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與地壇》高中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06W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高中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高中教案

《我與地壇》高中教案1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我與地壇教案。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放音樂《命運交想曲》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首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想曲》。這當中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也是抗爭命運的文章。打課題和作者幻燈片。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 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麼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

2. “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麼“獨自”去?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殘廢自傷的心境。

3.“總是”到地壇去。為什麼“總是”到地壇去?這是一個環境怎樣的地壇?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麼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麼樣的啟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特點:荒蕪但並不衰敗。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我與地壇教案》。(配樂朗讀此句。)

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 擺脱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他“決定活”下來了。(古園的形體“辛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譬如``````”這些環境的永恆特點又給作者思考“怎樣活” 提供了一種氛圍。

所以説我與地壇的關係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説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説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

(二)第二部分

導:作者説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那麼就有幾個問題要問同學們:

1.是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麼樣的啟示?

(個別學生朗讀1-3段,配上音樂。其他同學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麼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

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轉,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5.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藴涵着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

(個別學生朗讀,評點,老師範讀,再學生齊讀。)

三、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又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麼説“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我與地壇》高中教案2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關鍵句,理解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及母愛的偉大;

2、鑑賞精彩語段,體味作者對生命的珍愛以及對親情的感悟。

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珍愛。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課前我們先聽一段音樂,(播放音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首雄渾凝重激越而有昂揚的《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了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歷史上象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不公平命運的人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海迪、海倫·凱勒等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史鐵生圖片)

面對殘疾,史鐵生也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最後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了下來,並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他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在國外出版。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理解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感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課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講析第一部分: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聯繫在一起的,那就是得無獨厚的地壇。(出示地壇圖片)

地壇是明清時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聖而莊嚴,有四百多年的輝煌與榮耀,然而現在的地壇是一幅什麼模樣呢?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進行了描寫,請同學們聽讀後回答:對地壇特徵的描寫要抓住哪幾個關鍵詞?

2、(聽讀)學生回答,出示板書:、剝蝕、淡褪 坍圮 散落

3、這樣的地壇給了你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後板書:荒蕪

4、那麼此時“我”的精神狀態是怎樣的?為什麼?請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

學生回答後出示板書:失魂落魄 殘廢

5、提問:現在,請同學來説“我”為什麼喜歡去地壇?

學生回答,提示小結,曾經莊嚴神聖的地壇被人們遺忘了,雙腿殘廢的“我”似乎也被世間遺棄了,史鐵生看着這同樣命運的地壇,似乎找到了一個可以排遣鬱悶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極頹喪的精神狀態和荒園融為一體。

6、當史鐵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壇中時,他開始專注於這裏的一草一木,昆蟲雨露,下面請聽我朗讀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寫後回答:此時在地壇裏除了荒蕪冷落,他還看到了什麼?

(範讀,回答後板書)不衰敗

7、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地壇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請同學們討論後回答。

8、評價學生回答後小結:地壇裏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他們全都很卑微,可它們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着嗎?它們並不在意自已棲息地的“荒蕪”,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反而使這裏不再“衰敗”,毫無疑問,正是它們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即使我已經殘廢了,我也要直面現實,珍愛生命。這也是作者從中感悟的人生真諦。

板書: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9、解讀自然,由此解讀了生命,文中象這樣藴含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請同學們齊讀這部分的最後一段,然後,把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畫出來,進行品讀。

10、請一位同學讀出你喜歡的句子。

11、汪國真曾説:“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那麼從這些句子中我們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12、學生回答後小結: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蒼黑的古柏,還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靜美的落葉,所有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此時,地壇,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它已經進入了史鐵生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説,史鐵生在他的精神家園裏完成了他對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現實,珍愛生命。

三、講析第二部分:

1、在課文的第二部分,地壇從我們的眼前退卻,漸漸淡化為一個背景,成為人物活動的場所,而我們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現一個偉大的形象,——母親。請同學們跳讀第二部分,概括母親的形象。

學生回答後板書:苦難 頑強

2、母親的苦難何在?

(1)兒子殘疾“母以子貴”不幸。

(2)兒子不理解母親,發脾氣,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來化解兒子的痛苦。

3 苦難而頑強的母親給了我什麼生活的啟示?

學生回答後板書: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鐵生並不是一開始就理解母親,從這段《秋天的懷念》我們也可以看出,(出示圖片)逐漸的,隨着思考的深入,精神閲歷的廣泛,史鐵生終於理解了母親,讀懂了母親,母親完全是在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親以他的的活法,無言地告訴了我應該以堅韌的意志直面艱難的命運,以深沉的愛關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親因病去世後才隱隱感覺到了心裏的失落。下面請聽一段史鐵生的內心獨白。

(範讀相關文字)

母親已經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留給作者的只是無盡的追悔與哀怨。

5、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滿文軍的《懂你》。

6、你們喜歡這首歌嗎? 為什麼?(歌詞、旋律、鏡頭)

