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公德作文 > 文明作文

【精】文明的韌性作文

欄目: 文明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9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明的韌性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文明的韌性作文

文明的韌性作文1

朱相遠在《中華世紀壇序》曾言:“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斯言不謬!我巍巍華夏之千年文明如日月皎然,如源源江流奔騰衝突,未經斷絕,不曾停歇。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表而不往,亦非禮也。”古賢者禮士親賢,尊師重道,才有了文明的薪火相傳。在一次次不恥下問,移樽就教中,文明才能歷經5000年而彌新,古人遵禮守禮是求教求學必備的素養之一。君見否?明代學者宋濂俯身傾耳以援疑質理,遇師叱咄而色恭禮至,卒獲有所聞。君見否?宋代學者楊時,遊酢求學心切卻也擾師午憩而於窮冬烈風之日於門外等侯,最終留下程門立雪的佳話。君見否?三國劉備三顧諸葛亮於南陽草廬之中,終能換亮之驅馳成就一番偉業……無需再將歷史往前翻了,難道這還不能證明禮儀對於個人對於中華文明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含義嗎?

然而,文明的韌性不僅體現於禮無不答,禮尊師長上,更體現在它像一位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淡的歲月,敢於正視自身的不足。面對秦焚書坑儒,它只是失去了少許經文典籍,而藴含於其心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卻沒有因此逝去。中華文明走過了侵略的悽風苦雨,終於看到了茫茫黑暗中那點微渺的光。梁漱溟、魯迅、李大釗等人發掘了中華文明的不足之處,並借鑑西方文明來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讓中國隨着世界潮流而進步,包有文化之脈的傳承和精神信仰的堅守。

歷經滄桑的華夏文明,依然在華夏大地上不斷開出絢麗的花朵。而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手中。而我們應該沿着前輩的路,亦或獨自開闢出屬於自己的新路,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文明傳承鋪路架橋,為文化彌新添磚加瓦,以文明之韌性為馬行的更遠,登的更高。

文明的韌性作文2

五千年源遠流長、延續至今,中華文明水一般的韌性的作用不可忽視。雖受外力衝擊,形可變但實質不變,“韌”的字意是柔軟而結實,與水的特質非常相同。上善若水之智慧,水滴石穿之堅持,海納百川之包容萬物,翻江倒海之勢不可擋,水的這種既至柔又至剛的特性,可以代表中華民族在面臨危難時迸發出的韌性。

中華文明是極具包容的,也是極具力量的。像水一樣洪波浩渺,像水一樣深不可測,像水一樣不可阻擋,像水一樣無堅不摧。

和平時期的中華文明看似波瀾不驚,南蠻北胡,東倭西羌,看似“捨我其誰還有誰”,但面對中華文明,都如投入水中的石子,或許能掀起波瀾,卻不能倒退洪流,或被淹沒,或被同化。戰爭時期的中華文明則如巨浪滔天,匈奴壓境,日寇侵略,貌似“氣吞萬里如虎”,但敵人越強大,水也越洶湧。面對不屈不撓的抵抗,敵人就如投進汪洋大海的石頭全不見蹤影,讓侵略者自己失去了氣力。而現代的中華文明更像水一樣藴含偉力、寬廣無邊。科技束縛,經濟壓制,種種伎倆,樣樣手段,終被化解於無形,終被吞噬於水底,掀起風浪的敵人,最終發現被圍困的是自己。

有容乃大,剛柔相濟,使中華文明得以在危難之時保留住最後的力量,讓中華文明得以在和平時壯大發展。西南聯大是二戰期間中華文明的最為珍貴的水源地,在危亡之際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卓越人才。任重道遠卻勇往直前,艱難困苦但窮且益堅,建國後大部分的頂尖科學巨匠和文化精英都出於此、源於此。處於當今的和平年代,華為總裁任正非在強國打壓和封鎖之下,頂住狂風暴雨,領導公司走向更寬廣的科技深海。外交部長王毅面對大國威懾和干涉,處變不驚,波瀾不興,化敵對力量於無形。這些,都是水一般的韌性的最好體現。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在困境中愈挫愈勇,文明之韌,是中華文明最強大的防禦機制,也是中華文明最強大的底氣所在。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中華文明尊崇上善若水的原則,可以彎屈可以隱忍,但不會折斷不會消亡。“水至柔,其動也剛”,“天下唯至柔者至剛”,這是水給與人類的哲學啟迪,這是中華民族對水的韌性的認知,這是中華文明的韌性的體現。

