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600字(精選7篇)

欄目: 五年級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60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600字(精選7篇)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1

暑假期間,我和媽媽去了科舉博物館。科舉博物館是地下建築。一進博物館大門,一個童生映入我的眼簾,那個童生全身上下穿的是麻布衣服,挑着扁擔,正在走進考場。

那個時候的小朋友大多在8到15歲上學,入學後要學習識字、寫字、習經史、《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還要學習的重要內容有“四書五經”、“八股文”和“試帖詩”。這些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但是有嚴格的格式。以“八股文”為例,題目一般出自四書五經等原文。格式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行文要邏輯清晰、文筆流暢。還可以模仿孔子、孟子等“代聖人言”,就像現在寫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一樣。

明清時期科舉程序十分複雜,要先通過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主持)、院試(省學政主持),才能成為一名秀才。電視劇《武林外傳》裏張口就是“子曾經曰過”的呂秀才,就是通過了這三道關卡。取得秀才稱號的考生,可以去省貢院參加鄉試,通過者為“舉人”。明清時,鄉試分三場,每場三天。大部分考生是無法考中舉人的,14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的林則徐,可謂是一代神童。成為舉人之後,就可以迎接來年春天的終極考驗——赴京參加會試。清朝會試由翰林院或者內閣大學士主持,而殿試則以確定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歸屬。

我還看到了幾個狀元故事,其中“鴨蛋狀元”給我印象深刻:明朝萬曆三十五年末科狀元黃士俊,家境貧寒。34歲時想進京趕考,找岳父借路費,岳父見他衣着破舊,連客廳也沒讓他進,只給他了兩個鴨蛋。後來岳父家的僕人見他可憐,給了他一點錢。沒想到他後來高中狀元,他以“鴨蛋”為題寫了一篇文章給他岳父,其中名言警句廣為流傳。

我十分喜歡這次參觀,收益多多,以後我要繼續好好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2

8月21號,我和媽媽去了夫子廟的科舉博物館。

科舉博物館分南館和北館,我們先去南館參觀,進了南館,走到了長廊裏,我們看見了狀元牌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狀元名單,如我們熟悉的詩人杜牧、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等狀元。走進長廊我們看到了“一路連科”糕模、“狀元跨馬”糕模、“狀元及第”銅鏡、“五子連科”銀飾、“連升三級”銀飾等等。參觀完南館我們又到了北館,在北館我看了一個視頻,那個視頻是講怎樣審音,審音是通過口音來檢查有沒有人中國的科舉考試檢查很嚴,考前要仔細搜身,帶去吃的食物要切成薄片,以免裏面有夾帶,毛筆不能太粗,硯台不準太厚、帶進去的籃子要用竹子編成,必須編的是一個方格一個方格不能太密,防止夾帶……仔細搜查完後,考生們就提着考籃進入貢院,籃內放着各種用品和食品。這時貢院的大門就關上了,考生對號入座。考期結束前不能離開,就是失火也不能離開。我們參觀完室內來到了室外,只看見有一排排小屋子媽媽告訴我這就是號舍是考生考試的地方,南京的江南貢院有2萬多間號舍,這個號舍長5尺,寬4尺,高8尺,它是完全敞開的。

參觀完科舉博物館讓我對中國的科舉制度有所瞭解,知道了南京的江南貢院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場,清代中國的狀元有一半以上是從這個考場裏走出來的。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3

2月30號,一大早,我和同學們來到夫子廟的科舉博物館,參加小營小學雛鷹假日小分隊。

我們來到了科舉博物館門前,領隊的阿姨就帶着我們進入了科舉博物館。一進博物館就看見三座高大的牌匾,上面分別寫着:“解元”“會元”“狀元”。這時一位阿姨走了過來,她就是我們的講解員。講解員阿姨帶領着我們邊往下走邊講解,先給我們講以前的考試分為四種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殿試”是最高的,是由皇上親自監考完成。

慢慢的我們來到了負一層,這一層擺放的.全是有名的文物和對一些皇帝的詳細介紹。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我知道了以前的考試叫的科舉,考試的地方是號舍。接着我們來到了負二層,一進到負二層就看到一個,寫着大大的“水”字的號舍,走進去裏面是分為一個一個的小隔間,每個小隔間也就兩平方左右。這時講解員説:“你們可以進去體會一下,一會還有一個小活動,那就在裏面寫春聯”。我們聽到後,就各自迫不及待的找着自己喜愛的小隔間,鑽了進去。講解員阿姨也拿出了對聯給我們每人發了起來。我和同學們都拿起了毛筆,認認真真地一個一個字的描寫了起來,不一會我們就寫好了。

