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有關春節二年級作文彙總6篇

欄目: 二年級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7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二年級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春節二年級作文彙總6篇

春節二年級作文 篇1

大年三十,是新年的前一天,吃餃子帶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意義。吃餃子前的包餃子也大有一番學問在其中哩!

傍晚,看到媽媽在廚房裏不停地搗鼓,湊上一個好奇的腦袋,看了一會兒,喊道:“媽媽,我也要包!”首先,我拿起一張餃子皮,用筷子夾了一塊餡。我的疑慮也挺大:如果肉餡裝得太多,餃子皮定裝不下。於是,我小心翼翼地夾了一小塊肉餡,一包起來,餃子扁扁的,像一個“瘦猴三兒”。“看來,還得多裝些肉餡。”我又拿起一張餃子皮,放下一大塊肉餡。這下子可好,餃子師傅的肚子撐破了,成了一個穿着白衣裳,肚皮露在外面的大胖子。

望望媽媽,包的餃子雖然餡多,但是小巧玲瓏,非常精緻,像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可愛極了!再看看我包的餃子:有的餃子脹破了肚子;有的餃子沒吃飽,耷拉着腦袋,垂頭喪氣;有的張着大嘴巴,正在嘲笑我呢。

看着媽媽那股熟練勁,心裏癢癢的,恨不得自己也能跟媽媽那樣熟練。我愣愣地站在那裏,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媽媽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教我包餃子的要點。

我重新拿了一張餃子皮,學着媽媽的樣子把它平攤在桌上,夾適量的肉餡放在餃子皮的中間。接着,沾些清水抹在餃子皮的一邊,然後把餃子皮合攏,輕輕地給它疊皺。哇!我包的餃子跟媽媽一模一樣!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我會包餃子嘍!”

美味的餃子是我自己親手包的`,吃在嘴裏,美在心裏。

春節二年級作文 篇2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春節給盼到了,有人要問我為什麼這麼期待春節,那還不是因為春節為我們國家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擁有特殊的韻味。

每到過年前幾天,家家户户都全員出動來一場大掃除,俗稱二十八掃邋遢,為了就是給上一年的晦氣以及黴運全部都一掃而淨,來年迎接瑞祥和好運。忙忙碌碌幾天,我們一家四口總算是給家裏打掃乾淨了,看着一塵不染的房間感覺身上的勞累都值了。

除夕那天,一覺睡到了早上10點,穿衣起牀發現親戚朋友都已經來齊了,幫着爸媽收拾收拾,中午12點準時開飯,由於今年蚌埠市公安局規定不允許放炮,我們作為守法公民自然不可反之而行,放炮也就省掉了,但是對聯、福字還是要貼的。下午一家人在家裏和氣融融地包着餃子,晚上大家圍着沙發坐着看着春晚,有説有笑,温馨不已,什麼是家,不求有多富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便就是家吧!

春節,一家團聚開開心心過年,這也許就是先輩們所傳下來的意思吧,如果每個人都能明白體會中國每個節日特別的意義,就沒有人會崇洋媚外了吧。

春節二年級作文 篇3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温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户均短几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麪”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裏人叫打掃衞生。家家房前屋後,窯裏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淨淨。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貼對聯和門神,屋裏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户户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乾淨,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説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從初一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穀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天氣都有預示。即:初一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谷(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春節二年級作文 篇4

春節就是中國人最傳統、最隆重、最盛大、最熱鬧的節日,自西漢到這天,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雖然所有的中國人都過春節,但不一樣的地方,春節的習俗卻千差萬別。

