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7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通用6篇)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1

《坐井觀天》是一篇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悦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教學,透過學生的質疑、解疑,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用心性。我提出疑問引起興趣,導入新課,學生立刻有序的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並畫出生字,然後小組合作進行拼讀;然後由我檢查學生對生字讀音的掌握狀況這期間,我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後進生進行指導。

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小組合作認讀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潛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閲讀的障礙的。讓孩子藉助已有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並且透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忙,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着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並透過主體的實踐努力到達掌握必須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於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在教學中我個性注意加強朗讀訓練,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思考什麼問題,要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營造了書聲琅琅的教學氛圍,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進行主角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説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説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得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主角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主角朗讀練習,態度用心認真,有的為了讀好主角,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還體會到要有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組織孩子們分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習喜歡的主角,所理解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主角,就單挑旁白來讀。用心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主角,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我就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主角不要重複,要輪換主角。這樣利於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寓言故事的教學,到最後引導學生透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資料,領會成語的意思。我在教學寓意這一部分時,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切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引入的,而不是純粹的説教。“如果有人説你是坐井觀天,你明白他在説你什麼嗎你想對坐井觀天的人説些什麼”或者讓學生出點子幫忙小青蛙:“你們願意像小青蛙一樣什麼都不明白嗎你們能出出點子讓小青蛙也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嗎”這樣就更能從學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之後教師可補充歸納“坐井觀天”的寓意:我們看問題或者認識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樣一來,又加深了學生的體會。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由此突破。我不難感受到:學生的潛力有多大,真的難以想象呀。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期望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經驗,把教育教學質量走向新台階。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2

準備了一個星期,終於輪到我試講了。站在講台的那一刻,心裏比上次好很多,至少沒有那麼緊張,思路也清晰了很多。我先是説課,本以為準備得比較充分,可是説課的時候居然結巴,因為我的説課稿寫得過於潦草,潦草到自己都有點難辨認,所以老是斷斷續續的。看來真的不能有半點馬虎啊。再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看天與用紙筒看天的一個環節,他們熟悉説課的説可以把這個環節歸為一個説課環節——過程與方法目標。呵呵,又長見識了。説真的我只知道説課的最普通的那幾個環節,對於説課我真的瞭解得少之又少。第三,我在設計説課的時候把第一課時(我説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也歸納了進來,從而誤導了聽課的同學。

抽籤的時候我抽到的是閲讀教學,所以我選了《坐井觀天》這篇課文。因為課文裏主要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作為閲讀課比較好進行教學。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着重放手讓學生閲讀,正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我的教案設計大概是:

1、以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

2、全體朗讀課文。

3、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

4、老師與學生一起朗讀青蛙與小鳥的最後一次對話。

5、指名兩位學生分角色朗讀青蛙與小鳥的最後一次對話。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讀的每個環節都是有目的的,可是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了。一節課下來,出現的問題真是不少。首先是口頭禪,也許比起第一次試講的時候好了一點,但是比如“講一講”、“看一看”等不符合教學用語的口頭禪我還是摻進來不少。這也許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不過如果在上課的時候多加註意,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這次我是比較重視的。

其次是問題設計不夠簡潔,這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來的,可是這次我還是重犯了。其實很多時候,一旦你上了講台,就算你準備得在怎麼充分,説話的時候還是會語無倫次的,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被自己重複了好幾次學生才聽懂。如,我原來是想問學生:“青蛙和小鳥為什麼都是笑着説的?它兩笑的含義一樣嗎?”然而我一緊張,把這個問題重複了好幾次學生才明白。

第三,備課的時候我只備課文,卻忘記了備學生。就比如,我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劃出不懂的詞語,然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我備課時是準備讓學生來做小老師,讓他們互問互答的。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我的本意偏偏相反,我備課的時候是沒有想到的。所以在這個環節裏,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幫他們解決不懂的詞語,以至於後來不夠時間進行教學。同時我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解釋課文標題,我甚至忽略了課文標題,所以繞了很多彎路來讓學生理解課文所揭示的寓意。

第四,對教材不夠熟悉。我説的不是對課文不熟悉,是對教材不熟悉。有一組員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她注意到了,我所講的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在這一階段,教材要求的是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在這之前是不要求結合插圖來理解課文的,我不熟悉教材,儘管我也有利用結合插圖理解不懂的詞語,可是我沒有注意到讓學生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反而是繞大圈來讓學生理解課文。再者我沒有聯繫課後習題來設計教案,這着實是損失了教材提供的資源,有點“丟了西瓜檢芝麻”的感覺。

第五,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只關注回答問題的學生,忽略了下面的學生。因為上課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回答問題的學生身上,到底在上課的時候要怎樣去權衡呢?

