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6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通用13篇),歡迎大家分享。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

《漁夫的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1、讀好人物對話感悟形象特點

本文一大特點就是人物對話非常生動,課文亦是以對話展開情節的,所以讀好人物的對話,就把握好了漁夫和惡魔的形象特點。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的心理與語氣,誇張地讀出兩人物的口吻。同學繪聲繪色地朗讀,生動展現出惡魔的狡猾、兇惡和漁夫的從容機智,這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學們準確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的特點。

2、複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

在賞析課文之後,要求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複述下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首先請學生把課文分為三段。然後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漁夫無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説的是魔鬼要殺漁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戰鬥的結果,漁夫用智慧戰勝了魔鬼。最後把每段的主要內容串起來就行。又請學生總結了這種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認真閲讀課文後,瞭解每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然後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脈絡理清後,學生都能抓住要點進行概括,説的很到位。

不足:個別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時態度不認真,怪腔怪調,老師要正確引導。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2

這學期師徒結對課,我選擇了講四年級下冊的《漁夫的故事》。試講的時候我的課堂時間分配不均,同時師傅也給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包括各個環節的銜接,課文重點部分的分析等,使得這一課成功能順利的完成。我對這一課總結如下:

自古以來童話深受孩子們喜歡,它那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語言,總能把孩子們帶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薰陶。這一課是智慧的化身,令人深思。

首先,我讓學生查找有關《一千零一夜》的資料,這樣學生就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一共有25個自然段,所以在課前讓學生充分的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在教學時,充分讓學生讀課文中難讀的字詞以及四字詞語。

接着,攻破第二個難點—説一説課文的主要內容,由於篇幅較長,所以我對學生做了一個小提示,從起因、經過、結果三個層次入手對課文進行簡要概括。從而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學生能夠較快的找出每一部分所對應的段落。課文結構層次就弄清楚了。

接下來的重點是通過讀來感受魔鬼的形象,它外表強大、兇惡、狡猾,但是最終漁夫戰勝了魔鬼。在這樣的惡勢力的反襯下,讓學生深刻體會漁夫的聰明才智。最後,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説一説你的收穫和啟示。只有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最後,訓練了學生複述課文。課文的三部分可以分為三個小故事,找其中自己最喜歡的複述。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漁夫的故事》一文時,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語言的特點,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進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現出魔鬼的兇惡,漁夫的弱小機智,從語言、動作等方面把魔鬼漁夫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構成了強烈的比較,全體同學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認為,只要肯大膽放手,學生的潛力會最大限度的發揮。

其次由淺人深,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這一藝術特色的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從人物和情節角度,研究、設計了一組由淺人深的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沿着教師鋪設的台階,拾級攀登,逐步明確:漁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可是像魔鬼那樣的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種反動派的種種本性,它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漁夫跟魔鬼的鬥爭情節也是幻想的,可是這種鬥爭正是現實生活中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曲折反映,最終漁夫的勝利則寄寓了“正能壓邪”的道理。

同時我又引導學生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提高,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要求學生能夠用自我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複述下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本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了課文,所以開課後,我先請學生帶着大家認讀生字詞,然後默讀課文把課文分為三段,並説説文章的主要資料。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開始帶着學生研讀課文。透過問題“漁夫救了魔鬼,魔鬼為什麼卻要殺了他呢”讓學生明白魔鬼的狡猾、兇惡、謊話連篇。讓學生看到魔鬼兇惡狡猾的本性是不會變的,之後我透過問題“你們怎樣評價漁夫因為一開始,他明明是被嚇呆了,聽完魔鬼的話時,只得哀歎自己倒黴了。”讓學生感受漁夫的聰明、鎮定、從容。學生根據漁夫的心理活動:“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必須能壓制他的妖氣。”明白漁夫此時已經鎮定下來,他清楚怕魔鬼和與魔鬼講道理,都是徒勞的,自己能與魔鬼較量的,不是身體,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讓魔鬼重新回到瓶子裏,才能夠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對話,漁夫的語言就充滿了智慧,用激將法讓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辯解,準備束手待斃,使魔鬼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