文明的韌性作文3

“韌性”指的是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而文明的韌性是撐起一個民族不斷髮展的精神支柱。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韌”的精神有跡可尋。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體現了“韌”的精神。縱觀中華文化上下五年,優秀的中華文化至今也為人所用。他們憑藉驚人的毅力穿越了歷史長河;他們不斷豐富自身內容贏得了一席之地;他們努力結交新朋友,跟上時代的潮流,如今,我們依舊能通過閲讀,接受來自古時的訊息。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能強烈的感受文天祥先生終於祖國的決心,燃起了我們的愛國雄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總是以某種形式化身顯現,在潛移默化中滋潤了我們的心田。

獨具特色的中華手藝品展現了“韌”的風采。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現代生活裏,我們依舊能在大街小巷裏找尋古時的蹤跡,甚至些許精美絕倫的手藝品登上潮流的寶座,掀起一陣復古風。記憶中糖人的模樣,可以牽起好幾代人的回憶。這類的食品既好吃又好玩。大人們每每想起,一羣孩童圍着糖人師傅,爭着,搶着要求師傅給自己捏造一個形象的場景歷歷在目,我們不妨起身去一探究竟,拜訪古香古色的古鎮,親眼看見手藝品生動的姿態,親耳聽見婉轉悠揚的歌聲,親口品嚐別有一番風味的佳餚。中華手藝品憑藉其頑強的意志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讓各地旅客讚不絕口。

頑強不屈的中華民族展示了“韌”的意志。我們祖國自古以來就有為民請命的勇士,前有神農嘗百藥,後有鍾南山抗疫;前有李春建趙州橋,後有林鳴設港珠澳大橋;前有戚繼光抗倭,後有王繼才護島。他們這樣的勇士,永遠在人民需要的時候首當其衝,不畏艱險,英勇奮戰。這是因為中華民族血液裏流着“韌”的血脈,他們繼承先人的意志,擔起時代的重任,不斷地前進着。即使遭遇了槍林彈雨,即使面臨着血淋淋的壓迫,即使陷入了敵人的圈套,中華民族永不放棄。他們總是前仆後繼,頑強地掙扎着,努力從壓迫中挺起身骨,帶着一身傲氣繼續前行。

中華文明的韌性使得華夏大地繁衍生息,繁榮富強,在這火熱的土地上開出了一簇又一簇妖豔秀美的鮮花,紅的深沉,白的純潔,紫的豔麗......共同在這大地上演繹一曲慷慨激昂的大合唱。

文明的韌性作文4

中華文明是具有“韌性”特質的文明。它柔軟,樂於包容外來文明,海納百川,兼收幷蓄;它堅實,任憑外界雨打風吹,不懼壓力,堅定自我。正是因為這份韌性,才使中華文明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光。

中華文明亦是命運多舛,但它的柔軟與堅實,讓它一邊流血,一邊開花,在困境與壓迫中崛起。尤其是近代以來,列強入侵,主權旁落,百姓民不聊生,民族危在旦夕。若中國依舊沉浸在往日天朝大國的舊夢裏因襲陳規、故步自封,世上早已無中華二字。它要抗爭,它要革命,它窮盡一切地掙扎,誓死不做亡國奴,一寸山河一寸血。然而,抗爭不是抗拒,亦不是全盤否定。

中華文明可以憑其堅實抗爭西方列強,也可以因其柔軟對西方開放。抗爭是為了生,開放是為了存。為了存,中華文明自甘剝掉連着血肉的傳統與驕傲,自我否定,吐故納新。從開眼看世界到師夷長技,從中體西用到賽先生德先生,逐步學習,逐步進步,將自己千年來的積澱消融化解,與西方先進科技與思想熔為了一爐。若沒有這份柔軟,何來引進西方工業的成果和教育體制,使得孫文十萬英里鐵路網的規劃不再是喃喃夢囈?同時,若沒有這份堅實,沒有“打掉牙齒和血吞”“三軍可奪帥不可奪志”的堅定氣概,所有的設想和宏圖,也早就成為海市蜃樓、子虛烏有。

