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64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狀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資料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光,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説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樣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為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説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説很多。之後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我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信息只但是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2

教學本單元的課程,十分的享受,穿梭在古今,飽覽中外名勝,彷彿穿越一般,學生很是興奮。《秦兵馬俑》是蘇教版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狀物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這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資料,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所以我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感悟形象,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塑造心靈,陶冶情操。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為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目標中確立了語言文字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細緻讀通、讀透文本,因此,學生體會很深。比如,學生在感知讀課文的過程中瞭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説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我多讀、感悟,然後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我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貌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超多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自我更是收集了許多資料,圖片、視頻,透過這些給學生更多的認識。多媒體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無限遐想,多媒體的使用很適當、適時。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我讓他們自讀,然後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並且對錶演的人的表演提出推薦。對於後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説説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説的很多。

在學習最後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後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3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我們教師不能一味灌輸,我們所需要做的是順勢牽引,體現出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秦兵馬俑》這一課課堂上遵循了這一規律,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收穫着成功的快樂。

一、緊扣目標,品詞析句,教學目標第三條,要求通過品讀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大量的成語,在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熟悉,在課堂上,把這些詞語放到句子教學當中,幫助學生加以理解,這麼做,是為了讓學生學生更快捷更真實地理解詞語。然後通過朗讀再現學生的情感。這也是對教學目標第二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深入推進,讓學生在理解中感悟,感悟中體會情感,然後通過誦讀,感受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這是一篇説明文,在教學當中,有必要幫助學生了解常用、基本的説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在第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概括文章寫了什麼的一段話。不難發現,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一個過渡段,“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在文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找到文章哪些段落寫規模宏大,哪些段落寫種類眾多、個性鮮明,再加上一頭一尾,幫助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是總分總的構段方式。説明方法的教學滲透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在理解規模宏大時,要求學生讀出文章的句子,教師順勢列出句子中的一系列數字,讓學生來發現教師列出的是什麼,學生很快能發現作者是通過一系列數字來説明規模宏大,學習“列數字”的説明方法。在理解類型眾多的時候,課文中有一句“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兩個詞“陶馬”“真馬”,在這裏,為什麼還要寫“真馬”呢?一句話為什麼寫了兩個事物,幫助學生髮現把這兩個事物”進行比較,能讓人感受到“陶馬”到底是多大,學習“作比較”的説明方法。

一味的灌輸與讓學生在閲讀中去發現,學生的收穫定有所不同,如何讓學生能方便快捷地發現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敏鋭的目光,獨到的文本解讀,精妙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因勢而導,讓學生在閲讀中有所收穫,收穫着成功的喜悦。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4

四月一日,我執教了小學五年級的16課《秦兵馬俑》,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我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為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帶給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説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説説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取自我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説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讓學生動手動筆畫一畫,圈一圈,演一演,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潛力。

但這堂課,存在着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學生到多媒體室上課很新奇,發言不如教室熱烈,另外,由於攝象頭有些問題,導致播放的課件不清楚,尤其是圖片模模糊糊,影響情境的創設,學生的發言不夠用心,師生配合不夠默契。

2、上課實際操作時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比如老師即要上課,又要操作電腦,還要板書,與學生進行交流,顯得有些手忙腳亂。

3、總覺得學生學得不深刻。原因在於在這麼短的時光裏要求學生瀏覽這麼豐富的資料,學會選取,準備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學生只能從文字上説出兵馬俑之價值,而不是內心的體驗。為此,我覺得上課時語言文字得帶領學生細細品讀,把學生情感引發出來,才能把重點、難點解決。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5

教研課已經上過好幾天了,回想起上課前的準備及上課的過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靜。這次活動是我們六年級幾個老師同題開課,選擇的是課文《秦兵馬俑》,這是一篇狀物類散文,文章條理很清楚。課前,我們一起研究了教材,並制定了教學目的,還製作了一個PPT。

在課堂上,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課內與課外的聯繫。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如何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呢?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説要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用兵馬俑殉葬的原因,從兵馬俑的製作工藝到它與漢兵馬俑的區別……甚至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昨天晚上〈探索與發現〉介紹兵馬俑了。”他們有的帶來了介紹兵馬俑的碟片,有的帶來了兵馬俑的仿製品,有的帶來了百科全書……上完課,學生急切地詢問我推薦的兩個網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們已經把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變成了主動向課外延伸。

二、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聯繫。

關於知識與能力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另外,我藉助PPT,使書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象。我在教學“神態鮮明”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了一個練筆——發揮想象,除此之外還會有哪些神態呢?請你模仿課文的句式結構寫幾句。同學們有的説:“我彷彿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軍。”有的説:“我彷彿聽到了古戰場那嘶鳴的號角。”有的説:“我好象穿越了時空,來到了秦始皇的大軍前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赫然出現在眼前,那是學生的思維閃現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還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靜靜想來,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為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説説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閲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閲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

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閲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