對課文的主要主角進行了分析,我又讓學生思考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啟發有的同學:“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退縮,我們就應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難。”還有的同學説:“我想起了巴爾扎克説的一句名言:一個擁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有的同學説:“對於壞人,我們不要相信他的謊言。當漁夫收服魔鬼時,魔鬼還想説謊騙漁夫,但是漁夫識破了魔鬼的謊言,堅決把它投進大海。如果是別人,恐怕要猶豫,一猶豫,魔鬼會説出更動聽的謊言,比如給他財寶等等,那就會重新落到魔鬼的手裏,那就死定了。”

最後讓同學們複述故事資料,激發學生閲讀興趣,並佈置課外閲讀。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教學《漁夫的故事》這節課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説一説文中的魔鬼是什麼樣的形象”當很多同學紛紛指出魔鬼的“兇狠、無恥”時,一個男生卻得意地提出了他的新觀點:“我認為魔鬼是個誠實守信的人。你看,他告訴漁夫,自我被所羅門關在膽瓶裏時的遭遇,一點也沒有隱瞞。讓漁夫明白了自我的弱點,這不是很誠實嗎並且魔鬼因為在前三個世紀的時候沒有人去解救它,所以他立下誓言:‘誰要是在這個時候來解救我,我要殺死他,可是我能夠讓他選擇死法。’他這麼做不就是為了實現自我的諾言嗎”這時我在點評時肯定了他敢提出不一樣意見的勇氣,同時引導學生再讀文章,激起爭論:魔鬼在漁夫面前是否一向誠實學生在討論中發現:當魔鬼覺得漁夫不足懼時,他覺得無需撒謊,異常囂張;當他錯把漁夫當所羅門或者漁夫再次把它關進膽瓶的時候,他就撒謊了,這種變化不恰恰證明了魔鬼是狡猾的而非誠實的嗎。

短短的幾分鐘,卻使學生有了更深入的發現。試想,如果沒有經過價值引導來點化,課堂上怎能有如此精彩的“變奏曲”呢所以,關注課堂生成,價值引導至關重要。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狀況→男女生分主角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

也許本故事情節受學生喜歡,也許故事資料並不複雜,再也許是學生用心去預習了。課堂上的我不但如此簡單(不太費口舌),而且有了更多的發現。發現學生的進步,發現學生的細心(會咬文嚼字了),發現學生有了必須的學習潛力……

比如:只在檢查完生字詞掌握狀況後還未理解故事情節前就讓全班同學(男的扮魔鬼,女的扮漁夫)分主角朗讀課文,刪去了自由朗讀、指名讀,糾正評析等環節,學生們竟能做到流利、整齊,甚至有感情。這足能説明孩子們真的預習進去了。

又比如:在討論漁夫和魔鬼各是怎樣的人時,小不點嘉威同學説:“我覺得漁夫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在可怕的魔鬼面前不但不害怕,還能想出辦法來制服魔鬼。他就像‘小夜鶯’一樣。”好一個“有勇有謀”,好一句“他就像‘小夜鶯’一樣。”比老師概括得更全面,比老師講得更貼切。

而小淥同學説:“魔鬼是個狡猾的人。魔鬼對漁夫説:‘整整過了400年了,始終沒有人來解救我,我十分生氣。從今以後,誰要是來解救我,我必須要殺死他。’可現實是所羅門已經死了1800年了,而照魔鬼説的自己才被所羅門封鎖400年,魔鬼的話分明是殺人的藉口。魔鬼殺人還要給自己找台階下,簡直是狡猾到家了。”“真是個既細心又聰明的孩子,竟懂得聯繫前後文抓住“1800年”和“400年”來識別魔鬼的謊言。”

正當我的內心為小淥同學的進步喝彩時,“機靈鬼”商發兵説:“老師,我不同意小淥的意見,課文沒有具體寫出魔鬼到底被關在瓶子幾年了,只是説‘從今以後,誰要來解救我,我必須要殺死他。’從今以後是幾年呀,也許是1900年了。所以我覺得魔鬼的話是有道理的,不能説他狡猾。”

