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精選6篇)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1

《狐狸分奶酪》是繼《狐假虎威》後又一個關於狐狸的生動有趣的故事。通過狐狸給兩隻小熊分奶酪,最終奶酪全進了自己肚子裏,突出了狐狸的本性。設計本課時,由於是第一課時,重點抓了識字寫字,在講課的後半部分,讓孩子從整體上感知狐狸分奶酪的方法,並設計了個別重點語句的朗讀。在朗讀的同時讓孩子們隨文理解生字字義,達到鞏固識字的效果。整節課結束後,基本上完成了教學設計中想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一些遺憾,現反思如下:

一、寫字教學過程完整,但是指導不足,孩子們當堂寫字反饋的提高有限。

在寫字教學中,我設計了觀察字形,交流重點,反寫書空,練寫實踐,展示評議,再寫提高几個環節,在實施教學時,所有的環節都做到了,但是在後面展示評議後,由於評議不夠到位,孩子們再寫提高時,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環節流於形式,不夠有效。

二、識字環節啟發方式過於單一,孩子課堂回答,現場反應不夠熱烈。

在識字環節中,我設計讓孩子們找到比較難記憶的生字,交流識字方法。在孩子們將識字方法全都拘泥於“加一加”這一種方式的時候,沒有合適的語言幫助孩子們打開識字的思路,最後只能是老師自己總結了一些識字方法告訴孩子,啟發的方式不夠多樣。在面對本課的多音字“便”時,孩子們一時想不起這個字的另一個讀音,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味的提問有沒有孩子知道,是沒有效果的,最後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才啟發了孩子們想起了另一個讀音,在此處場面略顯尷尬。

三、識字環節稍顯拖沓,導致課文分析時間不足。

在識字寫字的教學環節,環節設計比較多,導致用時比較多,在教學和生成的階段,對於孩子們反應不積極的預設不夠充分,沒有合理的解決預案,導致前鬆後緊,整堂課在課文分析和朗讀上的時間不足,是本課最大的遺憾。

總之,縱觀整堂課,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時間掌控上,我還需要繼續努力,希望下次還能有這樣的機會為大家提供研討研究的課例。我也將繼續努力,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時,我的導入設置為學生搶答帶反犬旁的動物名稱,從而引出“狐狸”這一動物,再欣賞狐狸的圖片,讓學生更有直觀感受,這樣用遊戲方式就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接着,我指導學生通過初讀,瞭解文中講了狐狸是怎樣分奶酪的?初讀課文時提出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要求,自學生字新詞,採用開火車、摘果子等方式讀準生字新詞讀音,掃除語言障礙。在掃除字詞障礙後,再通過填空敍述課文主要內容,感受狐狸的形象,總結出狐狸狡猾的本性。《狐狸分奶酪》是篇聲情並茂的文章,我重點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生朗讀課文時注意把狐狸的狡猾,小熊的憨直,表現出來,從而達到更好地感受本課的旨。

一、畫一畫

用不同的線條畫出狐狸的所做所説。通過研讀狐狸的言行舉止,看出狐狸是一個狡猾的傢伙。

二、演一演

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狐狸分奶酪》是篇聲情並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教學課文的時,我請三位學生分別戴上了狐狸、兩隻小熊的頭飾表演,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餘的學生當導演。學生把狐狸的狡猾,小熊的憨直,表現出來。這也就反映出學生已經把課文內容讀懂了。

三、説一説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説”應該是對信息輸出。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讀與説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

説一説:狐狸的做法對嗎?狐狸是個怎樣的動物?如果你是小熊你該怎麼做?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敏捷,學生的回答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

當然我的課程設置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如字詞認讀方面和情境朗讀方面,還可以設置更多形式。寫字指導方面,也有很多欠缺,以後要在這些方面改進。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3

《狐狸分奶酪》故事中的狐狸非常狡猾,它從一開始就打着“如意算盤”想吃掉奶酪,而文中的小熊們卻傻乎乎地不明所以總在奶酪的大小上斤斤計較,看不清狐狸的'用意,通過本篇課文幫助學生體會到朋友之間要互相謙讓,不要斤斤計較,否則會失去更多。本文采用對話的形式推進故事的發展,是本課的表達特色。

我引導學生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朗讀中不只要求學生的朗讀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學生不僅會讀課文中的對話,而且要學會聯繫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角色,瞭解課文內容。要記住老師應起指導作用。

這篇課文有較深的哲理,兄弟之間本該相互謙讓,兩個人都想佔便宜,結果卻讓別人鑽了空子,便宜了狡猾之人。對成員內部來講,要團結,不計較,如果過於貪心,很可能到最後得不償失。學生要明白這些有難度,一般停留在狡猾等層面,分析熊兄弟也是必要的。我推薦學生閲讀“狐狸”羣文閲讀選文,包括教材後面的狐狸養雞系列,因為羣文能打開學生人文教育的眼界,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4

《狐狸分奶酪》以童話的擬人化描寫,塑造了傻乎乎的小熊和狡猾的狐狸形象,旨在告訴小朋友們,朋友之間若斤斤計較,就會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

