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氣温和降水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7W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小編為你整理了氣温和降水的教學反思,供你學習參考。

氣温和降水的教學反思

篇一:《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一、教學成功之處:

1、運用地圖,以學生為小組找世界年平均氣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教學的目的,同時,由於是學生們自己在試圖找規律,達到了過程與方法的教育,以讓他們更容易記住規律;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圖,進行有效教學。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閲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空間性、運動性,將“氣温的日變化曲線圖” 、“南北半球氣温的年變化曲線圖”、“等温線圖”、“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圖”等靜態的地圖轉為動態,做到了以地圖為核心,以圖釋文、以圖設問、以圖釋疑的地圖教學。

2、在教學中,我在黑板上畫表,很直觀地顯示世界年平均氣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一目瞭然;

3、講授“世界主要降水類型”時,我運用邊講邊畫的方式,呈現三種降水類型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

4、本課知識講解時始終貫穿對舊知識的複習,比如,等高線、等温線,它們與本節課的等降水量線聯繫起來,既複習了舊知識,也引出了新知識,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問題;

5、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滲透了“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處的運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6、用一些口訣來讓學生記憶世界降水分佈規律。

二、教學不足之處:

1、拓展的知識過多,也有點深,應該進行個別化教育;

2、課後總結太簡略,應該多花點時間在總結上。

3、有效提問方面還有待於加強。

4、問題設計過多,出現“滿堂問”想象。

5、由於時間關係,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三、今後改進之處:

1、注重教學語言的精煉;

2、備課時把時間也備進去,這樣能更好地把握好時間,作好小結。

這節課容量大、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有限,要講透徹很難。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的原因分析,為什麼南北半球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相反,海洋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都比陸地要晚一個月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節課,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還有很多,比如,為什麼氣温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為什麼北半球同緯度陸地上海陸氣温不同等等。但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只對前面三個進行了原因分析。在進行分析時,也是儘量圍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的。比如,去海邊游泳,中午時是沙灘氣温高還是海水氣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們即將迎來的是寒假還是暑假?澳大利亞的同學們呢?

當然,不管多麼枯燥乏味,不管多麼難於理解,只要用心去準備,多蒐集各方面的材料,每節課都有它的突破口,每節課都可以上得很精彩。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篇二: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如我讓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温分佈圖上標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線,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讓學生總結出這些等温線的分佈規律,讓在冬季去過海南學生象其他同學談一談沿途氣温的變化情況。在學習降水分佈時,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説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處:

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三、相應措施: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

課改以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

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説、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篇三: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一、教學成功之處:

1、運用地圖,以學生為小組找世界年平均氣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教學的目的,同時,由於是學生們自己在試圖找規律,達到了過程與方法的教育,以讓他們更容易記住規律;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圖,進行有效教學。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閲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空間性、運動性,將“氣温的日變化曲線圖” 、“南北半球氣温的年變化曲線圖”、“等温線圖”、“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圖”等靜態的地圖轉為動態,做到了以地圖為核心,以圖釋文、以圖設問、以圖釋疑的地圖教學。

2、在教學中,我在黑板上畫表,很直觀地顯示世界年平均氣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一目瞭然。

3、講授“世界主要降水類型”時,我運用邊講邊畫的方式,呈現三種降水類型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

4、本課知識講解時始終貫穿對舊知識的複習,比如,等高線、等温線,它們與本節課的等降水量線聯繫起來,既複習了舊知識,也引出了新知識,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來看問題。

5、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滲透了“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處的運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6、用一些口訣來讓學生記憶世界降水分佈規律。

二、教學不足之處:

1、拓展的知識過多,也有點深,應該進行個別化教育。

2、課後總結太簡略,應該多花點時間在總結上。

3、有效提問方面還有待於加強。

4、問題設計過多,出現“滿堂問”想象。

5、由於時間關係,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三、今後改進之處:

1、注重教學語言的精煉。

2、備課時把時間也備進去,這樣能更好地把握好時間,作好小結。 這節課容量大、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有限,要講透徹很難。

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的原因分析,為什麼南北半球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相反,海洋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都比陸地要晚一個月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節課,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還有很多,比如,為什麼氣温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為什麼北半球同緯度陸地上海陸氣温不同等等。但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只對前面三個進行了原因分析。在進行分析時,也是儘量圍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的。比如,去海邊游泳,中午時是沙灘氣温高還是海水氣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們即將迎來的是寒假還是暑假?澳大利亞的同學們呢? 當然,不管多麼枯燥乏味,不管多麼難於理解,只要用心去準備,多蒐集各方面的材料,每節課都有它的突破口,每節課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篇四: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如我讓學生在世界平均氣温分佈圖上標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線,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讓學生>總結出這些等温線的分佈規律,讓在冬季去過海南學生象其他同學談一談沿途氣温的變化情況。在學習降水分佈時,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學生自己就能夠找出,再相互説明所找的內容,記憶住重點知識,進一步上黑板前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讀圖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體現了我市提出的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處:

