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初二作文:心靈的自由

欄目: 初二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5W

拋棄世俗的觀念,忘卻世俗的冷落,如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讓自己的心靈徹徹底底、清清楚楚、完完全全得到自由。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初二作文:心靈的自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作文:心靈的自由

篇一:心靈的自由

“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展現給人的是一幅自由、舒暢的畫卷。我們的心靈是否也能夠如此自由呢?

有一次,一位科學家畫了一個形狀,他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學生的想象能力。首先,他把畫帶到一個小學一年級的教室裏,問他們圖上畫的是什麼,同學們為此爭論不休:有的説那是香蕉,有的説那是月亮,還有的説那是切開的西瓜……隨後,他又把畫拿到初中生的教室,問了同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説是月亮,科學家聽後很懊喪。

我想科學家懊惱是因為那些孩子的心靈被塵封,沒有得到自由。就如同八股一樣,只有廢除了它,才可能有進步,有新的發現,新的精神的誕生。

我們永遠都無法忘記秦始皇焚書坑儒給社會文明造成的嚴重後果。禁錮的心靈,就好像斷線的風箏,永遠也不可能飛到更高的天空。

我喜歡看人痛哭失聲,喜歡聽人狂聲怒吼,喜歡酒後失態吐出一些埋在心底發酵的往事。我喜歡素日沉靜安然的人喋喋不休的訴説苦難,我喜歡明星失寵後悽然一笑,英雄暮年時忍痛回首,官場失意者獨品清茶。因為這些東西是發自內心的吶喊,是一份真誠,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

小草要想獲得自由,就要積蓄力量,等待破土而出的一瞬間;脱僵的'野馬有放蕩不羈的自由也是由於它的努力;心靈要想獲得自由,就要經過一番努力,一番勤奮,等待“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時刻。

青春歲月裏,我們應該像舞蹈家一樣,盡情舒展自己的情懷,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心靈最閃亮的部分獻給觀眾。

青春歲月裏,我們應該向鋼琴家一樣,藉助動聽的旋律來釋放自己的心靈,將生命中最響亮的一刻獻給有愛心的人。

拋棄世俗的觀念,忘卻世俗的冷落,如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讓自己的心靈徹徹底底、清清楚楚、完完全全得到自由。

篇二:奮鬥心靈的自由

今天,外出散步。猛一抬頭,發現天空中掛着眾多五彩繽紛的風箏,才發覺已是陽春三月,是啊,春天來了。

天空中的風箏在眼前晃悠悠地轉動着,可腦海中,心中也有一隻風箏在眼前晃悠悠地轉動着。那是一隻掙斷線頭,飛向藍天的風箏,可最終的結果,它失敗了。

但在我看來,它並沒有失敗,而是成功了。至少那隻風箏有勇氣掙斷線頭,擺脱束縛,為心靈的自由而飛翔。但卻因為沒有線頭的牽引,而墜落懸涯,看起來,很可悲。但那些在天空中嘲諷它的風箏更可悲,難道不是嗎?

這聽起來很像一個童話故事,但現實生活中又何常不存在這兩種人呢?

一種人,為擺脱束縛,為心靈的自由而奮鬥終生;一種人卻因困難險阻而放棄信念,逆來順受。

一棵小草,若不鑽出地面,它永遠也不會感覺陽光的美好,它永遠只是一顆在黑暗中虛度光陰的草籽;一隻小鳥,若沒有勇氣擺脱母鳥的呵護,而學會飛翔,它永遠都不能感覺到飛翔藍天的快樂,它永遠都是一個失敗者;一朵花,若沒有勇氣接受迎面而來的風風雨雨,它永遠也不會知道戰勝困難的喜悦,它永遠也不會長出一個飽含勝利的果實;一個人,若曾因為困難,而放棄;曾因為挫折而氣憤;曾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曾因為束縛,而逆來順受,它永遠都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悦與甜蜜,他永遠都感受不到因為自己的努力與付出,而飛向心靈自由殿堂的快感!

自由,心靈的自由,我們渴望自由,渴望心靈的自由。可又有多少人能為自己的心靈的自由堅持到底呢?我期望着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夠為自己,為心靈的自由而擺脱束縛,飛向自由的殿堂。雖然失敗了,但只要你,曾經付出過,努力過,也是難能可貴的。相信自己,成功的彼岸就在眼前。

幸福,要靠自己去爭取;意志,要靠自己去磨鍊;感情,要靠自己去抒發;情操,要靠自己去陶冶;習慣,要靠自己去培養;自由,也是一樣,要靠自己去奮鬥。

奮鬥的結果就是心靈的自由。

篇三:心靈的自由

人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在心靈中充滿着觀察與感悟,那麼當傍晚時分,人站在窗口遠眺,觀日落西山的景象則會令人內心感到十分平靜,亦會引起人的萬般絲緒;爬上山頂,望山腳下“縮小”的景物及遠處的城市,讓人心中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境油然而生,從而引起心中那壯志豪情;獨立溪頭,靜觀流水,則使人想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即使身處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也能在四周沉寂的枯燥裏讓人浮想聯翩,可以讓人回憶起早年酸甜苦辣的經歷……因此只要有景有物,觀察就會隨人的心靈感悟而自由,在善於觀察的眼中,任何景物與環境都可以是一處景,都能讓人產生某種情緒,記錄下此種情緒也就有了詩,有了美文,甚至有了科學的頓悟,這些記錄與頓悟以文字的形式傳承下來,也就成了書中紙面的記載。

書中那清晰記載的文字,字字吐露出絲絲感情與前人對生活的總結,這些美麗的字,記錄着前人的喜怒哀樂;記錄着前人對社會與自然的總結,看着這些由文字構成的精神世界裏去發現、去思索、去反思以致於回味無窮。

書中的文字能給予人思考,可是如果“盡信書”而不加以自身的實踐,那也只是紙上談兵罷了。因為紙面上的文字與總結,未必見得一定是對的,它也需要我們“行萬里路”去證實,就像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面對歷代醫藥方面的書籍文字,他並沒有“盡信”,而是遍訪名山大川,實地收集藥物標本,訪問藥物在當地民間的用法及療效,從而把這些無字的親身體驗與觀察記錄下來,對照古典醫籍考古證今並窮究其原理,去偽成真後寫下鉅著《本草綱目》,使他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畫上濃重的一筆。由此可知,不僅僅從書籍中獲取知識與啟示,還要理論聯繫實踐,唯有如此,所得到的結果才會最接近真實,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精神的營養。

當人們在得到書籍理論與實踐成果之後,不只是要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要從自己的見解中去尋找“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如此方能創新與突破,才能使人的心靈達到自由之境。並且在這種心靈自由的境界裏,人們對於自身的休閒與人生低落的時候,依然還能堅持《孟子·盡心上》中所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態,也只有在這個境界裏,人們的心靈才能真正平靜下來,獲得心靈上的自由,從而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