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學會看病》教案(精選8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3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會看病》教案(精選8篇)

《學會看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聯繫上下文或,詞典理解“打蔫、艱澀、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忐忑不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説“母愛”

1、欣賞《懂你》:

同學們,你們知道滿文軍的這首歌要獻給誰的嗎?

(獻給母親的歌。)

2、敍述“母愛”: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請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親身體驗到的有關“母愛”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一聽。

(可引導學生從電視電影,課外閲讀,自身經歷等方面去説。)

3、導入新課:

母愛是無私的,是無微不至的。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做過多年醫生的她不但不在家裏給兒子找藥治病,反而逼兒子獨自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到底愛不愛自己的兒子?她當時又是怎麼想的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會看病》這篇課文。

二、閲讀課文,懂“母愛”

1、一讀課文:

⑴ 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

(自讀課文時,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朗讀,速讀……然後讓學生自己查閲工具書或與同學討論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重點理解“打蔫,艱澀,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忐忑不安”等詞語。)

⑵ 初步感知內容,並提出不懂的問題: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採取兩種方式解決:同學間互相解決,留待深入閲讀時理解。)

2、二讀課文:

⑴ 按要求讀課文:

邊讀邊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畫出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

做出決定──猶豫不決──心軟後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軟了。是啊,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親內心矛盾,愛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在孩子有病的時候,不但不幫助他,還給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責,足見愛子之切。)

“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

(“度日如年”的感覺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練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

(磨練的是“意志”,體現的是“至愛”。)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生活。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麼準確,但這是我的責任。”

(負責任的愛是真愛。)

3、三讀課文:

母愛是廣袤深遠的,母愛的表達也是異彩紛呈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好好體會母親的感情。

(讀好描寫母親語言,心理等句子是重點,讀出感情的變化是關鍵。)

三、聯繫實際,贊“母愛”

1、教師引導:

“母愛”的主題是永恆的,是共同的。但每個人從母親那裏感受到的“愛”是各不一樣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可以寫首詩,可以唱支歌,可以説幾句話,也可以製作一份小禮物……

2、獨自準備。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謝“母愛”

今天,我們通過閲讀課文,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讓她告訴我們母親如何給予兒女“愛”;同時我們也走近了母親的世界,她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被愛是同樣的沉重。“學會看病”不僅是我們自己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對“母愛”的最好報答。母親對兒女的愛的表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同樣我們對“母愛”的報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時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它!

【板書設計】

學會看病

母親── “冷漠”處理 盡責的“愛”

兒子── 獨自看病 “路線圖”

《學會看病》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藉助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有關詞語。

2.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母親磨鍊兒子的特殊母愛,激發獨自面對生活、磨鍊自己意志的情感。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蒐集並閲讀作家畢淑敏的資料,閲讀有關獨立面對生活、磨鍊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在你生病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還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醫院呢?(學生回答)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在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卻忍心讓他獨自一人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呢?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一定會找到答案。

2.板書課題。

↘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各自用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讀幾遍。

2.開火車檢查注音的生詞。

3.再讀課文,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親的感情變化過程。

↘研讀探究,體會母愛

1.全班討論。從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體會到母親怎樣的感情,讀一讀這些句子,讀出這種情感。其主要為:(1)鼓起勇氣,勸説兒子獨自看病,有意讓兒子鍛鍊;(2)仁慈的母愛是她心軟;(3)後悔;(4)看着兒子學會看病,勇氣再起。

2.小組合作,互相讀讀自己最感動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賽讀。小組代表將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給大家聽,互相比一比,評一評。

↘角色朗讀,感受母愛

1.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2.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

↘傾訴體會,昇華情感

1.説説讀後的體會。讀了課文,請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把你想要説的話説出來:(1)文中的母親;(2)文中的'兒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學或小夥伴等。

2.寫一寫。將自己學了課文後的體會,用最簡潔的話寫下來,張貼在班級的黑板報或中隊園地上。

《學會看病》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詞素分析法理解“打蔫、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艱澀、忐忑不安、毫無疑義”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抓住人物語言、心理活動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深情。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語言、心理活動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深情。

2、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教學過程】

學案

教案

一、學習提綱

1、自學生字、新詞,用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詞素分析法理解教學目標1中的詞語。

2、讀通讀順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 )的事。

3、默讀課文,按“做出決定→猶豫不絕→心軟後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把課文分成五段。

4、默讀課文,勾畫母親語言、心理變化的重點句子,想一想,母親的感情經歷了( )→( )→( )→( )→( )的變化過程,文中的母親是一個( )的母親。

5、討論:

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殊的表達方式?

