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07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

一、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並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反覆誦讀,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桃花源記》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閲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教學過程品味佳句。

如果説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説明喜愛的原因。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祕,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2

《桃花源記》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會有多大困難,大多數學生能夠讀懂。其實,文中內容很“奇”。如:

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麼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後,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後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於後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既然故事這麼的“奇”,所以教學的時候,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有關桃花源的圖片,讓學生的腦海裏存下印象,在觀看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入神,效果不錯。

其次,文言文要讀,在讀中理解。讀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後,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比較弱的學生更重要。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3

本週二至週四,我校所有高級教師和省、市骨教師每人上一堂公開課。於是,我按照教務科貼出的時間表,根據本班學生的教學進度,在本週二上午第三節順其自然地上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誦的文言文。

對於九年級的聽障學生,採用降一級人教版語文教材學習古文是很有挑戰性的。好在《桃花源記》是以記事為主,藉助情節曲折的故事來為讀者展現一個環境優美、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的美好世界,寄託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沒有多大難度,難的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前,我們師生已用幾個課時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學習了生字詞,重點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識,基本掌握了課文內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背誦課文。在此基礎上,我把這節公開課的重點設為“感受桃花源的.美”,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確定好重難點後,在實施教學時,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是“問題導入”,我設的問題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裏?想想它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兩個問題實際就是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接着就是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後用“桃花源”為中心詞,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梳理文章順序,再請一位學生簡單複述課文,這其實也是温故知新,為學習下文做鋪墊。然後就利用圖文並茂的課件,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段,通過“讀一讀”“説一説”“寫一寫”來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點。然而,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後面的環節有點倉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難點,最後一個“讀後感悟”的環節也沒時間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後來,我又聽了好幾位老師的公開課,感覺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鑑同事,這幾天來,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後,無論上公開課還是平常課,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現,但求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專心地看,投入地讀、大膽地説,盡情地寫,從中獲得一點知識,得到一點鍛鍊,受到一點啟發。這,我就滿足了。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4

《桃花源記》為傳世佳作,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對於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麼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為,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

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通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註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

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

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古今異義詞;其二,一詞多義;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我認為通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識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誦讀教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學、問、講、練、創”為教學理論支撐。在教學中我先帶着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借助幻燈片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並聯系今天的和平、安定生活,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最終達到背誦的目的。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後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

如果能引導學生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5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並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設計有許多可取之處: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數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辯論、訪談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3、從長遠看,我要繼續向名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