第六,我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前我提出了三個要求:一、要會讀,讀懂這個故事。二、要會想,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三、看看課文裏有哪些詞不懂,用筆劃出來,等會提出來我們一塊兒解決。這是我參照一本教參來設計的,可是實施起來才發現這三個問題的順序有點顛倒,讓學生不知道到底應該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看來真的不應該照搬別人的東西,凡事還得自己先斟酌一下。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3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站的高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本課課文短小精悍,學生讀起來道理也容易懂,但是,如何落實好本文的語言文字訓練呢?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

一、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的教學。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指導的。

“渴”和“喝”兩個生字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點水旁;“喝”是用嘴喝水,所以是口字旁。

“際、沿”:都是左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沿”:第五筆是橫折彎。“際”字的左耳旁中的“阝”要寫得稍小一些,不要超過田字格中的“橫中線”。

像這樣容易記混的字、容易寫錯的字,通過我的對比、引導,學生掌握的較好。

二、通過分角色朗讀,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本文的朗讀,學生對小鳥的話不難理解,但是對青蛙的話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有的學生在朗讀後,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青蛙是從生下來,就在井裏嗎?”顯然,學生是在懷疑,因為他們看到過池塘裏的青蛙,看到過田野裏的青蛙,但是,他們想不到井裏也會有青蛙,尤其是,學生更沒有坐在井底看天的經驗,因此,我通過讓學生看窗户外的天空,再用卷好的紙筒看外面的天空,學生就能體會,井中的青蛙原來看到的天真是井口那麼大,他們也就能進入角色進行朗讀、體會了。

三、續説故事

這是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有了對井底之蛙的理解,那麼,他們對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空有多大、青蛙會看到什麼景象也就會言之有物了,結果,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説出青蛙的跳出井口是感受,以及看到的美麗景象。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補充相應的知識,比如,這是個寓言故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以寓言故事導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會更好。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4

有一位教師在教完《坐井觀天》一文後,讓學生以《青蛙跳出了井口》為題説話和寫話。有的説青蛙跳出井後,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嚇得它忙向小鳥求救;有的説小鳥看到了高高的山峯和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田野裏稻穀飄香,青蛙陶醉了,它覺得以前的日子白過了;有的小朋友竟然讓青蛙坐飛機去環球旅行,青蛙一下飛機就説:“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教師不住地點頭微笑,此時又一位學生舉手居然説青蛙跳出井後看看,覺得還是井裏好,又跳進了井裏。

班裏的學生鬨堂大笑,教師也打斷了該生的話並示意他坐下,竟還説了句:我看你就是那隻青蛙!教師從自己教的角度只關注自己設計的訓練,沒有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更沒有去珍視學生的奇思妙想。這孩子説井裏好,肯定有他獨特的閲讀體驗與生活經驗,興許他比其他學生更有憂患意識地從環保的角度去考慮了。另外儘可能地尊重學生是教師的天職,珍視學生的體驗、成果,是尊重學生的第一要素。在教學中使閲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關注學生的.心情、關注學生的態度、蹲下來與學生交流,從而關注學生的發展。

另外,感悟語言是一種個性化的語言感受,由於學生知識背景、生活經歷、情感氣質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區別。因此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時我們應順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品詞摳句,發掘學生的靈氣,使學生對語言產生具有個性化的理解與感受。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5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但是這一寓意,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説是比較有難度的,但卻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那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在教學中我首先採用通俗的啟發談話的方法導入新課:先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成語故事嗎?説説你們讀過哪些成語故事,説給咱班小朋友聽聽。讓學生理解很多的成語故事。從而引出“坐井觀天”,告訴學生它也是一個成語,《坐井觀天》這個故事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户曉。我相信咱們班許多同學早就知道了這個故事。當人們一看到“坐井觀天”這四個字時,就會想到另一個成語──井底之蛙,就會想到這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青蛙。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文本中。

青蛙為什麼説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用手工做的紙筒,觀看黑板,比較比平時看到的黑板有什麼不一樣呢?為學生創造體驗,弄清為什麼青蛙説“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問。去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力。學生們做的不亦樂乎,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部分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

《坐井觀天》優秀教學反思6

《坐井觀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悦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首先是對“無邊無際”這個詞語的理解。然後是對寓意的理解。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着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説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藉助青蛙在井底的軟件,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為什麼會錯?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正確。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也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在重點詞語的把握上漏掉了一個較重要的詞“井沿”,其實我可以通過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對話發生的場所等,並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話,讓文章通過三個詞連成一個整體,不會讓人有斷章的感覺,所以在以後教學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隻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讓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