二、練習提綱

1、抄寫、背誦“母親”心理活動的重點句子5個。

2、以“特殊的母愛”為題,依照課文的寫法,寫寫母愛特殊的一面。

一、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初理文章大意及行文思路

1、生字正音:

怔、澀、墜、沓、倚。

2、理解詞語重在交給方法,揭示規律:

⑴ 聯繫生活實際:打蔫、忐忑不安。

⑵ 聯繫上下文,詞素分析法:

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毫無疑義

⑶ 查工具書:殘忍、艱澀。

3、學會抓段與段的聯繫分段。

二、精讀探究母親感情變化過程,體會母親對兒子特殊的深愛

猶豫→後悔→擔心→自責→勇氣回升

(深愛兒子,磨練兒子生活自理能力。)

三、探討寫法特點

選材視覺獨特,運用各種心理描寫,反映母愛深遠,磨練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為人生奠基。

四、轉換遷移,訓練運用

《學會看病》教案 篇4

一、導入

我們最近學過的幾篇課文裏所包含着的濃濃的父母之愛深深地打動着我們。我想用一首小詩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會背的同學可以輕輕跟老師一起背:《媽媽的愛》。

(背完後)是啊,媽媽的愛是無私的,是無微不至的。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做過多年醫生的媽媽不但不在家裏給兒子找藥治病,反而逼兒子獨自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到底是怎麼想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會看病》這篇文章。

板書:

學會看病

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準,讀通。

2、勾畫詞語:

查閲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生詞。交流對詞語的理解,師重點指導理解以下詞語:

喋喋不休:説話沒完沒了。

按圖索驥: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本文是説照樣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讀課文,説説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4、理解內容,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同桌合作讀課文,並勾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情感的變化。

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師點撥,並指導朗讀。

⑴ “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變了主意”、“立刻心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這些語言和心理的描寫,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和真情包含其間。兒子到醫院後母親很擔心,後悔與自責。

⑵ “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後悔,我想……”、“時間是艱澀的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

體會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説一説

文中的母親棉隊生病的孩子並沒有及時給孩子看病或送進醫院,此時你對這位母親一定有看法,請你説説吧。

(全班交流。)

四、寫一寫

請把文中的母親與自己的父母比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話想對你的父母説呢?請寫下來吧,回家拿給父母看看,看後請父母也寫上幾句。

《學會看病》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讀生字詞,並理解詞義;

2、從母親的心理變化體會母親對孩子的愛;

3、從結比中體驗心理描寫的作用;

4、試着運用心理描寫表達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主題

母字趣談

......其實母的肚子那麼大,不僅是因為這是孕育着新生命,更是因為這裏藴含着對孩子的慈愛、耐心、關心、細心、關心、牽掛等等。

二、對比體驗母愛

1、自由讀師發的材料(見附件1)

2、交流,你讀出了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狠心、不懂得照顧孩子、不怎麼愛孩子......

3、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隨機指導理解:喋喋不休甘情願、怔住、拖踏(怎樣的腳步聲稱之為拖踏,你讀出了什麼?)

4、自由讀文本,現在,你的心裏又出現了一位怎樣的母親?你從哪兒讀出來?

隨機板書:關心逼問心軟後悔譴責勇氣

隨機理解:按圖索驥 艱澀 像沙漏墜入 忐忑不安

磨練:換詞 這是一般的磨練嗎?