歷史國恥,不過百年,而砧板魚肉翻身,也僅七十載。七十載後的今天,雖無堅船利炮大攻國門,卻有“中國威脅論”和貿易保護主義想要扼住中國崛起的咽喉,使中華文明停步不前。但,中華文明不會退縮,也絕不退縮,恰如華為等企業,正在以自己的堅實頑強抗爭,竭盡所能破除壁壘,爭取自主創新,把握自身命運。同時,我們也不拒絕與任何人公平競爭、協同發展,取長補短,各美其美。對於迫在眼前的貿易戰和科技封鎖,打,碰陪到底;談,隨時恭候。有理有節,有進有退。靠着這種韌性,中華文明在這個全球化與單邊主義對壘的時代,同樣可以開拓出光明的未來。

在磨難中消逝的一個個文明,並非因磨難而滅,而是因無“韌性”而亡。中華文明歷經苦難卻傲立千年,就在於其以柔軟兼收幷蓄,以堅實堅定自我。中華文明的韌性使它在歷史中屹立千年,也必將使它在未來獨領風騷!

文明的韌性作文5

我們居住的綠松石星球已經有40億年的歷史了。與浩瀚宇宙中的其他恆星相比,它非常年輕,充滿活力。據估計,如果把從地球到今天的時間比作24小時,人類只在23點的最後幾分鐘出生。

這個時間短到和宇宙中180億年的年齡相比什麼都不是。而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早已飛出地球,試圖用經驗、想象力、創新開拓更多未知領域。他們極具韌性,以毅力攻擊未來。一個人的想法和思想可能成為全人類的標準。

帕米爾高原以東,中國太平洋西北部,幅員遼闊,960萬平方公里。多樣的地理特徵和物種形式構成了豐富的生態資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經典中,外在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無數的人物在追求萬物與自然的統一。

儒家創始人孔子説:天冷,知松柏後枯。中國不是唯一一個用生物韌性來指代人的精神世界的國家。然而,中國人特別清楚觀察微觀知識的哲學思維、憂患意識和類比。所以,與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早熟文明。

中國人善於溝通,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把握得很好。作文是人與人之間的點對點關係;而組織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就是社交方面。中國對尊嚴的獨特特殊面孔是基於社會認同,面向外人。

農耕文明孕育了代代相傳的至高無上的原則。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完全確立了從父亡到子亡的繼承製度。圍繞家庭原則組織社會成分。國家和世界都在獨特的倫理體系中,一脈相承。這個成語中的脈搏特指血管。因為中國人是中國人和龍的後裔,有血緣關係,所以可以主張天下人都是兄弟。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血緣關係,無論是世界上的一家,還是為了大眾,都可以從邏輯上推導出來。

家的結構給中華民族以向心力,中庸之道給文明以動力。在歷史上無數危機時刻,中國始終能夠在家庭倫理和中庸之道兩條軌道上穩步前進。中國的理想是以中庸之道為指導的理想。

因為家和中庸這兩條古老的生命線從來沒有斷過,中華文明也是沒有斷過的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也是家庭概念的延伸和陷阱。有了這種韌性,文明就可以協同工作,在地球上游走;只有珍惜社區的概念,珍惜人類的未來,珍惜地球生態的未來,才能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文明的韌性作文6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統治筋脈的是金龍,它不是強壯的脊樑,而是斷了的脊樑。

人窮的時候經常把脊骨當龍筋用。

去年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咖啡事件,被人以衝擊傳統文化、不尊重為由批得體無完膚。如果説在古代紫禁城有咖啡店是褻瀆,那麼在原址有中國製造的咖啡店有什麼意義?如果高舉尊重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旗,將星巴克驅逐出故宮,是對中國文化的又一次成功防禦,又一次勝利?你看不到1900年的故宮開了朱門喝咖啡。慈禧太后多次用西餐招待外國使節夫人,宴後喝苦水。一直執着於殘餘,守護着缺點的清朝,還是能接受新事物的。為什麼新時代的市民在帝都接觸外來文化會如此憤怒?