7、如果你是導演,你要為史鐵生和他母親拍這首歌的MTV,你會選取他們生活中的哪些鏡頭來祭奠這位偉大而苦難的母親?請同學們討論後回答。

8、小結:“我”去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我久在地壇,母親找,這一組組感人至深的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悟到了母親深沉的愛以及在“我”終於讀懂了母親後痛徹心肺的悔恨和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我希望在你們今後的生活中,千萬別再留這種遺憾。

四、全文小結:

其實,生命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

《我與地壇》高中教案3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覆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當史鐵生以自己對世界獨有的感覺、體悟、認知為基礎,對生命存在進行本真的思索和審美的觀照時,"我"以外的世界就成為我的世界--獨語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內心深處的世界,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預讀課文

1、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於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現為專業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於想到了自殺,但最後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下來,並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借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今天我們就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課時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確教學目標)

2、地壇:北京的一處古蹟,明清時皇帝祭祀的場所。(展示圖片)

3、速讀--帶問題迅速閲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並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如何?

頹廢、迷惘

指導:"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裏思考着什麼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麼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着急。從此,他擺脱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指導: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三、重點解析

(一)內容解析

1、“我”是不是經常去地壇?(是)

“我”為什麼喜歡去地壇?(寧靜)

[在人口密聚的、喧囂的大都市,這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不僅襯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當時需要的環境,它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2、地壇給了我什麼啟迪?(找出關鍵句)

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我 雙腿殘疾 順應自然 不應消極

3、來地壇以前,由於雙腿殘廢而極端痛苦,有死的念頭,而來地壇,使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為什麼地壇使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呢?地壇僅僅是荒蕪嗎?(“荒蕪 不衰敗”)

為什麼説地壇荒蕪而不衰敗?(找出有關的描寫,抓住一些關鍵詞)

小昆蟲 卑微

草木 競相生長

(二)領會語言的魅力

讀第5段。提問見課本。鑑賞:

1、“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

3、“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

讀第7段,鑑賞六個“譬如”,寫出作者擺脱痛苦後對生命的熱愛和人生應有所作為的信念——只要這些美好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着,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着,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到使這裏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着就應順從自然。]

四、佈置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範,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珍愛生命、體驗母愛

2、展現內心世界的“輪椅視角”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史鐵生在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後,漸漸看清了生命個體中必然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當他在獲得頓悟之後,就逐漸地將眼光投射到他身邊的人上。此時,他發現其實母親所承受的苦難是自己的雙倍;他發現母親的愛原來一直像空氣一樣瀰漫在他的周圍,供給他呼吸,而他卻毫無知覺。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並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裏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

"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

"……,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為什麼作者要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裏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於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卧難安;當兒子回家後,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麼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於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覆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依據以上示範分析,學生自己總結

1、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討論]

她是一位不幸的母親;

她又是一位堅韌的母親

本文刻畫了一位巨大痛苦,幫助雙腿癱瘓的兒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氣的母親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豪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本文歌頌了母愛的崇高、偉大。

2.文章是怎樣展現母親的愛的?[討論]

從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來寫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理解我,她保證了我去地壇的權力;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親都不願意做的最壞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她獨自承受着兒子殘疾及由此帶來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母親是苦難的,但很堅韌;“我”也是苦難的,那“我”該怎麼辦呢?然而母親卻早早地離去了,在“我”剛剛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無福享受我的一點快樂。看文章相關部分,齊讀第14段。“又”想到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寫出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悲痛。母親的死是我的至痛,至痛的心流淌出至情的語言。

[寫母愛,並不是母親直接表現的,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展開。這樣寫使文章尤為動人。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度”的“理解”。]

四、思維拓展

欣賞滿文軍的《懂你》,如果我們以史鐵生的描寫作為拍攝MTV的素材,你會選取哪幾個鏡頭?體會親情。[討論]

今天聽這首歌,和以往是否有點不一樣。我們是否解讀過自己的母親,是否試着去解讀母親,是否去解讀所有愛我們的人,是否為愛我們的人更好的生活。

五、佈置作業

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不論是文字表達,還是表現手法,還是思想內容,都有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課後認真閲讀的其他幾部分(在《讀本》上),請大家模仿本文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刻畫人物的手法,寫一篇作文《重讀×××》,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我與地壇》高中教案4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閲讀《我與地壇》全文,瞭解課文大意。

2、質疑,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敍述抗爭命運挑戰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壇的嗎?文章中如何敍説的?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2.獨自去地壇時,作者可不是掛着這般燦爛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寫第一次去地壇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於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悽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説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着什麼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麼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麼?(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坦然:地壇不管天氣怎樣,不管態度怎樣,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麼了啟迪?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於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説,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換句話説,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麼,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於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於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卡夫卡認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並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説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並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採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於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脱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説: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與人之間會有如此不尋常的關係。導:作者説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請問擺在母親面前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難題?

配樂讀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a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兒子忽然失去了雙腿,母親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無可奈何,心裏憂慮太多太多

b有一個細節就寫出了母親的這種心理痛苦,有一回反應,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讀,評)所以説母親也在受折磨,無處發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兒子,寬慰着兒子。(細節:曾經有過 )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後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於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回報母親,並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麼説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後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註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於求成

怎樣活 承受苦難,堅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