有些問題自己提問和引導的不到位,又沒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出現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冷場現象。

三、反思:

1.對教師知識的要求

課改以來,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往往花更多的時間用來上網、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到所有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

2.師生地位的變化

課改以來,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説、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反思二: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識圖,絕大部分同學能熟練地記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由於降水的形成條件比較抽象,對於初中學生來説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中儘量使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加深學生理解。在繪製降水柱狀圖過程中,由於受時間限制,部分不能熟練獨立完成,安排課下時間練習。

反思三: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氣温和降水》這一節內容需要三個課時,我講授的是第一課《氣温和氣温的分佈》。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氣温資料(包括氣温表格數據和氣温曲線資料),讀出氣温的變化規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圖,總結世界年平均氣温的分佈規律。在準備授課時,就覺得這節課要上好很難。一方面,氣温表格數據和氣温曲線資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讓學生從這些枯燥乏味的數據和表格中,讀出氣温的變化規律,我的做法是:

1、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在教學中儘量滲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如,在講解日較差的時候,引用同學們都知道的詩句"早穿棉襖午穿紗,抱着火爐吃西瓜"。

另一方面,這節課容量大、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有限,要講透徹很難。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氣温出現時間的原因分析,為什麼南北半球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相反,海洋最熱月最冷月出現的時間都比陸地要晚一個月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這節課,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還有很多,比如,為什麼氣温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為什麼北半球同緯度陸地上海陸氣温不同等等。但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只對前面三個進行了原因分析。在進行分析時,也是儘量圍繞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展開的。比如,去海邊游泳,中午時是沙灘氣温高還是海水氣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們即將迎來的是寒假還是暑假?澳大利亞的同學們呢?

當然,不管多麼枯燥乏味,不管多麼難於理解,只要用心去準備,多蒐集各方面的材料,每節課都有它的突破口,每節課都可以上得很精彩。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1、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滲透了"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處的運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2、問題設計逐步加深,環環相扣。讓學生利用前一個設問中所掌握的知識點或讀圖技巧解決下一個知識點中老師的設問。

3、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圖,進行有效教學。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的閲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空間性、運動性,將"氣温的日變化曲線圖"、"南北半球氣温的年變化曲線圖"、"等温線圖"、"世界年平均氣温分佈圖"等靜態的地圖轉為動態,做到了以地圖為核心,以圖釋文、以圖設問、以圖釋疑的地圖教學。

本節課的不足主要是:有效提問方面還有待於加強。

1、問題設計過多,出現"滿堂問"想象。

2、由於時間關係,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3、出現了個別目的性不強、過於簡單或難度較大的設問。

反思四:氣温和降水教學反思

氣温和降水的教學內容是我們七年級地理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難以達成教學目標,也曾嘗試改變教學思路,但效果一直不佳。如何有效、高效的組織教學活動,突破這一重難點?多年來一直困擾着我,經過新課改之後多次的聽、評、反思等教研活動,我終於有所頓悟,找到一條較好的途徑,在此與大家分享。

反思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是教材中"橫座標、縱座標、海陸熱力差異"等數學、物理知識的不同步,讓七年級學生在這些陌生名詞的阻礙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思維是稀里又糊塗。

二是非專業畢業的地理教師多,對教材編者的意圖以及教材的脈絡把握不準。三是新課程刪去了很多結論説明性的文字,教材主要以探究形式呈現。

反思五: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較多,容量大,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存在問題:

1、沒有好好的使用課堂績效評價表,發現有的小組成員積極性不高。

2、雖然課前做了充分準備,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沒有強調降水的單位mm,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反思六: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教學反思

本教學片斷選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世界的氣候"中的第二節氣温和降水,這部分知識屬於初一地理《世界的氣候》中的內容,這部分知識理論性較強,如果純講的話不利於學生接受,所以在教學中,我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從實踐出發,將生活實際帶入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歸納起來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聯繫實際,將生活融入課堂。

這節課,我把學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為切入點,經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從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啟發學生同樣是降水,夏季午後的降水和入冬以來的降水類型一樣嗎?導入降水的類型。將生活帶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2、明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實效性