何況同年長城露營事件,最終因反對而取消;但是第二年在法國看盧浮宮,人們開心地祝福了在盧浮宮吃飯,在皇宮裏睡覺的幸運的一對。古老而深邃的靈魂也是如此。中國人的態度如此謹慎,以至於他們把中國文化放在祭壇上,像對待易碎的產品一樣小心翼翼地對待它。

中國以瓷器聞名,但文化從來不是易碎的瓷器。金龍堅韌而有韌性,中國文化從來不缺乏包容性。

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無數次的分分合合,分分合合,分分合合,都是不同文化的衝擊,交流最終趨於融合。秦統一六國,中華文化首先融合;漢武帝統一,漢文化和外來文化繼續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滿族人入關,帶入滿族遊牧文化。從來都不是一種顏色,主要是中國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鑑和融合構成了今天的中國文化。

一味的執着於殘疾人只會死在歷史上,每一箇中國人都受夠了因為落後和孤立而被打一百年的屈辱。目前很多人聽什麼傳統古蹟被西方文化污染了,都會產生暴力衝擊。除了盲目和無知,最重要的是缺乏文化自信。有麻煩的時候,他們會很害怕,很害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夯實文化自信基礎,建立國人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是最重要的。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多年,從未斷絕。誕生在這樣一個古老文明的靈魂中,中華文明的韌性值得足夠的自信和底藴。

中國人,你做任何事都不能沒有恐懼。不要用龍筋當脊椎!

文明的韌性作文7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金龍御筋,風吹雨打亦不失風骨,而並非堅挺脊樑,寧為玉碎。

可憐時人常將脊骨作龍筋。

去年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咖啡事件,人們大多以衝擊傳統文化、不尊重為由將各方批得體無完膚。如若古老的紫禁城擁有咖啡店是種褻瀆,那後在原址又置中國製造的咖啡店意義何在?如若舉起尊重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旗,將星巴克從故宮驅逐便是中華文化的又一次成功的捍衞又一次勝利?君不見1900年的故宮就已將朱門向咖啡敞開,慈禧太后多次以全西餐宴請外國使節夫人,宴後共飲“苦水”。抱殘守缺的清王朝尚且能接受新事物,怎麼新時代市民卻在王城內一沾外國文化便如火燎眉頭?

再説同年長城露營事件,同樣最終因反對而被迫取消;卻看次年法國盧浮宮,人們愉悦地祝福在盧浮宮內共進晚餐並露宿宮中的幸運情侶。同樣是對待古老淵博的靈魂,中國人的態度如此小心謹慎,將中國文化捧上神壇,同易碎品般細心呵護。

中國以瓷器聞名世界,但中華文化從不是易碎的瓷器。金龍御筋,堅韌有餘,中華文化從不缺乏包容性。

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無數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都是不同文化的衝擊、交流最終趨於融合。秦一統六國,中華文化初次融合;漢武帝大一統,漢文化同外族文化不斷交融;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滿清人入關帶入滿清遊牧文化。從未是一種色彩從一而終,以漢文化為主,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構成了當今的中華文化。

一味的抱殘守缺只會消亡在歷史裏,每一箇中國人都受夠了因落後、封閉而捱打的百年屈辱。當下許多人一聽什麼傳統古蹟沾染上西方文化可能帶來衝擊便猛烈衝擊,除了盲目與無知,最主要的是缺乏文化自信,一有風吹草動便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為文化自信鑄實底氣之牆,樹立國人高度文化自信,乃是重中之重。中華文明五千餘年,似水般綿長不息從未斷絕,誕生在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的靈魂,對中華文明的韌性,值得懷揣足夠的信心與底藴。

草木皆兵始不行,中國人,勿把龍筋當脊骨!

