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合集5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合集5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船長情急中果斷處理理問題的思維方法。

2、學習注意事物之間聯繫的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本科生字、新詞,聯繫用“模仿”、“風平浪靜”造句。

4、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抓住船上人與猴子的聯繫,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返航是“風平浪靜”預估似的發生、發脹和結果的關係。

教具學具 自制幻燈片鵬博士教育軟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導入新課:

1、從《蛇與莊稼》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聯繫?學習課文懂得了什麼道理?

2、今天我們來學習《跳水》一課,看這一課主要寫了什麼和什麼之間的聯繫?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讀音微機出示生字——開火車讀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3、提問:跳水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主要寫了誰與誰之間的聯繫?

出示《資料》部分,瞭解作者

三、再度課文,瞭解大意,理清層次

1、出示幻燈片自學提綱

①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怎樣?

②課文有機個自然段?每段寫的是誰與誰之間的聯繫?

③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2、學生按要求預習

3、討論以上問題

四、細讀課文,抓住聯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指導讀第一段

找出寫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詞語:取樂 顯然 因而 放肆

(“顯然”寫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寫出了人們拿猴子取樂的原因)。

2、指導學習-3自然段

①默讀思考:孩子為什麼要去追猴子?從那些詞語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②討論回答

3、講讀第4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思考: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險?

微機出示插圖:指導看圖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樣?

4、講讀5-6自然段

指名讀課文

討論思考題:船長看到危險情況是怎麼做的?

大家為什麼覺得40秒太長了?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

1、朗讀課文弄清各段之間的聯繫

2、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

1、按學習小組朗讀

2、總結提問:

①課文主要寫誰與誰之間的聯繫?這些聯繫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②孩子遇險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於哪幾方面的原因?

④這一天“風平浪靜”預估似的發生發展有什麼關係?

⑤讀了這篇課文逆向到了什麼?

二、聯繫用“模仿”“風平浪靜”造句

1、找出穩重的句子讀一讀

2、指名口頭造句並訂正

3、學生書面造句

三、作業

1、抄寫生詞

2、預習《威尼斯的小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寫4個生字,理解“焚燒、千錘萬鑿、粉骨碎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竹石》。

3.藉助註釋和詩歌背景,瞭解詩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4.瞭解詩人的崇高志向和節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以及堅韌不拔、不怕犧牲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瞭解詩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件出示馬圖)

馬,在中國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戰場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詩人生平寫了幾十首有關馬的詩歌作品,馬對他來説有着怎樣的特殊意義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首古詩,去探索李賀的精神世界。(板書課題:馬詩)

二、簡介作者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並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歎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詩鬼”。李賀因長期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時英年早逝。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通詩句。

2.誰來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教師隨機指導,出示詩的朗讀節奏)

3.指名再讀,評價。

4.教師範讀,學生跟讀,最後全班齊讀一遍。

5.通過剛才的朗讀,請大家思考:詩題中的“馬”是指哪種馬?(戰馬)

6.從哪裏能看出這是一匹戰馬?(大漠、金絡腦)

7.理解字詞。

大漠:廣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這裏借指邊塞。

鈎: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何當:何時將要。

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踏:跑。此處有“奔馳”之意。

師小結:通過了解字詞的意思,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首邊塞詩。

四、品味古詩

(一)學習第一、二句。

1.朗讀第一、二句詩,小組討論:

(1)這兩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這是什麼描寫?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作用?

(3)作者為什麼特意描寫“大漠”“燕山”這些地方?這對錶現馬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2.小組派代表彙報。

3.結合註釋,思考這兩句詩寫了什麼樣的場景。(引導學生想象)(空曠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連綿的燕山上,月亮像彎鈎一樣。)

4.“沙如雪”是從哪些角度來寫沙子的?(觸覺:冰涼的;顏色:白色。)

5.為什麼沙會是如雪的白色?(因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潔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色給你帶來什麼感受?(空曠寂寥,清冷荒涼)

7.師補充:“鈎”在古詩中一般指吳鈎,是春秋時的一種兵器。“月似鈎”不僅寫出了月亮的形狀,同時也是一種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二)學習第三、四句詩。

1.為什麼作者會期盼給馬戴上金絡腦?(給馬戴上金籠頭,説明這匹馬很貴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寫馬受到重用,實際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陣殺敵。)

2.詩人想借“快走”“清秋”表達什麼?(“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寫出了馬馳騁的樣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達出詩人渴望馳騁疆場,肅清敵人的志向。)

3.那詩人的願望有沒有實現呢?(沒有)從哪裏看出來?(“何當”説明沒有實現。)

五、理解情感,學習寫法

1.再讀本詩,作者通過寫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渴望建功立業,但是又不被賞識,無法實現夢想的無奈。)

2.這與“馬”又有什麼關係呢?(詩人把自己想象成戰馬,將自己的感情寄託在馬身上。)