話未説完,“非洲黑人”楊朱勇已把雙手舉得高高的,他説:“我同意魔鬼是狡猾的説法,但是不從‘1800年’和‘400年’來分析。課文的第5、6自然段,24、25自然段寫的魔鬼態度的變化就能説明魔鬼是陰險狡詐的人。”……討論還在繼續,而我卻沒了插嘴的機會。

這堂課,我有了另一個身份——學生學習成果的分享者。

這堂課,我發現“教是為了不教!”正向我綻開笑臉。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7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佈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由於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特別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

而當總結文章所能告訴我們的道理時,我抓住描寫漁夫的心理活動的那句話來分析,“這時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住他的妖氣。”讓學生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得出“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的主題。而這時,一向愛另闢蹊徑的吳俊儀又發話了,老師“正義有時並不一定能戰勝邪惡,比如歷史上有些壞人

卻能得逞,禍害忠良。”聽到這句話,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孩子可能接觸到一些負面影響,內心深處有一些觀點比較狹隘,我們作為老師此時不應再盲目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由於他們年齡小,理解事物還不夠全面,不能正確看待歷史或現實生活中不和諧的現象,我們老師和家長應該在孩子的心裏埋下善良、淳樸、向上的種子,讓他們做一個陽光、快樂、活潑的少年。而不應是悲觀、險隘的孩子,這樣會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但這樣的孩子必須耐心講解,想到這,我耐心地對他説:“並不排除歷史甚至現實生活中,有你説的這些不合理的現象發生。但您要明白,你所説的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少數,另外,這些事情終究的結果還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壞人最終也沒得到好的下場,比如,秦檜最終落個千古罵名。第二、這些民間故事,來自廣大的羣眾中間,他們在編這些故事時,帶着他們的美好向往,相信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聽了我的講解,他才點了點頭,坐下來。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8

5月25日我按教導處的安排在四(1)班上了一節《漁夫的故事》閲讀課,我在備課時有這樣幾點思考:

1、這是一篇閲讀課文,重點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

2、這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複述課文。

教學的重點在這節課中主要抓住三個方面的訓練點: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漁夫撒網撈着了一隻膽瓶,這裏有一系列的動作的詞語,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感受人物動作的描寫方法。我採用的方法是:讀句子——划動詞——悟寫法。我是這樣問的:你能從這一段的描寫中學習到一個什麼寫作的小竅門呢?

二是魔鬼為什麼要殺死救了它命的漁夫呢?這是文章的第11小節所講的內容。教學這一段時,我採取的方法是:讀故事——複述故事——指名複述故事——師生合作隨機創設談話情境——感悟魔鬼的兇惡。

三是課文的第16至25節,講的是漁夫怎樣用智慧戰勝魔鬼的。這一部分的內容教學我採用的方法是: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指名對話——感受漁夫的智慧。

整篇課文的教學以朗讀貫穿其中,但這節課上完,總感受欠缺些什麼,後來請教了聽課的孫老師,他説這篇課文內容比較長,採用朗讀的方法,作為聽課老師的角度來看缺少觀賞性。

我也一直在反思這節課,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今天我突然想到一訓練點:

以感悟人物形象入手,抓住課文第11節魔鬼講述自己的故事,老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魔鬼説漁夫是運氣不好剛好碰到第四個世紀把它撈起來,所以要殺了漁夫。照魔鬼這樣的説法,魔鬼應該是個言而有信的神呀?你贊同這樣的觀點嗎?能否從文中找一些依據來説明。

這樣應該會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激發學生閲讀期待,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字裏行間去尋找説明魔鬼兇惡狡猾的語句讀後感悟。然後進一步去感悟漁夫的智慧,與魔鬼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只是我教後的一點思考,還沒有進一步進行實踐,不知是否可行?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9