我根據初一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上課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視頻、書討論的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自主學習法、問題解決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歷和體驗來理解地理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精神,樹立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從而標誌着本課制定的教學目標的完成。

3、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課堂教學手段現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把教學中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具體化、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將圖像、圖形、符號、聲音等多種媒體綜合一體化。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類型,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即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4、注重小組合作學習

在學生認識到降水的類型形成過程以後,讓小組組內分工把三種降水類型的形成過程演示、畫出來。(分工:兩位同學演示,一位同學畫出來,一位同學講解),這樣促進的小組合作並且每位成員都有任務可做,調動了積極性。同時做到了知識小品話、娛樂化,將知識化難為易。

在課後我還發現在教學中還存在不足之處:

1、知識點沒有講透

降水形成的條件中,凝結核和充足的水汽,沒有給學生講透,這可以進行追問學生,是不是有云就可以形成降水呢?雪白的雪融化以後為什麼還有一些雜質,雜質就是凝結核。

2、導學案沒有充足利用

因為教學的對象不是本校的學生,上課之前沒有強調看導學案,導致學生在合作探究時沒有按導學案的問題,回答時就出現問題了。

3、小組合作應加以完善。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應加以完善,部分學生不能積極參與教學。總之,總結經驗是為了學會教學,通過以上的課後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增強業務技能,適應教學中時刻變化的新情況,照亮學生成長之路中的每一個標誌,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反思七: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教學反思

在這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活動中,我感觸頗深,覺得這是一次挑戰,一次享受,一個積累寶貴經驗的過程。在杜麗榮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下,使我能夠巧妙地安排教學設計。《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第三節。本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氣温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佈,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這是初中地理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順利解決這一問題,我利用世界與中國、中國與本地降水多少的比較,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認知參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之主動思考,大膽質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用所學知識分析本地的降水特徵,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在這一堂課中,進行了與學生的互動教學,從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以及課堂的活躍性來看,還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基本上達到了我的預期目的。主要表現在:

1、在引課方面

我選用較為歡快的童謠,給學生製造一種愉快且輕鬆的氛圍,利用實際生活問題引入將要學習的內容,採用點到為止,逐漸遞進的思路,先從喚起學生的問題慾望入手,將他們的奇思妙想展示出來,再從具體形象的問題,逐漸引向深入。

2、注重了學生學習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改精神。

例如:

(1)在講解"降水與生活"、"降水的季節變化"時,列出要自學的題目,利用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自己找出答案,記住重點知識,並且進一步到黑板上展示,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之間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講解"降水分佈"時,讓學生自己觀察《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然後總結這些等降水量線的分佈規律,分組討論,同學們思維活躍,思考積極,得出答案的正確率高,通過小組間的比賽,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合作精神及競爭精神,使學生在趣味濃厚的氛圍下積極主動地達成了課堂目標教學要求。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在學生活動設計方面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經歷作為學習的資源,進行自由討論,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着從實際生活出發的理念,讓學生切實地感覺到地理就在身邊。在學習"降水的季節變化"時,設計了一個遊戲,利用身體高低變化來形成一幅降水量柱狀圖,使學生在輕鬆的遊戲中着實領悟降水量柱狀圖的繪製與閲讀,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在課堂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上課時,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由於時間關係,小組討論的結果沒有得到充分的小組展示,這是本節課的缺憾之一。

2、學生回答問題以後,沒有及時的評價和表揚。

3、由於缺乏經驗,講課過程中,語言的運用有些不自然。

我作為一名新教師,通過這次的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我會深刻反思這堂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後多聽課,多請教,多學習,儘快提高自己的素質,使自己成熟起來。

反思八: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教學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是《天氣與氣候》中的一部分內容。剛開始,我完全按照上節課"氣温和氣温的分佈"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進行教。可是上完兩節後我總覺得這種方法比較傳統,學生的主題發揮的不夠充分,過於注重教師知識的傳授。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後來對教案動了大手術,主要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經歷作為學習的資源,討論歸納降水與我們的生活、生產的關係,大部分學生很快就能舉例説出來。這樣就為後面的學習掃清障礙。降水的季節變化主要以圖代講,指導學生讀圖,並將此圖投影到大屏幕上,在視角上滿足學生學習的慾望,讓學生的主題性、開放性、實踐性得以體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採用FLASH動畫的形式展示,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信息,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或自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我將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展示。但部分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夠,發現新問題的能力不強,主動學習的方法不多,所提出的問題比較膚淺,顯示出思維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