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協奏曲的教案2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5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協奏曲的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協奏曲的教案2篇

協奏曲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能利用身邊的音源材料表現特定的情緒、場景,進而嘗試命題的音樂創作。

2、能積極參與新的創作領域的學習活動,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3、在創作實踐中體會到創新與團結協作的樂趣,分享創作帶來的愉悦感。

二、重點難點。

1、充分地感受體驗各種音源材料的音樂表現力是本課重點。

2、引導學生自主組合各種音源材料,展開命題音樂創作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各種音源材料(略)、多媒體課件、電子琴、二胡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和用到的物品,它們與今天的音樂課有聯繫嗎?帶着這個疑問,我們一同來欣賞幾個音樂片段。

(二)感受。

欣賞STOMP樂團《破銅爛鐵交響曲》音樂片斷。

提問:剛才的音樂跟我們以往接觸到的音樂有什麼不同。

(三)體驗與探究。

1、讓學生離開座位,自由敲擊和體驗教室內擺放的各種音源材料。

2、節奏問答——接龍遊戲:

①分別讓學生根據老師敲出的即興節奏,嘗試在各種音源上敲出即興應答的節奏(注:其餘學生敲擊固定節拍);

②高音音源與低音音源之間的即興節奏對答;

③師生原地踏步並擊掌即興節奏對答;

④師生在音源材料上敲擊連續的即興復雜節奏對答、

3、學生自由命題創作。

①分組討論,自由命題創作節奏,並利用音源材料進行場景表現。

②分組表演:《晚自習》、《裝修進行曲》。

(四)拓展。

1、教師:譚盾的這部音樂作品大量運用水作為音源材料,在古典音樂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把藝術與生活合二為一,有機地把後現代主義音樂與古典音樂結合起來,適應了現代人對更新古典音樂的欣賞要求,受到人們的肯定和熱情的歡迎。

2、根據主題進行音樂創作表現:

①教師播放,學生聆聽兩段音樂:

根據命題《海濱》編輯的馬賽克音樂片斷;

課前佈置一名學生根據命題《草原牧歌》的幾幅圖畫,選編並演奏的一段二胡音樂;

②學生分兩組討論,利用組合各種音源進行音樂創作,表現主題情境。

A組:主題《海濱》。

音源:四台電子琴。

讓有鍵盤基礎的學生利用正規音源的模擬音響效果創編音樂。

B組:主題《草原牧歌》。

音源:自由組合各種音源材料,如:二胡、吊釵、鼓、沙錘、水盆、可樂沙瓶、黃豆紙盒、漏勺、皮帶等。

③學生分別表現兩段主題音樂的情境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利用身邊各種不同音源材料進行命題創作,是音樂創作中一個新的領域,通過學習,我們深深感受到音樂來源於生活,深刻體會到音樂的真正本質的東西,讓我們一同在利用身邊的音源材料進行的命題創作活動中,打開智慧的大門吧!

(六)下課(同步播放《破銅爛鐵交響曲》)。

協奏曲的教案2

教學方法

欣賞法、講授法、任務驅動法

授課節數

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協奏曲的含義。

2、學會欣賞和分析音樂作品,更多的瞭解外國音樂家的作品以及貢獻。

3、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不斷通過對音樂材料的呈示產生愉悦的審美,獲得積極、愉悦的情感體驗。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體會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

相關知識

奏鳴曲式

教學流程

導入——研討——範例——實踐——總結——複習。

學習重難點

教師如何把握不同欄目的教學意圖,以及如何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靈活取捨教學材料。通過欣賞,不斷培養學生對外國音樂的熱愛。

實施建議

1、通過本節課的教材介紹,讓同學們對協奏曲有一定的理性和感性的認識。

2、充分感受交響樂的藝術魅力。

課後評價(或後面的課後總結)

讓學生自己去聽辨、分析,體驗音樂片斷,通過體驗與感受培養學生髮散思維,提高音樂鑑賞、分析能力。

【組織教學課題導入】

教師:同學們好!同學們在以前的欣賞課裏都瞭解了哪些作曲家?

