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黔之驢教案合集5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63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黔之驢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黔之驢教案合集5篇

黔之驢教案 篇1

創意説明:

本篇文字較簡練,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引導他們用“三看一查”(即看課文、看註釋、看“探究·練習”)的方法讀懂課文,理解本文的寓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學目的:

1.瞭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讀懂寓言的情節。

3.通過對比“驢和“虎各自的形象特點,品味出本文的寓意,並能聯繫實際談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步驟: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讀課文。

二、檢查自讀情況,學生對照註釋邊讀邊講,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1.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重點詞語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裏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

蹄,踢。這裏作動詞用。

三、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複述大意。

四、再讀課文,把握全文的情節。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你從哪裏可以看出來?故事發生的背景:“黔無驢”“船載以入”。這樣安排一可見其是外來户,二來鋪墊虎被迷惑的情節,三來暗説其形體龐大。

②當驢出現時,“虎見之的最初反應是什麼?為什麼會如此?虎的最初反應是“以為神。因為從來沒有見過,而且“龐然大物也”,所以覺得神奇。

③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嗎?從哪裏看出?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如:“蔽”“窺之”,“近之然”,“遠遁”“甚恐”,“覺無異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蕩倚衝冒”,“跳踉大?”等。虎的態度變化為:恐懼—懷疑—挑釁

④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結局:“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五、讀完寓言後,你覺得驢、虎這兩個寓言形象各有什麼特點?

師生共同討論、概括:

黔驢:龐然大物,善於怪叫,蹄踢,裝腔作勢,藉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蠢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戒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於觀察,反覆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後,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於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六、瞭解寓言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的、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我們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七、作業。

1.解釋下列每組中加點的詞。

好事者船載以入()以為神()以君之力()

以為且噬己也()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然往來視之()船載以入()稍出近之()

驢不勝怒,蹄之()技止此耳()盡其肉,乃去()

2.用“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造句。

黔之驢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於而且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緻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 學習細緻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當素未謀過面的一隻驢和一隻老虎見面了,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寫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柳宗元?(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教師補充小結)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逝於柳州,又稱“柳柳州”。

《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殘暴兇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臨江之麋[mí]》《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其作品文學藝術價值極高,和韓癒合稱“韓柳”,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遊記散文“永州八記”流於後世。著有《柳河東集》。

師: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 分析新課

1、導入:同學們,有一句話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要多讀才能領會其內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散讀課文,讀出感情注意節奏,還要注意手中的筆,也應該動起來。圈畫出文中生字讀音。)

師:好下面再來聽課文錄音一遍。注意自己剛才練讀與錄音比較。

師:現在,老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哪位同學來讀?請舉手!(生讀)

師:讀得很流利,請坐。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有沒有覺得他讀的有不足的地方?

(糾正)其他同學還有沒有?

師:注意“載”,讀四聲。

生:表示年的時候才讀三聲,表示運輸時讀四聲。

生:“踉”,左形右聲,跳躍的意思。

師:剛才大家聽得很仔細,那我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字、詞容易讀錯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讀錯破句的?來提醒一下大家,你認為字、詞、句在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生:懀字形很難。我們可以這樣來記:狗來了心裏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謹慎的樣子?nbsp;

生:黔,要注意右邊沒有點,這點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貴州。

師:好,我們已經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詞熟悉了一下,那現在應該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吧,我們一起來把這篇課文正確流暢地朗讀一遍。

師:沒有錯誤,很好,很流暢。

2、 師:現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遍,講給同桌聽,一會兒請同學講給大家聽。

3、讀完課文後,請大家分組討論結合註釋或工具書對文章進行翻譯,注意一些重點詞。教師指定每小組的翻譯範圍。

教師板書重點詞:

船--用船(名當狀語) 蔽--隱藏 窺--偷看

稍--漸漸地 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遁--逃走

且--將要 噬--咬 異能--特殊的本領

習--習慣 狎--親近而不莊重 計--盤算

跳踉--跳躍 蹄--踢(名作動) 近--靠近

止--通“只”、不過意思 技--技藝、本領

勝:禁不住(不勝:不能承受) 盡: 吃光 (用做動詞)

