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七年級下冊語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下冊語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七年級下冊語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法選擇: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採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學法引導: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為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課堂組織形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教學媒體: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進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後,學生聽詩後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後,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百草園中的長媽媽→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後,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置體現兩個意識: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方面,此環節讓學生學會從內容,情感方面去評判感受作品。

第二環節:檢查反饋預習情況,完成目標1。

具體教學行為:

1、小組內互檢字詞,內容包括音、形、義及應用,之後師指定1—2名後進生回答,瞭解掌握情況。

2、介紹課下蒐集的魯迅的作品,這裏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身份向學生介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無常》、《瑣記》。

此種教學策略意義在於:小組互檢字詞,生生互動,與個別指名檢查相比,訓練面大,效率高;介紹作品,利於學生積累;教師介紹作品,能激發閲讀欲,助於語文閲讀教學,同時,真正體現出教師這一課程資源開發者的姿態。

第三環節:學習文章,完成目標2、4。

版塊一:“讀讀”

本文篇幅約3000字,朗讀一遍需8—10分鐘,快速自由讀一遍需4—5分鐘,“讀讀”採用“範讀—練讀—指導朗讀—自讀批註”的程式進行,預計用時25分鐘。

此處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的行為是:“範讀開頭、結尾部分;巡迴指導學生練讀;指定學生讀得點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後兩段;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評價;講述朗讀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求積極熱情廣泛地參與;學會把握重音、節奏、感情三要素來朗讀的方法;注意養成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默讀時不動脣、不指讀,自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專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的養成是本版設計的意圖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系統高度,傳授學生以朗讀方法是意圖之二。

版塊二:“議議”(這一版塊與下一版塊是本課學習的主體內容)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中學生先感知再領會後吸納的認知規律,本版塊着力解決學習文章三大常規問題,即“文章寫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麼這樣寫”。

首先“議”“文章寫了什麼”。在第一版塊熟讀、批註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此處是“讀文後”與“提煉寫法”兩環節的過渡,所以,要求教師既要幫助引導學生能整體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將主人公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徵表述出來,實現這個目的的策略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組織語言,概括文章;給學生句子表達樣式——“通過×××事(描寫),可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合作,完成對阿長性格的分析。

其後“議”“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不僅指本文作者)寫每篇文章,所用的寫法都是綜合的,是“門類繁多的”,閲讀者(或稱學習者)對其寫作評判也是見仁見智的。初二年級是深入學習記敍文的階段,針對這種實情,應將學法鎖定在人物描寫的方法上(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描寫還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織各小組先標劃出最能體現阿長性格的段句詞,討論分析歸類,不難得出“作者是通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結論,教師板書這一所得後,給學生範讀《藤野先生》《藥》中的幾處人物語言、動作描寫,讓學生談句段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進而應用於自己的寫作。

最後“議”“為什麼這樣寫”。此環節也可稱為亮點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表達。這一意旨的理論依據有三:其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探究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而探究的具體形式就是“提問題”。其二,語文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賦有創意地表達是新課改對學生表達要求的創意之舉。此處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為全班交流。要求學生隨便問,積極想、主動答。預計的問題有:(1)文章寫了幾件事,重點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一句為何説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長為何給“我”買《山海經》。

(4)文中寫童年“我”兩次感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這兩次感受相同嗎。

(5)為什麼説“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參與交流,對學生未能提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適時提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思維,關注後進生,同時,在設疑上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從文章內容、思想、寫法、作者、字詞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版塊三:“練練”

此版塊是第二版塊中學習重點——人物寫法的鞏固和延伸,新課改提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葉聖陶語)”,“習得”離不開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就是將學生組織到實踐訓練中去”,從這些意義上看,組織學生效仿魯迅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是必要的。這裏,設計了兩類練習,一類是讀人物描寫的語段,分析人物性格,屬基礎類題;一類是進行人物片段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屬拓展類練習。訓練中,教師做到鼓勵學生表達,關注後進生,把發言表現機會傾向於“弱勢羣體”。

第四版塊:“講講”

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是並存兩類學習方式,“講授”這種接受式學習以其省時、高效能保證知識的系統完整深刻的優勢是其他方法無法取替的。新課程也強調指出:沒有教師教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講是不能迴避無可厚非的!本課預計講兩個內容:初二學生剛接觸較正規的人物描寫訓練,對人物語言描寫中的標點使用(重點是冒號、引號、逗號、句號)估計會出現問題,這要講;魯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餘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作背景也要講。另外,這兩個內容一個承上版塊的人物描寫訓練,一個啟下環節的“自結課文”,講之,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環節:自結文章,完成目標3,突破教學難點。

本環節安排一項內容,教給一種學法,培養兩種能力,體現三個思想。

一項內容,即組織學生完成“學完此文後我的收穫”一題。

一種學法,即讓學生學會從文章內容,文章寫法,文章情感,語文積累,影響啟示五方面談收穫。

培養兩種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評判文章主題的能力。

體現三個思想,即體現自主學習,體現個性化閲讀行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板書設計〕

實用是板書設計的根本,所謂“實用”起碼應具備“對學生有啟示作用” “有助於將來四顧”“含金量大有積累價值”這三點。本文教學中的板書採用“段位”板書形式,將版面分成“語文知識積累”、“文章內容及主題”、“學法指導”三塊。

“語文知識積累”塊板書魯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詞,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題及作者。

“文章內容及主題”塊板書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讀文後學生的主要啟示等。

“學法指導”塊板書朗讀的方法,設疑的方法,結課的方法。

七年級下冊語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2

【教學目的】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可採用“導讀法”;也可採用“整體感知一重點的研讀一揣摩遷移”三步走的模塊式;也或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2、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了解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為在初一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從中選出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今天,我們再學一篇選自《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解題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藴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裏,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讚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⑴初讀課文。

要求:

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

②給段落標上序號。

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⑵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具體研習:

⑴明確目標。細讀課文化,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①文章選取了長媽媽哪些事情作為寫作材料,這些材料表現了長媽媽怎樣的品格風貌?