學生:

教師:是的,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聶耳,海頓等等。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柴可夫斯基,貝多芬,莫扎特這三位大師還有中國音樂家何佔豪和陳剛帶給我們的協奏曲。同學們就要問了,協奏曲是什麼啊?那麼今天,我們就先來看看什麼是協奏曲。

1、協奏曲

1、含義:協奏曲(concerto)一詞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賽,協奏曲也就是兩種因素既競爭又協作的意思。協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為一種聲樂體裁出現的,十六世紀指意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聲樂曲。

2、協奏曲的兩種形式:十七世紀後半期起,指一件或幾件獨奏樂器與管絃樂隊競奏的器樂套曲。巴羅克時期形成的由幾件獨奏樂器組成一組與樂隊競奏者稱為大協奏曲。古典樂派時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鋼琴、大提琴等一件樂器與樂隊競奏的控協奏曲稱“獨奏協奏曲”。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及浪漫樂派的許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獨奏協奏曲作品。

總而言之,一種是或多或少包含不同樂器交替演奏的器樂合奏曲,另一種是參奏樂器明確分為小組獨奏樂器和大組合奏樂器,雙方輪流嶄露頭角,互爭勝長的“大協奏曲”。

3、協奏曲的結構:通常是由“快——慢——快”三個樂章組成,而在第一樂章總穿插一長段獨奏樂器的華彩樂段,由獨奏者單獨炫技表演。第二章是慢速,以便於獨奏樂器抒發其歌唱性的特點。最後的樂章往往帶有活潑歡快的特性。

教師:帶着對老師給你們的'解釋,我們一起先來欣賞第一首協奏曲。

2、欣賞曲目

1、《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科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生動的快板。序奏開始強有力地奏出下行的動機,以雷霆萬鈞之勢引出了讓人豁然開朗的主題。序奏的主題寬廣而壯麗,使人感到無比亢奮。這個序奏的鋼琴部分在作曲家的原譜上是用分解和絃演奏的,而現在通常演奏的已經是經過改動的奏法,並且也有少數的鋼琴家是堅持用原版樂譜演奏這一段落的。第一樂章的主題主部源於烏克蘭民歌,經過加工變得活潑而跳蕩。副部有兩個主題,一個温柔而甜蜜,像愛情的傾訴與適意的陶醉;另一個嫻靜而淡雅,像竊竊私語和淙淙溪流。展開部先用副部第二主題與主部主題的材料發展,並逐漸推出一個戲劇性的高潮;接着又用副部第一主題的材料,在鋼琴與樂隊間交相展開,再次形成高潮。它的獨奏華彩段放在再現部的後端。此後三個主題材料又躍起於樂隊聲中。

科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是復三部曲式,小行板,像田園的彩色圖景。第一部分中牧歌音調的主題與雙簧管、單簧管、長笛奏出牧歌的音調,充滿詩情畫意。第三樂章,奏鳴迴旋曲式,熱烈的快板。像熱烈的歌舞場面。主部是以烏克蘭民歌編成的輪舞風格的音樂,後反覆出現,更加趨熾烈歡躍;副部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幾經反覆,漸而形成豪邁壯麗的氣勢。最後樂隊全奏與鋼琴一起將全曲推向輝煌璀璨的巔峯,主部再現,在曲終猶如勢不可擋的洪流,令人奮發向上、激情盪漾。

教師:介紹到這裏,同學們已經對奏鳴曲式感到好奇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書上是怎麼給奏鳴曲式定義的吧。

音樂小辭典:

奏鳴曲式:奏鳴曲式sonata form,所謂“曲式”,就是寫作樂曲的一種格律,即用一種比較固定的框架把樂曲的大結構框出來,使具有某種固定曲式的樂曲具有比較規整的形態,利於聆聽者理解與欣賞。而“奏鳴曲式”是一種大型曲式,是奏鳴曲主要樂章常用的一種結構形式。它包含幾個不同主題的呈示、發展和再現以及特定的調性佈局。由於它通常用於奏鳴曲的第1樂章,並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稱為奏鳴曲第1樂章形式或奏鳴曲快板形式。這種曲式不僅用於奏鳴曲中,也用於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等大型音樂作品的相應樂章。此外在序曲、交響詩等作品中也常見到。

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成於1806年,作品61。

創作背景:

此曲是貝多芬為他的夥伴,亦為當時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Franz Clement而寫的。Franz Clement先前曾為歌劇費得理奧提供有用的意見。協奏曲在1806年12月23日,維也納的維也納劇院中為Clement舉行的演奏會(benefit concert)首演。有人相信貝多芬很遲才完成獨奏部,以致Clement須視奏一些部分。或許為了表示不滿,或為了展示他在充份準備下的能力,Clement在第一與第二樂章之間插入他自己的獨奏作品,僅用一弦,且演奏時小提琴更上下倒轉。協奏曲首演不成功,接下來數十年很少人演奏。

貝多芬死後,協奏曲在1840年代終由約瑟夫·姚阿幸與門德爾鬆帶領的樂團復興;自此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直在小提琴曲目中佔重要位置,現今常見演奏與灌錄。

曲式結構:

這作品分成三個樂章:

I、不太過分地急速(Allegro ma non troppo)

II、甚緩板(Larghetto)

III、輪舞曲—快板(Rondo — Allegro)

此曲最重要的動機或音樂意念(定音鼓上五槌)在曲首二小節出現,並滲透全曲。

定音鼓拉開序幕後,樂章從容地以木管部簡單對稱的樂句前進;到第十小節,新動機出現。此動機(亦基於開

首之定音鼓動機),共有四個升D音,在D大調中明顯不協和。此動機在樂章中多次出現,尤其於發展部與克賴斯勒寫之華彩樂段。隨着樂隊呈示第一主題,獨奏小提琴的進場,常被認為是小提琴曲目中最難掌握者之一:眾多的音符,困難的八度音,及之前的非常長的樂隊序幕。樂章長廿五分鐘,為貝多芬最長樂章之一。

第一樂章結構不甚複雜,但到處有微妙。初,樂隊奏悠長的主題,小提琴未參與。約三分鐘後,小提琴加入,重複並擴展主題,時有獨奏;然而不見長主題之“極強部”之旋律。主題又一次以發展型式出現;第一主題被另一旋律取代,極強部亦被包括。長主題之第二次擴展變奏後,小提琴帶動出一截然不同之樂節。然而,主題的某些旋律仍被利用。約三分鐘後,出現另一發展主題。此次第一主題以強音奏出,但“極強部”之旋律仍然不見。華彩樂段之前,有兩分半鐘之長段,極強部出現其中。華彩樂段後,有一短而平靜之終曲,其中包括長主題之一些旋律。

3、《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章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樂隊引子以絃樂組的一個温柔撫愛的主部主題開始。這首協奏曲的一大特點是,所有的單簧管獨奏段都在一個最能表現這種樂器天鵝絨般的,給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開始。獨奏單簧管接過主部主題時,效果甚至比樂章開始時更柔美。親切的室內樂織體是由於先把伴奏只限於小提琴而獲得的,後來才加上中提琴,最後允許低音絃樂器參加時,只是為了加幾筆輕淡的和聲支託。獨奏單簧管的漣漪般的音階和琶音結束主部主題的陳述。緊接着,聽到單簧管用憂鬱的小調式吹出一個對比旋律。這些惆悵的筆觸,即使在活潑的第一和第三樂章中最陽光燦爛的時刻,也總是揮之不去。

第二樂章:柔板,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慢樂章開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見的最優美的創作旋律,由獨奏單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樂隊引子。誰能相信,這一天使般的旋律竟是以十八世紀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陳詞濫調為依據的,這一短句已被莫扎特的同時代人用過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但從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難以言傳。獨奏聲部越是裝飾、擴展,如在抽枝發芽,越覺得旋律天然地出自單簧管的音色。該樂章曾被用於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廣為流傳。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A大調,6/8拍子,迴旋曲式

儘管節奏遒勁,迂迴曲折,這個迴旋曲樂章的基本主題和前兩個樂章一樣,開始由獨奏樂器輕輕地、温柔地吹出。在迴旋曲基本主題的各次回覆之間,可以聽到越來越歡騰的插段,裝飾性的音階和琶音一瀉而下,直落到單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轉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莫扎特探索並利用單簧管音域的兩極,手法簡樸,爐火純青

4、《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永恆的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當時還處於學生時代的着名音樂人何佔豪、陳鋼於1959年在上海音樂學院創作的,由同樣處於學生時代的着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首演。

