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5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1

為了能充體現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中我精心安排了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應用等教學活動,同時積極營造愉快、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反思整堂課程教學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一、打破傳統教學,靈活合理地重組教材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數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教材安排了一道生活例題,分步教學。備課時,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程序,將這些內容重新組合,合理把握教材,力爭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後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了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為重點來練習。三者有機結合、相互聯繫、多而不亂。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與教材。例題並沒有專門的教學,但其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別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整個一節課,增加容量但又學得輕鬆,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

本節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合作—引導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1、直觀演示與實際操作結合

新課開始,教師通過圓柱教具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意義。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想一想,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從中思考和發現它的側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終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有多種形式,而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沿高線展開;另外實踐中使所有圖形進而轉化為長方形。實現教材的迴歸,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教師講解與學生練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中,我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慣穿始終。而且使練習隨着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一環緊扣一環。具體做法是:在學生理解圓柱的側面積的公式後,安排學生強化訓練:緊接着又複習圓面積公式,訓練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利用計算所得的數據,合理自然地計算出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實際生活問題的引導教學。使學生學得輕鬆,練得有趣。

三、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1、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新意識。

在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沒有拘泥於教材上把側面積轉化為長方形這一思路,而是放手學生合作探究,鼓勵學生猜想和實驗,最終學生通過動手、觀察和思考,探討出了側面積計算方法。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節課我大膽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動手測量、動手實踐,使學生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養了實踐能力。

四、較好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本節課合理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講練過程中,動態課件演示,並閃爍所求底面和側面。將直接的告訴條件和問題變成動態的先後展示,不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將生活中的罐頭盒、筆桶、圓柱立柱等實物“搬”到課堂,加深了學生對錶面積實際計算意義的直觀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課後拓展、知識設計聯繫實際。

安排有:只有側面的圓柱形;只有一個底面的圓柱形;兩個底面都有的圓柱形。設計題目的計量單位有所不同。課後習題層次加深,始終以培養學生審題習慣及應用能力的提高為主線。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整節課的板書安排不夠合理,書寫有些潦草!

二、實踐操作時間安排有些急。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操作慢,展示推導的過程有些短促,導致個別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三、學生對圓周長和麪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小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2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好處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明白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搞笑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明白何適不適宜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資料,比例的好處和性質。

反思一: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決定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帶給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閲讀中理解,使課堂構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反思二:

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資料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反思三:

興趣是人們用心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學《百分數應用》一課時,我設計遊戲環節,創設把教室中的小組變成銀行的情境,班上的學生自己利用道具錢幣,根據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時所能得到的利息。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3

《有趣的平衡》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后的“動手做”內容,本節課基於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進行了二次開發和設計,有效地豐富了內容的厚度和廣度,順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活動課,展示出王老師所主張的“生長數學”的獨特魅力,體現了教師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廣博的課程視野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一、整合教學內容,豐盈數學學習

本節課教學恰當處理了三方面關係,第一是動手製作與探索規律的關係,做到以探究規律為主,動手製作為輔,在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凸顯了“數學味”;第二是規律感知的近景目標與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的遠景目標之間的關係,做到以規律感知為基礎,以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為指向,“見木又見林”,頗有意藴;第三是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挖掘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啟發數學思考,運用數學發現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巧妙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凸顯遊戲活動,促使感悟數學

課始教師設計了“直尺平衡”“鋼筆平衡”兩個遊戲活動,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有效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獲得“在兩端質量不等的情況下調整兩端與支點的距離,可以保持平衡”“質量大的一端減小與支點的距離,質量小的一端增加與支點的距離”這些關鍵性的體悟,從而讓數學變得簡單、學習變得趣味。

三、挖掘教學資源,落實主體地位

教師創造性的開發了“自制平衡器”的實驗器材,大小均勻的玻璃珠、合適長度硬紙板條、操作簡易快捷的打孔器等等,提高了學生活動的有序性,保證了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落實三位目標,指向兒童發展