師:我叫兩位同學上來把黑板中重點詞的意思寫出來。

師: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以為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以為神:把(它)當作

②之

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它,代詞,代驢。

③然

龐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

師:好,下面我們派兩名代表上講台前説出文言文翻譯,教師予以指正。(生譯)

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瞭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衝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師:很好,我們發現,其實這個故事字數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個字,我們卻可以看到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動的,應該説不愧是大文學柳宗元寫的。

3、 再讀

師:我們剛才讀的很正確,但現在我們再讀,但跟剛才不一樣,這次能否通過讀把驢的性格特點,老虎的性格特點讀出來,至於怎麼讀,就看你們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會我們同樣請一名代表來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讀)

師:請一個同學來朗讀一下。

師:聽得同學,覺得他讀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説你覺得他讀的還有什麼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強的地方?

生:我覺得要讀出老虎的狠,特別在讀吃驢的時候

師:那你能不能讀一讀。

(生讀)

師:好,讀得更有力了。你覺得哪兩個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點。

生:斷、盡

師:對。這兩個動詞最能體現。(板書)

師:剛才講到老虎害怕驢,那還有沒有哪裏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遠遁,往來視之,終不敢搏

師:這裏有個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窺 (板書)

師:把窺換成看、觀察行嗎?為什麼? (生答)

生:這裏面有2個過程,往來視之,又近其身。

師:他考慮的很周到。剛才在讀“技止此耳”時,大家讀的狠好,我們來稍微揣測一下,當時老虎心理師怎樣的?

生:高興、得意、竊喜……

師:原來害怕,現在知道他沒有什麼技能,就“恍然大悟”。原來以為是龐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鳴、一蹄,用完就沒有技能了。這就是所謂的黔驢之技,所以現在我們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僅有一點點本事,如果一點本事都沒有了就是黔驢技窮。(板書成語)

師:綜合板書來看,驢落虎口,兇狠聰明的老虎、外強中乾的驢,我們結合注意點,把特點讀出來。

(全班一起讀課文)

師:你覺得驢能避免悲慘的結局嗎?

生:不能,他沒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聰明,知道試探驢。

生:知己知彼。

師:很好,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故事來説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評諷刺一些行為。那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生自主發言)

師: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麼辦?

生:再學點本領

生:逃跑

師:小結。主要是要有真才實學,才能立足於社會,這也是老師送給你們的話。

三、 奇思妙想編故事

柳先生害驢不淺,自從《黔之驢》之後,驢的名聲一敗塗地,驢成了蠢笨的代名詞,咱們來為驢翻案。讓驢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老虎。題目可以使《黔驢新編》《川之驢》

四、 作業

1、 收集跟動物有關的成語或寓言,為單元活動做準備。

2、 做文言重要字詞的積累,不懂得地方標出,下節課一起來釋疑。

板書:

恐 窺 駭 --龐然大物

鳴、蹄 ︱ --黔驢之技、黔驢技窮

喜 斷 盡

教學反思:

通過引、讀、演、思、品五個環節來完成本課,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1、 引 引導學生回憶柳宗元的舊知識。

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柳宗元的介紹

2、讀 自讀、點讀、評論、修正

多種方式的讀,同桌翻譯 ,同學糾正

3、演 根據文意現場表演

師生共同概括老虎驢的特點

4、思 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心理變化

啟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動作

小結:以作者為線索,連接課堂內外新舊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通過小組討論弄懂意思。再由老師點評強調,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題意識,讓學生既在合作中學習了,又能強化基礎知識,加深自己的理解。通過表演讓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樂得學習了。拓展延伸裏讓同學們自己編故事發揮創造力。總之,儘量做到讓古文不古,讓課堂快樂。

黔之驢教案 篇3

一、考綱要求:

考查要點可細化為5個考點:

(1)朗讀節奏的劃分

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義,再按意義劃分。一般主語謂語要分開,較長的修飾限制語要劃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主語+謂語+賓語),又如今齊地/方千里等。

(2)解釋實詞的含義,區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以課下注釋中的單個詞為主,多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義和句中義的,儘量答全,尤其不能丟掉句中意思,即這裏指的內容。

區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以選擇題形式出現。

(3)文言句子的翻譯

從內容上看,易考關鍵語句的翻譯;

從古漢語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譯;

從來源看,大多來源於課下注釋。

一般要用直譯法。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翻譯時注意運用留、補、刪、換、調的方法。考試時按語言點給分,所以翻譯句子時要字字落實。

(4)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這些題一般不是自由發揮題,儘量按照新教參,加以整理。

牢牢記住每段的段意,每課的中心,注意每課的課後題。

(5 )文章內容、語言、人物、寫法等方面的欣賞與評價

要求考生對文章的某一點談看法,寫出自己的觀點。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等某一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

從能力角度上説,是考鑑賞評價和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

二、點擊中考

1、20xx湖北省隨州市。閲讀《黔之驢》,完成8~11題。(10分)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1)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異: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點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B.驢不勝怒,蹄之

C.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D.蔽林間窺之

10.翻譯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譯文:

11.請用一個成語概括這篇寓言的內容,並談談你從這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4分)

成語:

啟示:

(一)8.(1)異,特殊、特別。只要是特殊的近義詞即可,1分。(2)去,離開。 1分。 9. C,2 分。 10.本領不過這樣罷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11.成語:黔驢技窮或黔驢之技,2分。 啟示:示例①: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它。示例②:沒有真才實學,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評分標準:只要符合寓言內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0xx年福建省寧德市)

(一)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題。(17分)

【甲】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乙】明萬曆年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啖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①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欲食之。貓避登几上,鼠亦登,貓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眾鹹謂貓怯,以為無能為者也。既而鼠跳擲漸遲,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扉急視,見鼠首已嚼碎矣。然後知貓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註釋】①闔:關閉。②逡巡:因顧忌而行動遲緩的樣子。

9.解釋下面句中的加點詞。(4分)

(1)虎大駭,遠遁 遁: (2)驢不勝怒,蹄之 蹄:

(3)適異國來貢獅貓 適: (4)啟扉急視 啟:

10.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譯文:

(2)然後知貓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譯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對驢的認識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從 到覺無異能者,最後認為 。【乙】文中 , 這句話可見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兩文都沒寫了動物鬥爭的過程,但描寫的方法不盡相同:【甲】文側重對虎的 描寫;【乙】文側重對貓的 描寫。

12.從驢或貓的身上你得到了説明啟示?(3分)

(一)9.(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開10.(1)有人喜歡多事的人用船將驢卻到黔這個地方。(2)這樣以後,才明白貓躲避老鼠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憊。11.(1)甲文:以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與貓等,為害甚劇。(2)心理 動作

12.從驢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們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弱點。示例2:人有真才實學,才不至於使自己陷入困境。從貓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示例2:面對強敵,我們應該要講究策略,智取對手。

黔之驢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瞭解文章的大意。

2、説説的寓意。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一則笑話

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現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麼聰明,它的結局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瞭解文章的大意。

2、説説的寓意。

三、目標的實施:

1、範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後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檢測。

6、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為什麼敢接近驢呢?

(3)驢的結局如何?

(4)你如何來驢和老虎?

(5)你覺得有什麼寓意?學生讀並且思考討論。

7、提問:給你什麼樣的啟示?(思考幾分鐘?)