作品取材於同名越劇,依照劇情的發展,由春景、相遇、共讀、相送、抗婚、樓台、哭靈、投墳、化蝶等場景構成。這是一部單樂章的交響樂作品,由小提琴與管絃樂隊協同演奏。當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時,由管絃樂隊伴奏;而當管絃樂隊演奏主旋律時,則由小提琴擔任伴奏。在整個過程中,小提琴處於主導地位,故該作品名為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採用奏鳴曲式結構,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大部分組成。

一、呈示部

呈示部由引子、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等五個部分構成。

1、引子(春景)

在輕柔的小提琴震音的背景上,絃樂輕輕地撥出分解和絃,預告樂曲即將開始,好像是在看一本長篇小説時,輕輕地將書打開。接着長笛與雙簧管先後演奏。清脆的長笛曲調悠揚,其中有二處出現了反覆的八度大跳,極像鳥鳴。長笛為我們勾畫出一個鳥語花

香、春光明媚的秀麗景色。而圓潤的雙簧管則意味着在這個美妙的春天裏,樑、祝二人在出外求學的路上即將相遇。

2、主部(相遇)

此部的結構是A—B—A,為單三部曲式。

A、(主部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連奏兩遍,第一遍是在柔和的A弦與明亮的E上演奏,而第二遍則是在渾厚的G弦及明亮的E弦上演奏。這是整個樂曲的核心,又叫愛情主題,旋律優美無比,極富歌唱性。它描寫了兩人相遇後,英俊而博學的梁山伯留給祝英台的美好印象,象徵着二人的純潔愛情。

B、由小提琴與大提琴重奏。小提琴(祝英台)與大提琴(梁山伯)的交互演奏,形如二人對話,表現了二人感情上的進一步昇華。

A、由樂隊齊奏。這一部分加強了愛情主題,表現了眾人對梁祝愛情的美好祝福。

3、連接部

由小提琴奏出一個較為自由的華彩樂段,演奏者在這一部分可以自由發揮,以體現自己的演奏水平。表現了祝英台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副部(共讀)

此部的結構是A—B—A—C—A,為迴旋曲式。

A、(副部主題)連奏兩遍,由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樂隊伴奏。第二遍為第一遍的加花重複。這個主題描寫了梁祝二人的幸福和歡樂情形,故又稱為歡樂主題。

B、(第一插段)此插段較短,由樂隊演奏跳躍性的主旋律,小提琴伴奏。在歡快的副部主題之後,這個插段使得“歡樂主題”更為鮮明瞭。

A、由小提琴與樂隊齊奏,以強化副部主題。

C、(第二插段)這個插段較長,為第一插段的變化。前後兩個由跳躍性旋律構成的插段的出現,表現了二人共讀共嬉的情景,對副部主題起着很好的烘托作用。

A、連奏兩遍副部主題,第一遍由樂隊演奏主旋律,小提琴伴奏;第二遍為齊奏加花。

在副部中,歡樂主題A共出現了三次,它使得梁祝二人的美好愛情深深地映在了聽眾的心裏,也為後面的矛盾衝突埋下了伏筆,正所謂悲劇就是將美麗的花瓶打碎,這個美麗的花瓶便是歡樂主題A。

5、結束部(相送)

在這一部分中,前一樂段為小提琴獨奏,後一樂段為小提琴與大提琴重奏,在這段末尾由絃樂隊輕柔地奏出一個結束句。它體現了梁祝二人十八相送、依依惜別的情形,小提琴那時斷時續的演奏,很好地表示了英台那脈脈含羞、欲言又止的心情。最後的結束句輕輕地告訴人們,歡樂的時光過去了。

二、展開部

展開部由引子、主部、結束部等三個部分構成。

1、引子

該部分為呈示部引子後半部分的變化,已不由圓潤的雙簧管演奏,而是由間以大鼓與鑼聲的樂隊演奏,預示着暴風雨的即將來臨。

2、主部

由抗婚、樓台、哭靈、投墳等四個部分構成。

(1)抗婚

這一部分較長,結構為A—B—C。

A(逼婚,封建主題)該樂段用銅管樂器奏出,強大的聲波似乎要壓倒一切。銅管樂器代表封建勢力的兇狠,這一個主題表示祝元外要將祝英台嫁入馬家。

B(抗爭,抗婚主題)先是一段由小提琴演奏的引子,為散板;後由纖細的小提琴與粗暴的銅管分別交替演奏抗婚主題與封建主題,最後是樂隊齊奏。小提琴散板表現的是祝英台聽到父親逼她嫁入馬家時的驚惶不安的心情。抗婚主題由呈示部副部主題的變化與封建主題交替構成,前者表示英台時刻想念着同窗共讀的意中人,不服從祝員外的婚