3.作者是用什麼方法來表達他的感情的?(託物言志)

4.講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李賀的《馬詩》,領略了古人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感受到古人報效國家的愛國熱情,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賀一樣,不忘初心。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的古詩《馬詩》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指名説)

2.指名背誦《馬詩》。

3.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古詩《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學生自學、彙報為主)

1.認識生字詞,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瞭解詩的意思。

2.教師相機指導。

3.學生交流彙報。

(二)學習《石灰吟》。

1.逐句理解詩意。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千錘萬鑿:指用鐵錘擊,用鋼釺鑿。這裏形容開採礦石非常艱難。等閒:平常。這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的石頭,把烈火焚燒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2)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時,要碎散成粉末。渾不怕:一點也不怕。渾: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節操。這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懼怕,只要將高尚的節操留在人間。)

2.整體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三)學習《竹石》。

1.逐句理解詩意。

(1)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這句詩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決不放鬆,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巖之中。)

(2)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任:任憑。爾:你。這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挺拔;不管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讓它屈服。)

2.整體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首詩的意思。)

三、品讀古詩,感悟感情

1.這兩首詩,分別描繪的是石灰與竹子,説一説石灰與竹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石灰:開採石灰時非常艱苦,石灰燒製時要面臨嚴峻的考驗。(學生朗讀,讀出石灰面對各種考驗時的泰然自若。)

竹子:長在高山巖石中,高大挺拔,經受各種磨難仍永不屈服。(看圖,感受竹子的堅強。學生朗讀,讀出長在巖石中的竹子那種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中仍然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

2.再讀古詩,思考:詩人僅僅是在讚美石灰、竹子嗎?聯繫作者寫詩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生平,小組討論,看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彙報)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感受,重點體會“清白”,“清白”到底指什麼。(“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顏色,隱指高尚的節操。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是拿石灰自喻,説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達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教師小結:這種寄意於物的手法就叫作“託物言志”。

(2)朗讀,把詩中“物”的形象與所藴含的精神融合起來,讀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引導學生舉手説)

①《竹石》也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詩人的情感。作者借讚美巖竹的頑強,説明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指導學生朗讀,讀出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聯繫詩人的時代背景,我們也能看到詩人對當時黑暗、污穢的社會不妥協的鬥爭意志和高尚節操。(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詩人所言的志向)

四、總結

1.同學們,我們這兩節課學的三首古詩,它們具有什麼共同特點?(託物言志)

2.在學古詩時,我們不僅要從字面上理解古詩的表面意思,還要結合作者生平與時代背景來理解古詩隱含的意思。這種方法你學會了嗎?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獨立識字的能力,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小姑娘面對困境時那種勇敢、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師手指課題,生齊讀)《歌聲》。

2、考考同學們對生詞的掌握情況(多媒體出示詞語)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體會“絕望”。

1、①觸礁了,船沉了,哪個自然段在寫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這時人們是什麼心情?邊讀第1段邊從書中找一個最準確的詞語來概括。

生:絕望。(師板書:絕望)

2、①什麼是絕望?(沒有一點希望)

②孩子們,這裏所説的沒有希望和我們平時所説的沒有希望相同嗎?

生:不同

③那這裏所説的沒有希望,絕望是什麼意思?(沒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請你讀出這個詞的意思來!

3、人們絕望了,為什麼人們絕望了?請聽老師讀第1段,邊聽邊想。(多媒體配樂,師範讀第1段)

4、生交流“絕望”的語句。抓重點詞語,品讀並感悟。

5、①孩子們,讓我們親眼去看看這場災難吧!

(多媒體放錄像,師配畫外音:這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艘輪船不幸觸礁了,只聽“轟”的一聲巨響,船身一下子被剖開了一個大口子,海水兇猛地湧進了船艙,頃刻間,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們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都束手無策,人們驚慌失措,任憑海水無情地把他們吞沒。船沉了,人們紛紛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擊打着人們,人們在冰冷刺骨的海水裏拼命地掙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艱難地尋找着能讓自己獲救的東西,可是什麼也沒有。)

②剛才我們看到了這場災難,輪船觸礁沉沒了,海水捲走了許多人,此時,你心情怎麼樣?

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去體會那些絕望的人們的心情吧!拿起書,和老師一起讀讀第1自然段。(師引讀第1自然段)

三、體會歌聲如何給人力量

1、馬金納絕望了,老師也絕望了,而且我還不會游泳,就在這時(播放歌曲《loving you》)

2、當你在大海上孤立無助的時候,聽到這樣的歌聲,你會有什麼感受?

3、那馬金納又有什麼感受,又是怎麼做的?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詞語“頓時”的替換練習。

四、體會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這美妙的歌聲又是誰唱的?