我從小到大一向在南京過的春節,然後今年春節爸爸説要帶我和媽媽回老家過年,當聽到老爸這樣説,我高興得一晚沒睡着,因為我經常聽爸爸説他小時候過年的事,感覺十分好玩。爺爺聽説他的孫子要回去過年,也高興得天天打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去,並早早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按家鄉的習俗,臘月二十二這天,家家户户都要撣塵。一大早,爺爺就起牀了,然後他在一根竹竿上綁上一把掃帚,我很好奇,不明白爺爺要做什麼,爺爺告訴我説要撣塵,然後要把房間頂上、高處角落裏的灰塵、蜘蛛網全都清掃乾淨。一個多小時過後,哇,我感覺房間真的乾淨了很多,明亮得像孩子的臉。爺爺説因為第二天也就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就是送灶節,要送辛苦了一年的灶神迴天宮過年,所以要把房子打掃乾淨。原先就是這樣啊,原先我們的幸福生活就是灶神一向在默默工作着啊。年三十這天,一大早,爺爺奶奶就忙着做這個做那個,大姑媽二姑媽三姑媽一家也都來了,大人們忙着準備年飯,廚房裏熱氣騰騰,不時飄出陣陣香氣。我們小孩早等不及了,一會放個鞭炮,一會吃點好吃的,一個個開心得臉都笑成了花。好不容易到了下午四點多鐘,爸爸和大姑父帶着我和哥哥一齊貼好了門對,放了一大堆鞭炮,“爆竹聲聲辭舊歲,春風陣陣迎新春”,鮮紅的門對,送走了忙碌、充實的

一年,響亮的爆竹,即將迎來期望、嶄新的一年。也差不多同一時光,然後整個小城都響起了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辭舊迎新的歡樂的海洋之中…… 我喜愛過春節,更愛家鄉的春節!

春節二年級作文 篇5

假如你問我春節裏最快樂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會回答:那是大年三十晚上在姥姥家與姐姐、妹妹一起燃放煙花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我與姐姐、妹妹一起在姥姥家樓下放鞭炮。由於五歲的妹妹不敢放鞭炮,所以她開始躲在姥姥家中窗户前觀看我與姐姐放鞭炮。我們買了各種各樣的煙花爆竹,有“三角塔”、“照明燈”、“鑽石昇天”……我與姐姐先燃放了“照明燈”,它是圓柱形的,點燃引線,冒出火花,有一個圓球從裏面飛出來,隨圓球爆炸產生小圓球,併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音,我們非常開心。之後我燃放了“鑽石昇天”,它是三角塔形狀,外表藍色。剛點燃引線,火苗就像一隻小蟲,飛快的向鞭炮跑去。鞭炮一點燃就開始旋轉,並迅速地向天空飛去。它就像真正的鑽石一樣,我們非常驚奇,同時還拍手稱讚。

此後我們還燃放了其它各式各樣的鞭炮。我與姐姐、妹妹在這個特殊的夜晚開心自由地燃放各種煙花爆竹,我們非常快樂,也希望明年的春節還能開心地燃放讓我着迷的煙花爆竹。

春節二年級作文 篇6

過年了!過年了!小孩子們個個穿了新衣裳,“砰!”瞧那個調皮的小孩正在放炮呢。

大人可是有的忙嘍!要買年貨,這不大街上人來人往,“媽媽,我要這個,還有那個!”雖然外面很冷,但那甜甜的糖果怎能不叫我們小孩喜愛呢?剛買回來的牛奶糖就被我一口一個的吃完了。

過春節,少不了的就是吃餃子了。只聽噼!噼!啪!啪!的一聲響,那是爸爸在放鞭炮,把我從夢中吵醒了,白白胖胖的餃子貪婪的睡在盤子裏,媽媽説:“其中有一個餃子裏有一枚硬幣,誰要吃到它,可是有一年的好運氣哦!”我拿起筷子夾起餃子就往嘴裏塞,一連吃了十多個,怎麼還不見硬幣,我氣呼呼的拿了一個餃子往嘴裏一塞,用勁一咬,“啊!我的牙。”一下把嘴裏的東西吐了出來,原來硬幣在這裏,雖然牙被弄掉了,我依然很開心。

在後面的幾天裏,我們幹了許多有“意義”的事,在窗户上,看見有一位年輕的阿姨拖着行李箱,我就放了一炮,她嚇得跑了起來,這不增加了她的速度嗎?

正月十五終於到了,黑暗的天空中頓時被那五顏六色的煙花裝飾的那麼美麗,我衝了出去,回來時給大人們講述着那美麗的夜晚,還有那永遠也不會熄滅的孔明燈。

十五過完後就快開學了,但那一幕幕會經常浮現在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