②這些材料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的?

⑵學生研習,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研習,可以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將討論的要點寫在書上相應的位置,並與原文相結合作評、點、批、注。教師通過巡迴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注意研習情況的信息反饋。

⑶研習效果反饋。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板書重點內容。)

①問題①: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這樣幾件事:

A、交待“阿長”的來歷;

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

C、她懂得許多規矩;

D、講“長毛”的故事;

E、給“我”買《山海經》。

②問題②(點撥提示內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③問題③(點撥提示):文章圍繞長媽媽選擇了5個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使長媽媽的品格風貌表現得非常突出。開頭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簡練的筆法介紹了長媽媽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旨在説明她是一個沒有社會甚至連真實姓名也不為人們所知的平凡勞動婦女。接着第3~5段,從“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寫了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和夏天在牀間擺成一個“大”字的睡態,刻畫了她質樸而嘮叨、略帶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從“我”的“不耐煩”去寫長媽媽懂得許多規矩,如説人死為“老掉了”,不能進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説這些“瑣碎之至”的規矩,意在説明長媽媽有着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質樸的品質和迷信的缺點。第13~18段:隨着感情的變化,作者又從“我”對長媽媽產生的“空前的敬意”,來寫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從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筆一轉,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而長媽媽高潔的靈魂也就在這“剝筍”式描寫裏,在由表及裏、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現: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質樸、善良、慈愛的勞動婦女。作者在充分展現了長媽媽的品格風貌之後,在文章的結尾以深厚的感情抒發了自己對她的懷念之情。

四、課堂小結

解説: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明確指出,並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2、課外閲讀(朝花夕拾)。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研習課文

1、研習目標:

⑴指導學生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⑵品味本文的語言。

2、具體研習:

教師出示目標後,由學生獨立閲讀思考,對相關文字進行評、點、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還想互相提問,排除相互干擾,遇到問題舉左手,由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巡迴輔導的同時注意收集各種信息,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提示,具有針對性。

3、研習反饋:

學生髮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示。

目標①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⑴描寫法:

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着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説些什麼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説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欣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⑵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目標②品味本文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細細品味,妙趣無窮。

如:“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再如,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段文字中“發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又如:“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這段文字裏對刑天“執干鏚而舞”再次描寫,既前後照應,又表現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視天帝,死而不屈,表現了極強的反抗精神,而“我”酷愛刑天,正曲折地表現了魯迅不屈服於20年代圍攻他的黑暗社會勢力的鬥爭決心,使文章具有了“自敍傳”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戰鬥力。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佈置作業

對看課後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七年級下冊語文《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3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有誰還記得我們初一學過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我們今天來學習魯迅先生專門寫她的一篇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檢查預習,完成目標一:點名回答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為下列詞語中加括號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 B説出 C名譽 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 B念頭 C讀 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 B不親密 C粗心 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 B以至 C到 D至於

(三)點評檢查情況並一分鐘記憶。

三、導入:

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

她除了給我講過美女蛇的故事還為我做過什麼事?在少年魯迅的眼裏,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請大家將課文仔細地閲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四、課文講解,完成目標二、三:

(一)、仔細閲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可以自由討論。

1、看看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敍順序列出。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再體會這樣寫真人實事的好處。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明確問題一: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從記敍事件的篇幅的長短、情節的具體及表達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點。

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如元旦吃福橘,還教給我很多道理。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給我買來《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明確問題二: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裏”,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脱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而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

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點評: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問題三:

作者對她的“喜歡切切察察”和“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

對她的煩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

而後對她講的“長毛故事”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為“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

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才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為作者説: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才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問題四: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小結:將上面歸納的內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構成附表一。

五、作業:鞏固性訓練

1、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鞏固訓練目標一、二、三。

2、課文後面的練習一、二,鞏固訓練目標二、三。

六、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越國旗主編的初二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第二課時

一、回顧目標二、三,導入本堂課的講述內容:

(一)設計問題,在思考中回顧舊知識,在思考中導入新內容:

1、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誰能夠口頭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徵?

2、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3、作者敍述的幾件事情中,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課文中將這些事件劃分開來怎麼劃?可以將課文劃成幾個部分?

(二)明確問題,導入新課:

1、明確: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確:先抑後揚。

3、明確: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歡切切察察;B、不許我走動;C、睡覺擺大字;D、懂得許多規矩,教給我很多道理;E、講“長毛”的故事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F、買《山海經》

4、明確:這些事件可以劃分成兩部分:抑一部分;揚一部分。根據這些事件的劃分,又可以將課文劃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開頭部分,介紹阿長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的外形特點。然後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揚”的部分。最後是結尾部分補敍她的身世,並抒發懷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劃分成三個小層。讓學生自己歸納段意及層意。

(三)導入:現在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課文第三部分--“揚”的部分。

二、閲讀課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標四:

(一)、檢查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解釋下列詞語並給加括號的字注音:

(霹)(靂)____:震(悚)__:

粗(拙)__:孤(孀)__:

(二)、設計問題,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及對藝術特色的體會。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説“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説“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説?

5、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6、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7、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三)、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1、明確問題一:“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説了。”

説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説説而已。

2、明確問題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説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3、明確問題三: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4、明確問題四: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6、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7、明確問題七:“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説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四)小結: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三、作業:

1、課文後練習三,鞏固目標四。

2、課六後練習四,完成目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