星期四的教學展示結束了,課後十分懊惱:許多環節的處理都不理想,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堂失敗的課,在這兒把失敗處梳理一下,以後引以為戒。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是頭腦冷靜,善於應變的,課堂上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按教案中預設的按部就班的進行,應該視課堂情況、學生情況而變。在課堂上的分角色朗讀中,當同桌兩人的朗讀沒能讀出效果,讀不出魔鬼的兇惡、漁夫的鎮定從容時,我還繼續讓同桌兩人讀,其實可以嘗試一下讓全班同學或全班男生來讀魔鬼,一個人朗讀漁夫,這樣一起扮演魔鬼的學生就不會感到害羞,會把魔鬼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就在朗讀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再如,學生讀不出魔鬼的語氣,老師示範之後,學生都誇老師讀得好,此時,可以激學生跟老師比比,而不應該為了朗讀的完整,錯過這個機會讓學生繼續往下讀。

都説教師的語言是藝術,在課堂上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我感覺自己的語言如此貧乏、沒有一點藝術性可言。如在課堂上請一位文文靜靜、瘦小的女孩子讀魔鬼的話,她自然讀不出那種兇狠的語氣,學生也評價她讀不好,而我居然也説是老師選錯人了。當時話一出口我就後悔莫及,但一着急又找不出合適的話來挽回,真的應該好好自我檢討一下了。其實此時我鼓勵一下:“讓你這麼柔弱的女孩子來扮演魔鬼確實為難你了,能讀成這樣也不錯了,再練練,老師相信你會讀得更好的!”也許,此時小女孩的臉上就不會一臉的沮喪了。唉,我這愚蠢的人哪!藍鯨的博客上早就收集了許多優秀的課堂評價語,卻被我忽視了,我得去補回這一課。

還有課前除了備教材外,更應該備好學生這頭,所謂的知己知彼。這點,程暉老師也跟我提起過,畢竟是這麼久沒上語文課了,又是借班上課,可我卻不當一回事。到401班試教了一下,在無人旁聽的情況下,師生都很放鬆,思維活躍,發言大膽有個性,朗讀神情兼備還有些誇張,於是想當然的認為在402班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殊不知此時非彼時也,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態、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物,當然並非説402班學生沒配合好,而是我不瞭解學生,於是回答的面就限在了幾個人身上,沒能調動更多的學生投入進來,再加上師生都沒能放開,朗讀的練習上就非常欠缺了。

最後説一説課堂節奏的安排、時間的控制上,也很不合理,前面拖拖沓沓,後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讀一塊上應該多下些工夫,多花點時間的,卻只讀了一遍就結束了,根本沒練習到位。今天一位老師告訴我,這堂課居然拖了10分鐘左右,天哪,我自己居然不知道!

唉,不想説了。

以後再也不敢輕視每一堂語文課了。

聽了課的老師也給我多提提建議吧!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我在執教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賞析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鑑賞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小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因此我通過分角色朗讀以及舉辦講故事大賽,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不過這次課堂節奏的安排、時間的控制上,比較欠妥,前面拖拖沓沓,後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讀一塊上應該多下些工夫,多花點時間的,卻只讀了一遍就結束了,根本沒練習到位。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1

如果要談論這個話題,那麼我們必須得知道什麼是略讀。

所謂“略讀”,就是泛讀,是一種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覽大意的讀書法,其基本特點是“觀其大略”。而語文教材中收入大量略讀課文,目的就在於使學生將其在精讀課文中掌握的閲讀方法應用到實際的閲讀之中。

在前段時間,我上了《漁夫的故事》一文,通過對教材的解讀,以及對學生平日能力的掌握,我認為這篇文章學生是完全能夠獨立學習的。因此,我將教學目標定為:1、通讀全文,瞭解內容;2、理解漁夫的智慧;3、感悟生命的智慧。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讀與回答,我認為課前預設的目標已經達到。然而,在隨後的評課中,評委認為我的這堂課目標設定過於簡單,他們認為以上的教學目標根本算不上是目標。更有領導直接評價:我不喜歡你這節課。因此,我痛定思痛,在此做出深刻反思,或許我真的錯了。難道略讀課文也要被我們分析得七零八落嗎?難道學生在上完了這堂課之後,他們已經產生了繼續去閲讀的興趣,這還不夠嗎?