通過這次雛鷹假日小隊的活動,那我們知道了古代的考試等級和制度,還讓我們體會了中國春節寫春聯的樂趣!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4

今天我跟爺爺一起去參觀科舉博物館。

一進科舉博物館就看見一個巨大的“墨池”,裏面的水烏黑烏黑的。聽説以前的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用過毛筆後會來這裏洗毛筆,時間久了,這個水池就變成了黑色。

繼續往下走是一個長長的走廊,導遊介紹這個走廊可以通往4樓,正好形成一個“回”字形。到了4樓,我看到了許多古代的學習用具。有筆架、紙張、墨水等,令我最感興趣的是硯台,因為用它可以磨出墨水來,真的很神奇。

接着導遊和老師帶領我們走到一個明亮的屋子裏,那裏有很多書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有一股古色古香的味道。老師從包裏拿出了手工製作的材料併發給了我們。我拆開袋子,裏面有:針、線、書皮和宣紙。老師教用針線把書皮和紙張縫在一起,一本古代的書就製作好啦。

最後是尋寶環節,老師發給我們幾張圖,上面寫着要求我們找到圖中的物品並説出它的由來。老師發令説開始,我們就開始尋寶了,我東找找西看看,終於發現了圖中的古城圖和筆架子,順利完成了尋寶任務。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了魁星爺,聽説他的筆點到誰,誰就可以一路登科。我希望能被魁星爺的筆點到,以後我就再也不怕考試啦!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5

江南貢院,又叫做中國科舉博物館。暑假裏,我和爸爸媽媽去夜遊了一回,跟上我的腳步一起來探索中國科舉的歷史吧!

我們先來到了南院,一進門我就看到了三塊匾額,上面分別寫了狀元、榜眼、探花,匾額下面還有三把椅子。我馬上走到“狀元”座椅上體驗了一回,要是真的能夢想成真就好了。走進展廳,我看到了文試和武試的介紹,這才知道原來還有武狀元啊。展櫃裏陳列着文試考生們所用的油燈、碟子等物品,外面還擺放着三柄仿製的兵器。

走出南院,我們來到了北院,北院是建造在地下的展覽館,我還是第一次來到這麼奇特的展館。這個展館共有四層,它的建築太有特點了,是由許多卷軸堆成的一個長方體為主體,一條條路盤旋而下的。

我們先來到負四層,這裏共有兩個展廳,分別是“為國求賢”和“魚龍變化”。“為國求賢”講述了隋朝時期,為了廣招人才,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才被廢除。科舉制度歷經整整六個朝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魚龍變化”則講了有科舉以後,人們努力讀書,競爭十分激烈。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考生們進考場前的檢查部分,搜查者會打開考生的木箱,搜查各種用品是否符合標準。搜查考生時,不但要脱上衣、鞋子,連頭上的帽子和頭髮都要檢查呢!

來到負三層,這裏的展區是“金榜題名”和“金陵佳話”。“金榜題名”顧名思義,就是講放榜的事了。在展廳裏,我看到了兩份長長的金榜。在金榜上我發現,它分了一甲、二甲、三甲。我和媽媽找了一下,上面有不少的浙江人呢!“金陵佳話”則主要介紹鄉試、會試和殿試的細節。

沿着遊覽路線,我們來到了最上面一層,這裏有一個個的小房間,那就是考生們的考場了。最外面有三道門,分別是“狀元”“會元”“解元”,合在一起就是“連中三元”。

江南貢院是我們江南地區最大的考場,那裏還有許多的故事等着你去尋找哦!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6

中國科舉博物館位於南京夫子廟,又名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明清二代全國一半以上的官員均出於此,被稱為“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這裏也是我慕名已久的景點,終於在國慶期間如願以償,不但看了建築佈局,還獲得豐富的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它的建築外觀非常奇特,看上去像是四四方方的“大硯台”。我們先要沿着狹長的坡道環繞而下,從最底層開始,逐層向上參觀。我彷彿置身於從隋朝到清朝長達1300年的科舉制度中,各種文物分門羅列,考卷匾額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感歎千年浩瀚入海浮沉。首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很大的池塘,裏面滿是黑水,寫着“墨池”。再走幾步,用瓦片構建的高大牆面上有一小塊長方形石板鑲嵌,每隔一段距離,上面依次刻有“孝悌有聞”、“學業優敏”、“操廉清潔”等詞語。

