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語文找春天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7W

反思主要是指反過來思考。即指對自己所做所為或人生經歷的總結,並從中找出取得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下面是關於二年級下冊語文找春天教學反思的內容,歡迎閲讀!

二年級下冊語文找春天教學反思

《找春天》教學反思

《找春天》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使學生了解了春天的景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在教學活動中,我是圍繞着這以下三方面進行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上課時,我首先播放有關春天的圖畫和視頻,讓孩子走進春天,感受春天的美麗。接着讓孩子們説一説,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説説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找到了春天的跡象:河裏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綻放了……接着再讓孩子們走進文本,圍繞“孩子們找到春天了嗎?從哪裏找到的?怎樣找到的?”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讀感受文本,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也是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活動。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始終用“以讀促思、以讀悟情”這種教學理念來積極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理解體會,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了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

比如:

1、在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時,我重點抓住兩個感歎號,讓孩子們多層次進行朗讀,讀出激動、驚奇、高興的心情,感受春天來了。

2、學習第二自然段找春天時,我重點抓住幾個動詞“脱”“衝”“奔”等關鍵字詞感悟孩子們急於到外面尋找春天的心情。通過齊讀、小組讀、男女讀,引導孩子們讀出高興、期盼、急切的語氣。

3、在學習第3~8自然段時,則出示課件圖畫,指導學生圖文結合,通過開火車讀、角色讀、表演讀等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心情。這樣以讀代講,點撥講解。通過情境感受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讀中去體驗情感,達到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培養語感的效果。

4、最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段落比賽讀一讀,比如文中的五個比喻句和四個反問句,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找到春天的欣喜與激動。這樣比賽讀,同學們興致勃勃,爭先恐後,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三、演示表演,快樂心境

第三段,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我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表演動作,演示課文,來理解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意思,感悟為什麼作者會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呢?從而進一步體會春天的美好。這樣融教於樂的教學活動,十分受到學生們的喜愛。

四、不足之處

課後反思了一下,覺得在上課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

1、如果能在上課的過程中,對描寫春天的詞語進行一下歸類複習,有助於幫助學生温故知新,積累詞語,對以後的寫句子能力有所幫助。例如:把描寫春天的這些詞語一起歸類:春回大地、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黯然、春暖花開、萬紫千紅、草長鶯飛、百花齊放、風和日麗

2、如果佈置畫一幅有關春天的美麗圖畫的作業,充分啟發孩子們的想象,深切感受春天的美好,我覺得這對於學生對於春天的感悟,效果會更好。

找春天教學反思

《找春天》是一篇短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着娕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睛;她活潑,嫻熟地彈奏着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着鞦韆,興奮地叫着、笑着……文章呼喚着我們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天無處不在。

色彩繽紛的圖畫是低年級小學生最喜歡的,因為他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與兒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因而“圖文結合”成了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常用的一種手段。不論是利用插圖或是簡筆畫,甚至多媒體課件,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輸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的看,缺乏交流和表達。而低年級的孩子是多麼希望表達啊!他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畫畫。

因此,我在教學《找春天》一課時,設計了畫一畫這個環節,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出閲讀後的感受,變被動為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讀着課文,會感覺自己就是那幾個脱掉棉襖、衝出家門、奔向田野的孩子,體會到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發現春天的欣喜。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勝於抽象思維。在他們的語言和寫字能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畫畫可能是他們最直接和最輕鬆的表達的方式。所以,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學生把抽想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閲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們把這幅畫畫好

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閲讀中的感悟表達出來了。然後,再讓他們根據畫的畫説一説或寫一寫自己的想法,又是一個把感悟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