8、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後,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為了百獸之王。可是,它逐漸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裏,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裏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後,它決定為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麼樣嗎?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分組)

四、: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願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為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鬥。

黔之驢教案 篇5

一、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驢》選自語文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是第六單元第24課。

教課書的課文,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精心挑選出來的。根據《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要求,以及本單元文言文所表現的重視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價值取向,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內容即老虎懼驢、識驢、戲弄驢、吃掉驢的過程和本文啟示人們應該認識事物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畏懼的心理,從而駕御並征服客觀事物,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的寓意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如:蔽、窺、稍、憖憖然、狎、跳踉等,翻譯文言文

2、過程和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我讓學生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看課文,自己試譯課文,使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在試譯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共同合作解決,體現了學生合作性學習。最後由學生歸納寓意,即讀----譯---- 質疑----討論----總結 。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根據《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定為:要認識事物的本質;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在賞析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從驢的角度、從老虎的角度分別談談你受到的'啟示是什麼?)讓學生暢談,從中體會本文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瞭解對方。因為文中有這樣的語句:“蔽林間窺之。”“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從驢的角度談,根據驢“一鳴”“啼之”,最後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這一點,從而啟發我們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

4、重點、難點

重點:(1)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學會翻譯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難點:(1)學習本文對心理和動作的細緻描寫的方法

(2)理解“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

(三)學生分析

我校生源與其他學校相比處於弱勢,學生的文化層次、綜合素質相對來説較低。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不完全理想。學生自覺性學習意識淡泊。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指導,將採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讓學生歸納寓意。從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同時還會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感染薰陶。

(四)設計理念

根據《課標》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因此在課文賞析完之後我設計這樣一道題:“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為什麼?”讓學生縱觀全文,針對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過討 論,讓學生充分把握寓意,從而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二、課堂實錄

(一)導入

1、 導言:一頭貌似強大的驢為什麼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呢?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寓言《黔之驢》,共同體會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詩、文兩部分,文的成就大於詩。他的寓言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實,推陳出新。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

(二)正課

1、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

生:( 舉手)

師:(叫一名女生朗讀)

師:讀的很好,很流利。

師:哪位男同學再讀一讀。

生:(有許多男生舉手)

師:(點名)你來讀。

師:(生讀完,師糾正字音)“載”字讀四聲zài,不讀zǎi。當表示“年”時讀zǎi,如“三年五載”。“一年半載”。而表示交通運輸時讀zài.如“裝載”。

師:下面大家聽一遍課文錄音,要聽準字音,注意朗讀節奏。(教師放錄音)

生:(靜靜地聽)

師:下面給大家時間,出聲自由朗讀課文,熟讀課文。

生:(自己出聲自由朗讀)

2、譯

師:讀完課文後,請大家結合註釋自己試譯課文。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在試譯的基礎上,還譯不準的句子,小組內可以互相合作互譯。

生:(看書,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詞語手冊》自己翻譯課文)

師:(巡視)。

生:(開始小組內互譯課文。)

師:好了,現在誰能翻譯課文

生:(紛紛舉手)

師:你來翻譯第一段。

生:譯(略)

師:翻譯很準,誰來翻譯第二段。

生:譯第二段(略)

師:(糾正)“技止此耳”譯成“技能或本領不過如此罷了。”

3、質疑、討論

師: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隻動態的老虎),討論以下問題:你能分別找出課文中描寫老虎心理活動及動作的詞句來嗎?

生:(學生看書,之後舉手)心理活動的有:“虎大駭。”“以為且噬已也”。“以為神”

師:嗯,這是心理活動,表示動作的呢?

生:“蔽林間窺之”

師:對,還有嗎?誰能補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闞”

師:好。能説説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驢的嗎?

生:叫聲。

師:根據是什麼?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生:“驢一鳴”。

師:答得很好。除此以外,還有嗎?誰來補充?好,你來説。

生:還有動作。如“驢大怒,啼之”。

師:好,看大屏幕。(出示課件)(flash,驢的後腿踢虎)

師:不錯,這是它的本領。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嗎?

生:(在思考)

師:(提示)大家別忘了,開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驢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龐然大物”

師:對,那這是從哪方面來寫的呢?

生:是體形。

師:體形?應該説是“形體”。

師:就是説作者從聲音、動作、形體三個方面來寫驢的。

師:虎開始為什麼害怕驢?

生:因為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以為神”,當作神奇的東西。

師:虎後來為什麼能吃掉驢?