繼續往地下走,一共有四層。每一層都介紹了很多關於科舉制度的知識。在這裏我知道了許多曾經不知道的。除了我們知道的狀元、榜眼、探花、舉人、進士等,原來初次獲得功名的稱相公,他們是普通百姓與地方官府間的代言人,受百姓尊重,稱“相公”。從五代到清朝,無數才子來此處,寫出優美的文章。還有名人都是通過科舉考核:白居易、王安石、李白、唐伯虎等。但由於封建社會的滅亡,清朝後科舉制度廢除,但科舉制度有利於強化思想,穩固統治秩序,更有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團結,自19世紀法英美等西方國家更是借鑑科舉建立文官考試製度,簡直可以稱科舉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最後我還體驗了清朝科考號舍。這裏有2萬多間,可接納2萬多名考生同時考試,每一間號舍前後不足1·5平方米,他們要足足考上九天,吃喝拉撒睡都在號舍。我僅坐了五分鐘就忍受不了,可想而知以前的讀書人需要多少毅力才熬過去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也許是讀書人一生的殷切希望吧。

可是,科舉制度被廢除後,中國教育體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沒有公平的規則來選拔人才,大多依靠國外的培養。也許科舉有它的侷限性,可是考試始終是最公正的一條路。今後我也會通過這種公平的考試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

感謝中國科舉博物館讓我獲益良多,真是不虛此行!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7

請問古代文舉考試的最高級別是什麼?對,是進士。請問在哪裏考試呢?對,是在皇帝的宮殿。那麼考中第一名的叫什麼呢?對,那就是狀元了。這個暑假,懷着崇敬而又無比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南京貢院——中國科舉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真是與眾不同,上面是水,下面是博物館,難道暗喻科舉的“水深火熱”?一進大門,只見前面有一片很大的池塘在建築羣的前面,上面赫然寫着“墨池”。再走幾步,發現用瓦片構建的高大牆面上有一小塊長方形石板鑲在裏面,每隔一段距離,上面依次刻着“孝悌有聞”、“學業優敏”、“操廉清潔”等詞語。

繼續往下走,一共有四層。進入地下一層首先看到的是用超大電子屏幕介紹的書生從考試到中狀的影片介紹。滾動屏不停播放着科舉考試的場景和取得狀元稱號後,一羣人敲鑼打鼓送狀元回家的熱鬧場景。在古代科舉考試是戒備森嚴、非常殘酷的,考生在僅有2平米的好舍裏要考上整整九天九夜,經歷三場艱辛的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連中三元后才能到達夢想的彼岸。聽到這裏我頭皮發麻,硬着頭皮繼續往裏走,我瞭解到更多關於科舉考試的知識,原來初次獲得功名的人稱“相公”,原來,“相公”是這個意思啊!

從古代到清朝,無數才子競相來到江南貢院,用各種文筆描繪優美篇章,歷史上許多名人也是通過科舉考試浮出水面的,如王守仁、白居易、王安石、李白、唐寅等。走進科舉名人館裏,栩栩如生的蠟像彷彿讓歷史一幕幕再現:有手執毛筆胸有成竹、蒼勁有力書寫案卷的;有眉頭緊鎖、端詳試卷不得所以的;有仰望蒼天一臉茫然,似乎祈求老天能賜予靈感的。為了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自古以來,讀書人前赴後繼地參加科舉考試。當然也有很多人窮盡一生苦讀書,啥也沒得到的。聽到這我不禁暗自竊喜,幸虧自己沒生在古代,要不然這四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得考到啥時候才算出頭啊!

不過,殘酷的科舉考試也不都是一無是處,從另一個層面講,它有利於強化思想,穩固統治秩序,更有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團結,自19世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更是借鑑科舉建立文官考試製度,由此科舉也被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直到現在選拔人才的最佳途徑依舊是考試。

離開科舉博物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相比較古代的讀書人,如今的我們課業輕鬆多了,也幸福太多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呢?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