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牧場之國》評課稿和聽課反思範文

欄目: 稿件 / 發佈於: / 人氣:1.71W

日常評課時應該把握 怎樣評課,評什麼,如何寫評課稿評課,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現代教學觀,和對其 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以下是小編帶來的《牧場之國》評課稿和聽課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牧場之國》評課稿和聽課反思範文

今天,陳老師執教了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牧場之國》,這篇文章語言優美,描繪的草原意境開闊,充滿詩情畫意,處處給人以美的享受。對寫景文章的教學是本身有點難度的,一方面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感受到優美的語言,這過程就有所隔;另一方面,優美意境的建構,對學生來説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想象體會,這些都是有難度的。

何況這篇課文在表達形式上出現了四次“這就是真正的荷蘭”,為什麼作者這樣寫——這讓四年級的學生感受或是理解也是有難度的。這些方面就是制約着把這篇文章上好的瓶頸。不過,陳老師開自己未敢嘗試的課文類型教學的先河,這種追求是值得我們讚賞的。對於,陳老師的這節課,筆者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初淺的一些想法。

一、初步感知,水到渠成

陳老師一啟課便讓學生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以一個問題“你在牧場之國看到了什麼”為主要抓手,引領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作整體感受。學生經過朗讀,踴躍舉手發言,爭相交流。可見這個問題設計得恰到好處,既符合本課的整體感知要求,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彙報後對課文的大致感知就到位了。那麼在這個環節中,想跟陳老師一起探討的是板書方面的一些細節問題。如,當學生彙報時,説到“我看到了花牛、駿馬……”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後來,一個學生交流時説在第四自然段看到了“成千上萬的小雞、山羊、黑色的豬羣等”,教師則板書“豬雞羊”。

這裏的板書與前面寫下的板書在內在邏輯上有些不統一。比如説“花牛、駿馬”表示“怎麼樣的一種動物”,而陳老師板書的是“豬雞羊”表示三種動物,而且學生在讀的過程當中,會產生一種感覺:好像是表示一種動物。在這裏,是否可以將“豬雞羊”三種動物用頓號間隔開來寫呢?如果不間隔開來,那麼單種動物成一個詞,或是與“花牛、駿馬”的寫法一樣,或寫成“豬羣”,或寫“小雞”,或寫“山羊”,這樣的板書對學生視覺的感知有一個比較規範的印象。

二、師生互動,親和自然

陳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流顯得親切自然,尤其令我們欣賞的是教學第五自然段時,她用了“請教”學生“指導”老師朗讀的方法來進行這一自然段的朗讀教學。學生興趣頗濃,紛紛舉手示意。一般而言,學生在高興、愉快的情緒下比一般情緒下的學習效果肯定能夠提高很多。陳老師為學生營造的一種寬鬆和諧的環境,即構建了和諧的課堂生態,學生樂於參與、樂於表現。因此有學生就説“老師這裏(第五自然段)的太陽漸漸落山了,應該讀得慢一點”,“最後一抹晚霞的‘最後一抹’應該讀得重一點……”這裏我們不去評論學生對句子朗讀的把握是否是正確的,但學生能有這樣的朗讀體驗,並參與到感受句子該怎麼朗讀這個教學情境中來,就説明老師前面的引導是受學生歡迎的。陳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是親切自然的,那麼能否在這個單向的互動基礎上,在垂直交往的基礎上引導生生互動,使互動更廣泛呢?

比如在這個環節的教學過程當中,是否讓學生針對自己覺得應該怎麼朗讀——除了介紹經驗,分享給班裏的其他同學知道以外,能否讓學生當場試着讀一讀呢?這時候生生互動起來,以學生的朗讀經驗、朗讀效果影響着周圍的學生的朗讀體驗,這樣有時候學生就不教自會了。這樣的話,就突破了垂直交往這種課堂教學傳統的模式,成了多向的生生互動的交往了,這種形式的互動是以交談作為基本形式,由“如何朗讀”這個話題的提出,使學生聯想到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起自己感受的衝動和表達的慾望,從而產生出“怎麼評價朗讀”的話題。

話題又引出多種信息,通過話語來傳遞、接收和反饋。互動對話能夠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與信息,與文本對話,與同學對話,進而探究地、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鑑賞文本,既挖掘理解語言又訓練感悟創造語言,既“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這樣達到了教學合一的狀態,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精神家園中自主暢遊,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互生,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和諧共振。

三、朗讀指導,需進一步

這篇略讀課文,描繪的風景美,語言也以生動形象為勝,非常適合學生朗讀,也適宜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點,陳老師明顯地意識到了,在教學各環節中也安排了相當濃墨重彩的朗讀指導。從學生的朗讀感覺來看,似乎有些句子、段落在朗讀表現還差強人意,文本內在意味沒有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從教學現場來看,陳老師主要是關注了讓學生朗讀時要表達出牲畜在牧場上的自由、安閒的的這種感覺。這自由安閒的感受,本文正是通過擬人的修辭方式表現出來,引導學生讀這些句子,可以較好地增加擬人、比喻修辭格的感性體認,這是《牧場之國》這一文本所傳達出來的言語特點。其實“花牛、駿馬、豬羣”這些牲畜之所以在牧場上能夠自由自在,安閒舒適,成為這個王國的主人,主要原因是它們生活在一片一眼望去是無邊無際的原野的牧場上,正如文中的.這句話“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