出示: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練他的 ,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練自己,使自己人。

4、孩子,這就是母親,出示最後一段話,指名讀

孩子,你明白嗎?女生讀

孩子,你讀懂了嗎?男生讀

孩子,這就是母親啊!齊讀

5、這個大肚子的母字,不僅裝了關愛,牽掛、關心、細心、耐心、更裝了什麼呢?(板書:良苦用心)

(指着板書)這些都是母親在磨練孩子時的心理路程,我們叫他心理描寫。作者畢淑敏就是這樣用細膩的筆觸對心理展開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親,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愛。

6、作者畢淑敏通過心理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看似平凡但無比偉大的一位母親和她結孩子的愛。

齊讀心理描寫的句子

三、拓展閲讀

1、其實不僅是這位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她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孩子。自由閲讀《剝豆》,劃出文3 句心理描寫的句子。

2、交流、朗讀

四、練筆

1、給下面這篇文章加上心理描寫。(附件2)

2、自由練筆交流

《學會看病》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5個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要採用多種教學方發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通過誦讀詩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感情強烈的詩句。

課前準備:

收集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或影視資料,如香港的歷史,香港迴歸時的情景以及香港迴歸後的繁榮景象等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1、課前佈置預習作業

有感情的 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讀通句子

默讀詩歌,想想每節詩主要講了什麼

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 有關資料

2、交流資料 導入新課

1997年6月30日是無數中國人徹夜難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無數顆心在期待着一個莊嚴的時刻。香港維多利亞灣畔,中英兩國政府將要進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與祖國分離150年的香港,將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熱切期盼的時刻啊!所有的中國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這最後一分鐘的到來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詩歌——《最後一分鐘》,重温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3、交流預習收穫

談一談你課下收集的有關香港迴歸的 資料或展示以下圖片 。 想一想這首詩都寫了什麼?你對哪一小節感受最深?就讀給同伴聽,説一説你的感受。

二、合作交流

1、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2、劃出讓你感情澎湃的句子,並交流你讀懂了什麼?

三、品讀體驗

1、讀出激動無比的情感,齊讀第一小節

2、體驗儀式中的自豪

想想在鮮豔的五星紅旗和特區區旗冉冉升起的時候作者分別想到了什麼

放電影“虎門硝煙”的片段,瞭解面對侵略者的無恥行徑,有骨氣的中國人的奮力抗爭

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幟,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讀出你的感受指名讀,教師相機評價讀。

(1) 仿照第二小節寫幾句詩或者寫幾句話表達你此時的心情。

最後一分鐘

是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

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

輕輕呼喊着那個名字

香港,香港,我們的心

3、讀中感悟儀式後的暢想(自豪·喜悦)

A齊讀第4小節,讀後評價紫荊”指什麼?“去迎接那新鮮的/含露的、芳香的紮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荊花指什麼?(紫荊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花這裏的“紫荊”指香港;暗示着迴歸後的香港會更加的繁榮、富強)

B第四小節表達了 作者怎樣的 感情?(美好的 祝願)

C把你的 美好祝願融入此小節中,感情朗讀。

四、鞏固延伸

1、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説什麼?

我想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誦讀詩歌,濃濃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溢於言表。請再一次回憶這些激情澎湃的詩句

此刻,是午夜,又是……

所有的眼淚都是________的日出

所有的禮炮都是________。

香港,讓我緊緊拉住你的手吧

________最後一分鐘的風雨歸程

然後去奔跑,去________

去迎接那新鮮的

________的、芳香的

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________……

板書設計:

最後一分鐘

激動 自豪 喜悦

教學反思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曾經讓千萬中國人激情澎湃。作者用這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特殊時刻曾經讓千萬中國人激情澎湃。作者用這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湧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

《學會看病》教案 篇7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歌麼?今天老師帶來一首滿文軍的《懂你》,認真聽想想這首歌主要寫了誰?是啊,媽媽的愛是無私的,無微不至的。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做過多年醫生的她不但不在家給兒子找藥治病,反而逼兒子獨自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是怎樣想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學會看病》這篇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就要求我們把平時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運用於本課的閲讀實踐中,現在回憶一下,你都掌握了哪些閲讀方法?