姻安排,而後者則為封建勢力向英台施壓。最後的樂隊齊奏則顯示出人們對英台的同情。

C(施壓)此部分為封建主題A的變化,銅管樂的音量逐漸達到了最大,已完全蓋住了小提琴的聲音。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英台已不可能為自己安排未來。

(2)樓台

該樂段為慢板,前一部分為小提琴獨奏,後一部分為小提琴與大提琴重奏。這便是著名的“樓台會”,在這裏,小提琴與大提琴輕拉慢唱,很好地描述了梁祝二人互訴衷腸的情景,那悲憤、無奈的心情,被樂曲刻劃得淋漓盡致。

(3)哭靈

該樂段為小提琴演奏,樂隊伴奏。旋律時而在高音區運行、時而在低音區運行;時而急、時而緩;時而斷、時而續。最後16秒為一段在樂隊伴奏下的小提琴上行快板,樂曲在這裏達到了一個小高潮,為後面的樂曲發展作了一個鋪墊。

在得知山伯由於思念自己而抑鬱至死後,英台來到山伯的墳前,悼念亡靈。此時樂曲在小提琴高音區的運行聽起來是那樣的淒厲,而在低音區的運行則顯得十分温柔。聽着樂曲,我們彷彿看到英台在墳前時而高聲哭喊、呼天叫地,時而低語輕訴、泣不成聲,這段樂曲將英台此時的思念、悲憤、控訴和絕望的心情刻劃得入木三分。聽者無不動容,以至於淚流滿面。

在本段最後,隨着樂曲的急促上行,山伯的墳墓裂開了。

3、結束部(投墳)

樂曲先是在小提琴的最高音區奏出了一個“絕唱”,隨後便是金鼓齊鳴,此時達到了全曲的最高潮。絕望的英台縱身投入山伯的墳墓,隨後便是天崩地裂、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連蒼天都在為梁祝的悲慘命運而鳴不平。

三、再現部(化蝶)

再現部由引子、主部、結束部等三個部分構成。

1、引子

與呈示部的引子相似,先是由絃樂撥出分解和絃,接着是由長笛演奏,但沒有了圓潤的雙簧管演奏,取而代之的是輕曼的豎琴滑奏,這一變化為樂曲披上了一層虛幻的色彩。風平了,浪靜了,山川還是那樣的壯麗,景色依然是那麼的秀美,但這一切已經不是人間景色了。

2、主部

由四段構成。結構為A—B—A—C,各部分並沒有明顯的區分。

第一段A:將愛情主題連奏兩遍,分別由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奏出,二者均裝有弱音器,這使得樂曲強化了再現部的虛幻色彩。在虛幻的仙境裏,在愛情主題的陪伴中,相愛的兩人化身為蝴蝶

第二段B:由獨奏小提琴與樂隊分別奏出高低起伏、色彩豔麗的旋律。樂曲反映出二人在仙境裏,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相親相愛。

第三段A:由樂隊再一次齊奏愛情主題。在這一段裏,樂隊奏響了全曲的最後一次愛情主題,在這部作品中,愛情主題反覆出現了6遍,至此,愛情主題已永久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梁祝二人的愛情已超越了時空限制,直到永遠。

第四段C:是第三段A的延續,是再現部的高潮,由樂隊齊奏。這一段表達了人們對梁祝愛情的思念之情。

3、結束部

樂曲較短,它輕緩而舒張,由獨奏小提琴奏出,最後則是一個長音。這好像是看完了一本令人難忘的長篇小説後,輕輕地將書合上。樂曲即將結束,這一部分將聽者拉回現實,為樂曲中的人物命運感到惋惜,並在最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回顧:四首協奏曲的大概的旋律和確切的作者

課後練習:閲讀《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完整聆聽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師:好了,今天的課就到此結束了,如果同學們還有一些感悟或者疑惑,請在校園網音樂論壇裏,和同學,老師們共同研討。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