這是這幾個自然段所帶給我們的第二個內在意藴——那麼在指導朗讀時,是否可以引導學生讀出牧場之國那種遼闊無邊的意境、一眼望不到邊的壯美之感呢?能不能在這一層意思上進行朗讀指導呢?還有,是否可以對“成千上萬、成羣結隊”這些詞語進行具象化的形象感知?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時,可引導如“一眼望去,這裏一羣小雞,那裏一隊山羊,來,讀這句話;在運河這邊有一羣小雞,運河那頭也有一隊山羊,來,讀這句話;在遠處的風車下,有一羣小雞,有一羣山羊,來,再讀這句話;無論走得多遠,都可以看見一羣羣的小雞,一隊隊的山羊,真是成千上萬、成羣結隊啊!一起讀”通過教師語言的描繪讓學生把所感受到的、看到的視象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那麼這些段落的朗讀味道可能會更濃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可能也會更豐厚了。這一方面只是筆者在聽課時想到的,只是設想,可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未必可行,提出來與陳老師一起探討。

在朗讀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以情激情,緊緊抓住情感這一綿綿紅線,發揮作品藴含的情感因素,喚醒學生記憶倉庫裏的情感,啟發學生和教師一起對教學內容產生“共鳴”的心理效應。對於這樣的意藴優美的文本,指導朗讀可多采用各種形式的朗讀方式,比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角色轉置換讀、在情境中讀等等。變化豐富的朗讀形式,使課堂節奏富於變化、靈動,學生學習的情緒也作調節,更能夠指引他們把這個文本讀美。

四。反覆手法,值得思考

這篇文章在寫法特點上除了較多地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格外,還有就是採用了反覆的手法,前前後後共寫了四次“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句話。關於這句話的教學教材的編者在本課的學習提示裏也提到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一下作者為什麼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那麼對於這句話的教學,尤其是這種反覆的手法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甚至是掌握明白呢?以期使他們在今後的習作過程當中有機地使用,達到略讀課文為提高學習語文應用能力而服務的目的。

針對這個寫作手法的教學,陳老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句話要反覆出現?”學生回答得不錯,可以見得這個問題

設計得靠近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也可以看出課文前面的教學鋪墊是成功的。筆者在這裏冒昧地提出一點思考:對這句話的教學看看能不能再深入一些,給學生一些啟迪?比如,在課堂上,當第二個男生彙報説“這些特點(指文中的二至五自然段)加起來才能表現出真正的荷蘭,課文的第二、三、四、五的最後都寫了這句話。”對於學生的這個回答,教師首先要注意的是糾正學生表達的錯誤——這句話並不都是寫在這些自然段的最後的,就如第三自然段是放在開頭寫的。

其實這是作者在寫法上處理巧妙的地方。雖然第三自然段的這句話不在結尾,顯得不夠對稱,但讀起來,也很舒暢,這是因為統一固然能給人勻稱的美感,但一味統一,又可能造成單調、呆板之感,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對相同句子的使用有變化,以統一中變化、出奇制勝給讀者以意外驚喜,那麼,這一點是否讓學生有所感覺、感知,為今後的習作提供感性經驗呢?而且這樣的教學設想在四年級學生學習實際上是否可以有機滲透?如果要滲透,這是不是有難度呢?這是筆者的思考之一。

思考之二是,通過全文學習,學生應該能知道作者反反覆覆寫的四句相同的話“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主要是寫牧場的,那麼這句話是否可以改成“這就是真正的牧場”呢?而文章為什麼寫的是“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個問題是否有價值探究呢?我們可以注意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牧場之國》,“國”是指“國度”、“國邦”,作者在荷蘭牧場所看到的一切,使他有了強烈感受,從他的言説中,他似乎在訴説:牧場便是荷蘭,荷蘭便是牧場,難怪乎文章的題目是《牧場之國》。

我不知道這種想法對不對?而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我這樣去思考這個反覆出現的句子是否太過於精細?這樣的句子怎麼讓學生比較感性地掌握呢?是否是編者在本課閲讀提示中的原初意圖呢?

這篇議課稿寫到這裏,我越來越覺得,我不僅僅在議課,也在議自己,更確切地説,是在反思自己評議這節課是否脱離了略讀課文教學的基本特點?我覺得自己是偏離得多一點。這説明我對陳老師上的這篇課文的評議可能是不對的。

而且我覺得自己聽一節課,儘管去思考了,去認真了,但很多時候記着筆記,關注着師生的互動,關注着課堂當下的表現,卻忽視了對課的整體把握,這樣的聽課思維需要改一改。一般而言,整體首先決定着局部,局部是表現整體的。所以,針對以後的聽課,自己以後要從多個角度去考量。

可能這次的議課,沒有針對這節課的主要方面進行評議,但我想我前面的思考,對我自己來説應該還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