生:因為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會叫,會踢,所以能吃掉驢。

師:嗯,老虎知道驢的本領只會“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麼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師: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説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戰不殆”。

師:好,我們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出示課件)(虎跳過去,咬住驢的喉嚨,吃掉它的肉。)

師: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齊答)“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

師:很好。看來我們今後再做什麼事的時候,一定要熟悉對方或這種事物,才能瞭解它,從而戰勝它(他)。

師: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為什麼?

(這時候學生的想象思維、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已見)。

生::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為驢起初叫喊時,把老虎嚇跑了,如果它這時候趁機逃走,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為它沒有什麼真本領,只會踢,當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後,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一種是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

師:嗯。有兩種可能。好,請你説説這兩種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種可能,如果驢掌握了真本領,有真才實學,那麼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第二種可能,老虎反覆觀察驢,已摸清了驢的底細,知道它只會踢,沒有什麼其它的本事,所以“斷其喉、盡其肉”。

師:第一個角度,是從驢的角度談的,第二個角度,則是從老虎的角度談的,很好。誰還能説説。

生:我認為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為老虎知道躲在樹林子裏觀察驢,而驢卻不知道觀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瞭解對方,而它卻不瞭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驢對老虎不感興趣。驢是吃草動物,不是吃肉動物。所以它不會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驢運到貴州,把它運到別的地方,那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這不怨驢,而怨那個人。

生:那不能這麼説,動物不就是被人運來運去嗎,那也不能動物給人運走吧。

師:我們考慮的是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無非有兩種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論哪一種可能,只要能説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點,我們應該知道,驢之所以最終被老虎吃掉,是因為它沒有什麼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掌握真本領,有真才實學,才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總結寓意

師:寓言往往通過一定的故事,講明一個道理,寓含諷喻勸戒的意義。它常用動植物或非生物作為主人公,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麼這篇寓言借驢和虎這兩個動物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師:(出示課件)從以下幾個角度歸納寓意:

從驢的角度你得到的啟示是什麼?

從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啟示是什麼?

從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啟示是什麼?

生:(討論)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該掌握文化知識,有了真知識、真本領,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我認為應該謙虛。如果驢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鳴”,那它也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多觀察,多瞭解對方的情況,才能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啟示是:我認為做事要謹慎 。

師:嗯,應謹慎。從哪能看出來呢?

生:起初虎不瞭解驢的時候,它“蔽林間窺之”,躲在樹林子裏偷看,當驢一鳴,給老虎嚇跑之後,它又回來繼續觀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師:嗯,老虎不貌然出擊,不輕易出手,辦事很小心謹慎。

生:老虎認準一個目標,就不放棄,始終堅持。

師:你的依據是什麼?

生:它被驢的叫聲嚇跑之後,又回來繼續觀察,找機會下手,直到吃掉驢。

師:(笑),虎不達目的不罷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見解。

師:虎沒有被驢的叫聲嚇倒,沒有被驢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我們應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應該掌握真本領。通過這篇寓言的學習,我們應明確意識到:“真才實學”這四個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學們今後也要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三、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設計的。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學生分別從老虎的角度、驢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從驢的角度談,根據課文中驢“一 鳴”“啼之”,從而給我們的啟示是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另外,為了擴展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一道這樣題:“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為什麼?”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了很多的原因。這時他們的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眾説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過驢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這一點,更能啟發和教育我們要有真才實學。

但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討論本文寓意時,沒有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教師給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朗讀的時間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保證。

四、教研評析

本節課能按《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設計,符合課改基本要求。

對於文言文的學習,教師能注重基礎,加強了對文言詞彙的學習與對文言文內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辨正地去認識問題,在學習中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在討論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思維發散開來,學生從不同角度説出了許多不同想法,最後歸納出不同的啟示,達到了舉一反三、提高學生辨正思維的能力的目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態度與正確價值觀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學生活動比較被動,後半部分討論“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學生活動較好。教師語言略顯刻板還應加強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

Tags: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