從目標達成看,本節課學生獲得了對規律的深度感知、有效達成了知識技能層面的顯性目標,同時本節課還注重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活動的過程,啟迪學生的數學思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的深刻體會,學習情感的深層激發,有效達成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層面的隱性目標。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4

上週,我講了第六單元“圓的周長與面積”,然後進行了單元測試,總體成績還算比較滿意,但從試卷上和平時的作業上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還是比較多,下面就這一單元近來的教學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有關圓的概念認識不深刻。

(1)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學生寫成周長與面積或其它的關係,認識不清;如: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是()。有的學生填寫的是一個固定的數,還有的同學填的是3。14,準確答案應是圓周率或π。

(2)半圓的周長總容易理解成圓的周長的一半,其實是圓周長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條直徑或兩條半徑。

(3)對圓的周長和麪積公式有點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積,可是卻去求周長,自己還不知道錯了。

2、學生對有關圓的生活實際不熟悉。

(1)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知道“牛圍繞木樁”是什麼樣的,不能把實際生活與所學知識聯繫起來。韁繩的長是圓的半徑,不是直徑。木樁的位置,是指圓心。

(2)不知道鐘面上的分針是圓的半徑,常常理解成直徑,造成解題錯誤。

3、學生對組合圖形的周長認識不到。

(1)“周長”是指圖形一週所有線的長度,小學六年級階段所認識的“線”只有兩種可以計算長度的線,一是線段,二是圓形的曲線。學生往往會把不在一週上的線段計入周長,也會不計凹進圖形的線,或者減去凹進圖形的線的長度。

(2)長方形和其內切圓之間的關係不清楚,看不出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直徑,找不出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對應關係,求不出長和寬各是多少,求長方形的周長就無從下手。

4、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情況。

(1)由於學生對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比較感興趣,所以對組合圖形的面積掌握較好,大部分同學都能找到比較簡潔的計算方法。

(2)在求半圓的面積時,有些學生總是在求得圓的面積後,忘記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學生不願意動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對於沒有圖形的解答環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不願動手畫草圖來分析,因此找不對兩個圓的半徑。對動手操作題目不知道怎樣下手。

6、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面積之間的比的關係。

兩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徑比是3:1,則直徑和周長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長度單位的比相同;兩個圓的面積的倍數關係,是長度單位的平方倍,長度單位是3倍,面積單位就是9倍。

7、有關計算方面出現的問題。

(1)有的同學在計算某數的平方時,如3的平方,應該是3乘3,可總有同學卻成3乘2。

(2)學生在計算碰到3。14時,不能靈活計算,一般把3。14放到最後去乘,比較容易計算,而不靈活的同學不管那一套,3。14寫在哪裏就乘哪,計算花費時間比較多,也容易出錯。

(3)有的同學在解答這部分知識時,列出綜合算式,但是解答時步驟省略或沒有計算結束就不計算了,出現問題也比較突出。

二、解決辦法

發現了問題,我趕緊要想出方法進行補救,不能讓這種狀態持續下去,我是這樣做的。

1、重視公式的推導過程,加強公式的記憶,強化不同公式的區別,先從公式上打好基礎。

2、在解決問題時,先把公式寫上,然後再根據公式列式,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個公式,避免出錯誤。

3、整理出這個單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粘貼在書上,便於學生早讀時記憶和做作業時查找相應信息。

4、讓學生記住3。14的倍數的`結果,這樣能提高計算的速度和質量。

5、讓學生在列式解答時,計算步驟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結果,這樣還能避免學生出錯。

6、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7、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知識梳理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給學生相互學習提供一個機會,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8、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如“圓的面積”一課幫助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特別是圓周長的一半轉化成長方形的長,半徑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教學環節,恰當的運用課件演示彌補了語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學生通過觀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層練習,照顧全面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基礎題、應用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分層,讓後進的同學,能夠完成基礎題,中等的同學,通過動腦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夠解決全部題目,對於優秀的同學提倡探索解決拓展題的意識。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追求積極的教學行為,運用先進的教學模式,靈活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樹立“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備課理念、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使教學流程科學、豐富、生動活潑、努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反思、研究的習慣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年級數學優秀教學反思5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一、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裏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