本課人物形象清晰,對話內容通俗易懂,提示語清晰,適合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教學時,我抓住“讀出心情”、“讀好標點”、“關注提示語”,從這三方面來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好課文中的對話。

進行閲讀教學時,我分階段給學生提出閲讀要求。在找一找狐狸分奶酪的起因時,我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而在閲讀第一次分奶酪時,我讓學生大聲讀一讀2—6自然段,並在小組內交流:狐狸是怎麼説的,怎麼做的。第二次分奶酪時,則要求默讀課文,找出分奶酪的動作,並且學會邊讀邊做標記。第三次分奶酪時,就要求學生能夠分角色讀課文了。不同的閲讀要求,讓學生利用不同的閲讀方式來感受人物的不同。

在教學時,出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在默讀課文,尋找描寫動作的詞語時,學生不會使用鉛筆進行圈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時刻提醒,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其次,在小組分角色朗讀時,學生花費大部分時間來選擇角色,反而練習時間比較少。下一次進行練習時,可以提前幫學生分配合適的角色,以免時間的浪費。最後,在上課之初,缺少一些課文的整體關照,在最後才讓學生説一説課文的主要內容,沒有做到前後關聯,需要改進。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5

今天,我在二(1)班執教了《狐狸分奶酪》第一課時,近期的準備與磨課讓我有所收穫,有所成長,對低年級語文教學有了初步的理解。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通過區教研室査主任、我校鄭校長的悉心指導,評價反饋,我對這堂課又有了一些反思。

一:合理分配課堂識字量

部編版語文教材對識字量的要求較高,比如本課8個一類字,12個二類字。我採用了同桌互助、遊戲闖關等環節讓學生認識這20個字。接着利用學生分享記字法,歸納形聲字,組詞,漢字畫等形式識記8個一類字。雖然課堂完成了這一教學目標,但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較大,知識量過多。大部分孩子是依靠課前預習提前掌握了這些字詞,對於班級學困生來説,較短的時間認識20個字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因此調整為分兩課時識字更符合學情。學生的任務量減半,學習效果也會提高。

二:識字方法要科學規範

低年級的學生識字可以依靠組詞等形式,但要注重隨文識字,把漢字放入具體的語句中,根據語境來理解。比如讀第一自然段時,學習裏面奶、始、撿、拌四個字。隨文解決生字更易於學生理解字義,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我想這也更利於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在語境中正確的遣詞造句。

另外,要學會歸納生字。我這次在識字環節有歸納奶、吵、仔、咬,總結出它們均是左邊表聲右邊表意的漢字。其實這課可以歸納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隨文識字過程中,就歸納奶和始這兩個“女”字旁的漢字,吵和嚷這兩個“口”字旁的字。這種分類歸納不僅輔助學生輕鬆識字,也使學生不再是碎片式的記憶,潛移默化的讓他們在學習過程有意識的進行分類總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課堂用語要趣味化

我最近才接觸低年級學生,記得第一次試講時,提問過於高年級化,語態教態偏於死板,孩子們前半節課還能認真聽,到了後半節課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我知道這是課堂沒有趣味性,孩子們失去了興趣。我嘗試調整,語氣更加兒童化,語速放慢,評價語多樣化,尤其要在課堂上多使用激勵性評語。第一次試講時,當發現孩子出現錯誤的學習習慣時,我會説:“認真聽,不要説話”“你的寫字姿勢不正確”諸類批評式評價語。鄭校長指出要使用多樣化的表揚語,如果出現錯誤習慣,可以用“榜樣示範”“提出希望”等評語,如“瞧,這位同學聽得真認真,其他同學向他學習”“老師的筆是有魔力的,圈給寫字姿勢端正的同學”,第二次試講時我採用了這些辦法,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參與積極了。這種友好的趣味化語言也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距離,下課後還有一羣孩子將我團團圍住親熱地交流。

近期的磨課上課我真切體會到深入鑽研是上課的基礎,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是上好課的前提,學會精益求精是上好課的關鍵。

二年級語文上冊《狐狸分奶酪》教學反思6

《狐狸分奶酪》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狐狸為兩隻小熊分奶酪,結果把奶酪吃得一點兒也不剩的故事。課後我認真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

優點之處:

1.問題引領課文學習。講授課文時,我以“狐狸給兩隻小熊分了幾次奶酪?”“每一次分奶酪的結果是什麼?”導入課文的研讀,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把握主體內容。在第二課時中我通過不斷地發問引導學生尋找答案,在學生們暢所欲言後,文章的哲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找到了。最後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如果讓你來為兩隻小熊分奶酪,你會怎麼分呢?這樣既增強了學習趣味性,又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感知本文的寓意。

2.以讀帶講。多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朗讀中不光要求學生的朗讀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不僅會讀課文中的對話,而且要學會聯繫上下文揣摩課文中人物的心情。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角色,瞭解課文內容。老師則起指導作用。

不足之處:

1.語言文字訓練不足。在朗讀和説話的訓練中,沒有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時間分配不均,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的情況下,生字和書寫練習時間不夠達標。

今後在備課時要備好每個環節的時間,並在上課的時候,隨時看時間,緊湊的掌握上課的節奏。同時要能夠把課備得更精練一些,對學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