2、好,請你們默讀第3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學反思《歌聲教學設計及反思》。(生默讀勾畫,師巡視)

3、生彙報(多媒體出示: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自己讀讀這兩句話,想一想,你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再把你體會到的,説給自己聽一聽。(生讀句説體會,師巡視)

師:孩子們,請你們想想,這個小姑娘在唱歌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4、剛才你們把這兩句話體會得很好!(多媒體出示: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現在就把你們對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裏,自己讀讀吧!

生:(自由讀)一個不滿10歲的小姑娘在她們中間,正在高聲歌唱。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

五、體會歌聲的作用。

1、孩子們,人們得救了嗎?(得救了)得救啦!讓我們看看課文是怎麼寫的?讀。(多媒體出示:終於,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生齊讀)

2、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句子,你們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多媒體出示:終於,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一艘小艇追尋着歌聲駛來了!

3、所有游過來的人都得救了。大家從內心感謝這位小姑娘,為什麼?

(師引讀課文最後一段相關語句)

生:(齊讀)是她,用自己的歌聲,給人們增添了勇氣和力量,是歌聲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聲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們就會像錄象中那樣的'悲慘!所以,這不是一般的歌聲,這是希望的歌聲,(師板書:希望)這是生命的歌聲,因為它給了人們勇氣和力量。(師板書:勇氣和力量)絕望了的人們才會像小姑娘一樣堅持了下來,等到了救生艇。這歌聲多麼令人難忘呀!讓我們記住這歌聲吧!有感情地再讀課題。(生有感情地齊讀課題:歌聲)

②人們終於獲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個人,你會怎麼樣感謝小姑娘?讓我們對着她説吧!6、孩子們,就讓我們再一次懷着感激的心情,再讀讀最後一段吧!(生齊讀最後一段)

五、總結。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沒有絕望,沒有放棄,她仍然頑強地高聲歌唱,最終才獲得了生的希望。我們的一生中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和不幸,當我們真正面對它們的時候,要像小姑娘一樣,充滿希望,不要放棄,不要退縮,要勇敢地面對一切……

板書設計:

歌聲

絕望勇氣和力量希望

教學反思

掩卷反思,自覺本課教學最大的收穫是通過多媒體和教師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情境,儘可能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文本,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第一段時,在學生觀看了沉船的視頻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此時,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麼?”“海岸!”“救生船”“小島”……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與人物進行深度對話,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進了文本。

另外,本課的教學也非常讀的訓練。通過齊讀、默讀、分組讀、指名讀、引讀和重點品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與文本發生碰撞,在讀中去品味語言,在讀中去體味情感。例如:在品讀描寫小姑娘唱歌的語句時,通過自由讀學生體會到這些句子最能表現小姑娘的堅強與樂觀,然後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一 、導入新課。

朗誦詩句,同學們判斷是描寫哪個季節的詩句:

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冬: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同學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像春的嫵媚,夏的妖嬈,秋的豐盈,冬的純潔,韻味各異。你們喜歡四季的哪個季節呢?

喜歡春天的同學舉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論你喜歡哪個季節,今天,老師和大家攜手共同走進樑衡的夏季,體悟當代作家樑衡的《夏》讓我們感到的夏的緊張、熱烈和急促。那是一個流金的歲月,那是一個火熱的季節——夏。 (板書課題《夏》)

二、檢查預習,積累基礎知識。

1、全體同學朗誦課文。

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聲音洪亮,讀出感情。

2、檢查預習:正音及文學常識

(1)芊芊細草 輕飛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閒情逸致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2)樑衡簡介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體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對“夏”充滿怎樣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據)(板書)

明確:喜歡和讚美。“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麼樣的結構安排全文的?

明確:總分總的結構。

(全班回答,師生共同梳理。)先總概括了夏天的特點,總領下文;下文再緊扣“熱烈、緊張、急促”三個特點來寫;最後再總交代了不歌頌春花秋月,而讚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給老師以掌聲,給聽課老師掌聲,以表示歡迎,出示課題《掌聲》,齊讀課題。

2、正是同學們的掌聲,使一個女孩改變了,這個不幸卻又幸運的女孩是誰?(英子)

二、文本對話,感受掌聲魅力

1、請輕讀掌聲前的部分,畫出有關句子和詞語,並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英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抓住重點詞句)

(1)、她很文靜……最後一個離開

(2)、英子立刻把頭低下

(3)、英子猶豫……

2、換位思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心理會怎麼想?

3、你們心目中的英子應該是什麼樣的?課文怎麼寫?

4、是什麼力量讓英子有了這麼大的改變?邊讀邊找出課文中描寫掌聲的句子。

5、採訪同學們,你為什麼給英子送去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6、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此時她一搖一晃走下講台,這與剛才走上講台感覺一樣嗎?如果你是英子,此刻你最想説什麼?

如果沒有__________ ,我就_________ 。

因為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 。

三、總結昇華

四、課外延伸

1、上中學後,英子來信了,快來讀讀,從信中你知道了什麼?

2、給英子回信

3、老師贈言

五、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愛的名言

2、有感情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