在平日的教學,有時我們容易把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文,由於過於注重內涵的開掘,而容易忽略培養學生閲讀能力這個主要目標。可我認為,略讀課文無非是三個基本任務:

一、瞭解“寫了什麼”;

二、説説“有什麼感受”;

三、看看“哪些地方讓自己印象深刻”。

略讀課文也有“三讀”:

一讀知大意;二讀抓重點;三讀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漁夫的故事》這一課文時,我首先考慮的不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我要讓學生去做什麼、學什麼。一堂課下來,學生學到了合作閲讀,自糾字音;學生展示了自身的朗讀能力;學生知道了當遭遇險境要運用智慧的力量去自救;更高興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果要將這篇文章的內容深挖,或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那必將使這節課又成為了一篇精讀課文的教學展示。那豈不是失去了略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嗎?

記得在今年5月23日的《新語文主題閲讀》的專家講座中,主講人劉憲華也指出,要將語文分析講解式教學,變為簡簡單單的讀背式教學。少一點講解,多一些分享。這個觀點,我是極為贊成的。可是,當我們老師打算要破除一些陳舊觀點,改變一些傳統教學方法的時候,卻又感覺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因為,人們固守的思維模式的力量太過強大了。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內容通俗易懂,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閲讀的積極性。但是故事很長,所以在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課堂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因而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主要是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自己默讀課文。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主要是分為三塊:一塊是讓學生概括這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將長課文變短的概括能力,第二塊是讓學生複述課文,培養學生。

因為課堂只有40分鐘,而這篇課文又非常的長,所以在第一塊、第二塊的用力上,比較少,大約一共用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剩下的時間都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文體會農夫、魔鬼的説話時的表情、狀態、説話的語氣,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學生通過多次的練讀,將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特別是能抓住這兩句話:

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説:“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

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

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在學生練習的時候,我則在一旁給予適當的指導。這次的孩子表演得很好。將魔鬼的兇惡狡詐和漁夫的聰明等都充分體現出來。還有幾個同學在説旁白的時候,能夠很好的掌握分寸,一些可讀可不讀的旁白都被省略了,使得整個分角色朗讀非常的流暢、清爽。

《漁夫的故事》教學反思 篇13

選自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漁夫的故事》是本學期的最後一篇課文,而且是最長的課文。對於這麼長的故事,我們該如何找準突破點呢?我想首先得關注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漁夫與魔鬼。就這篇文章而言,在梳理完故事的脈絡之後,可以首先抓住“魔鬼”這個恐怖的形象。文章中對魔鬼的描繪雖然簡短,但卻非常形象直觀。要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有關細節描寫的語句,體會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像這樣的語言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關注、想象、體悟。當我們把魔鬼的形象做足、做厚,再來揣摩漁夫這個普通的人物又是如何戰勝強大的魔鬼的。而漁夫的機智勇敢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表演他與魔鬼之間的對話來感受。這樣通過魔鬼的反面襯托,再加上人物語言的體會,漁夫的形象才能真正“立”起來。

我在教《漁夫的故事》一文時,第一節課學習到漁夫救了魔鬼,可魔鬼卻還要殺害漁夫。此時,下課鈴響了。漁夫智鬥魔鬼而獲生的情節,須在第二節課繼續學習。這節課我是這樣結尾的:“這個魔鬼不但不感謝、報答漁夫,反而還要加害漁夫。究竟漁夫的命運會怎樣呢?……”我的話還未講完,就有學生接着説:“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嘿,想不到接得還真溜!於是我順水推舟,借古章回小説的結回語來結束本堂課,既風趣,又勾起學生繼續學習的慾念。第二節課我又這樣開講:“上節課我們的漁夫遇魔了,這個魔鬼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恩將仇報,要殺害漁夫,那漁夫是否就束手待斃呢?”這樣啟發思考、留有餘味的過渡性語言,既使學生不因下課而中斷學習興趣,又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無中斷之痕跡。

另外,指導學生課外閲讀也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文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漁夫的故事》後面的資料袋裏介紹了《一千零一夜》,但只有幾個故事的題目,我就佈置學生閲讀這些書籍、查閲相關資料,並向同學推薦好書、舉行讀書交流會。學生們的閲讀興趣非常濃厚,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語言積澱,豐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