3、小結。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讀課文,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畫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自己試着提出問題。1、交流學過的閲讀方法,

2、學生自由讀課文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2、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目標的設置當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本課的教學更立足於學生的學習需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小組內提出問題各組選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全班交流

2師選有價值的問題交流

3你想對文中的媽媽説些什麼

1、先小組合作學習在全班交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感受深的地方寫批註

3、有感情讀句子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抓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感知課文

1邊讀邊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2小組內交流。

3體會母親愛兒子的句子。

1)時間艱澀地流動着,像沙漏墜入——疼痛地縮成一團

2)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鍊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鍊自己

3)孩子不要埋怨我——單聊勝於無

4、分角色朗讀a小組讀

b同桌讀

5、師小結:文中的母親在孩子病中採取“冷漠處理”的辦法邊授路線圖邊讓兒子獨自去看病鍛鍊兒子的獨立意識,表現母親對兒子的愛我們作為孩子用歌聲表達對父母愛的回報好嗎?全班唱《感恩的心>.

A、“當白鵝....沙沙作響.。”

師:白公鵝的翅膀好有力哦!它佔領的地盤還真不小呢。你還劃了哪些句子?

感受母愛的偉大,母親的良苦用心老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仔細研讀母親的感情變化過程,體會母愛的偉大。

鞏固延伸

1、學完課文後寫讀後感悟,讓生寫心得體會。

2、蒐集有關母愛的詩句或用畫的形式表達出對媽媽的愛.交流感受拓展閲讀指的是:就語文閲讀教學某一閲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閲讀材料。

《學會看病》教案 篇8

我在執教《學會看病》(人教版課程標準教科書五年級下冊)一文,理解忐忑不安時,是這樣做的:

師:忐忑不安是什麼意思呢?

生:忐忑不安是指心神不寧,心中不安的意思。

師:你通過查詞典理解了這個詞語。

生:忐忑不安是説心一上一下的,不安定。

師:你很會思考,能從忐忑二字的字形上加以分析理解。讓我們來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會忐忑不安呢?

生:因為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一個人去看病還沒有回來。她很擔心。

生:我還從這份擔心中感到了母親對於兒子的愛。因為她愛兒子,所以才擔心他。

師:説得多好啊!如果你是這位母親,此時此刻,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

生:兒子啊,你到底在哪裏呢?怎麼還不回來呢?

師:一位母親正在深情地呼喚着自己的孩子。

生:我會站在窗前,一邊看着窗外,一邊想:兒子啊,你快回來吧!以後我再也不讓你一個人去看病了。

生:我真是一個冷漠的母親,你都病成這樣了,我還讓你一個人去醫院看病。

師:母親為自己的言行深深地自責。

生:我會把大門敞開,守在門口,焦急地轉來轉去

生:我的心會疼痛地縮成一團。

生:我會覺得這個時候過起來有度日如年的感覺。

師:同學們想象非常豐富,描述非常形象。從你們的描述中我看到:作者是多麼深沉地愛着自己的孩子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母親忐忑不安的心吧。

【反思】

課後,我佈置了這樣一個作業,以我忐忑不安地為起始句,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觀察積累寫一個小片段,學生寫得非常生動、形象。想不到,我通過對忐忑不安這個詞的層層引導,竟然使學生對詞語及文章的感情體會那麼深。因此,我對詞語教學的感受就是:理解詞語,不能僅僅滿足於學生能否念出詞典的解釋,還要引導學生將釋詞紮下根去,具體化地理解體會,然後表達出來,這樣的語言訓練才更落實。

一、將釋詞紮下根去,能讓學生將詞語與形象體悟建立密切的聯繫

在這裏,我沒有滿足於學生從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上對忐忑不安的機械的理解,而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探求忐忑不安的原因,依據學生自己積累的表象勾畫出母親忐忑不安的形象。於是,一個個忐忑不安的母親在師生的相互啟發下變得越來越豐滿。學生不僅在詞語的工具性方面得到了理解,人文精神方面也得到了啟迪。

二、將釋詞紮下根去,能讓學生將詞語與生活感悟建立密切聯繫

課後佈置的作業,直接深入到學生的生活積累之中。只有將詞語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的所做、所見、所觀察和所想的東西聯繫起來,才不會出現用詞混亂的現象。學生通過寫自己生活中的忐忑不安,讓這個詞在自己的精神領域埋下了種,紮下了根,勢必會成長為學生心靈之樹上生機勃勃的綠葉。而由此發展起來的語言能力,是那些簡單的、機械的死記硬背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