文明的韌性作文8

“韌性”一詞,往往是用來形容物體的。物體受到外力彎折而不斷,堅實卻又柔軟,這便可稱為有韌性。這種獨特的“韌性”,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艱難險阻未曾斷流的內因。

回顧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歷程,其中最大的危機莫過於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對中華文明的一次次破壞了。列強不間斷的文化輸出以及對文物的毀壞,衝擊着中華傳統文化,但最終成就了對中華文化的另一種形式的塑造。它給了文化破舊立新的契機,讓文化於這種攻擊中實現了轉型與自我救贖,它從某種程度上又成全了我們的文化。

而今,似乎又有比百年前更強悍的“敵對勢力”出現,它考驗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韌性,這次不是列強,而是科技。

在21世紀,科技發展無疑是各國十分看重的,我們在科技之路上你追我趕,但由於傳統文化與科技存在着某種層面的對立關係,我們當然不能為此而放棄科技發展,更不能讓第一生產力落後於世界。因此,這便是傳統文化的大危機時刻了。

面對這一大危機,我們文明的韌性又能否支撐我們化險為夷呢?

答案是肯定的。

進入公眾視線的“國潮”,無疑是文明韌性的一大體現,面對這危機四伏的境況,中華文明必不會坐以待斃,國潮商品將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創造了富有文化氣息的“中國之潮流”。中華文化憑藉它的韌性,以新潮的模樣再次來到我們近前。在危機時刻,我們的文化總能在逆境中成就文化本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潮之路才剛剛開始,中華文明的韌性遠不止於此。在未來科技的發展中,傳統文化勢必遭受更大的危機,在科技迅猛發展的.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並非長久之計,對於文化的未來,如何激發出文明自身的韌性,才是我們更需要在當下思考的問題。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激發文明的韌性需建立在我們對本民族文化深度瞭解與體認的基礎之上,“博觀”之後,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才能向全世界進行大規模,有影響力的文化輸出。

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人,新一代的我們更要肩負重任,砥礪前行,挖掘韌性的內驅力,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文明的韌性作文9

有韌性的文明是敢於堅守,具有抗爭力的,是能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篤定步履,一往無前的。只有這樣的文明薪火才會從容舒展,才會長久興盛。中華文明就是這樣,在櫛風沐雨中穿越時空的千溝萬壑,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

中華文明是敢於直面自身與外部挑戰的。自古以來,多災多難似乎就是古中國文明得以延續的真實寫照。這其中最先要面對的就是發端於內部的打擊,甚至是毀滅的。我們還清晰地記得焚書坑儒的火焰中多少先秦古典文獻付之一炬,留下了多少待解的遺憾;還記得莫高窟上的一聲長歎,多少精美的壁畫消失殆盡;還記得八國聯軍的滔滔罪行,讓人髮指的不只是價值連城文物漂洋遠去,更多少經典史篇化為灰燼……

中華文明也是敢於和外來文明、新的文明樣態碰撞交融的。這既表現與東方部族,諸如蒙古、俄羅斯、女真等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匯聚,更表現在自古就大膽地與西方文明融合時的海納百川。直到今天,在我們的漢語當中大量的外來語作為泊來品,已經形成了漢語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已經為普羅大眾所熟悉。當然,這其中就更不乏網絡文化所帶來了中華文明的豐盈與充實。

中華文明是敢於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從農耕文明起步,幾千年來曲曲折折,哲學、歷史、科學等多學科的伏延漸進,直至進入工業文明,從文化基礎設施上的百廢待舉到如今進入知識文明時代後,國家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各行各業的蓬勃興盛。這其中既有縱線歷史上的變遷演進,又有橫線發展軌道上不同文化樣態的齊頭並進。

泱泱華夏文明從遠古一路走來,其中的辛酸,拓江河大荒,匯四海靈韻,可她卻以頑強的韌性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華文明猶如青青野草一般頑強自信,歷盡劫難,青葱依舊。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也將得以涅盤重生,得以光華灼灼。

文明的韌性作文10

自我們先祖的足蹤初始在這顆星球上,人類文明的乳汁已在天地間泗漫了千萬年。或許在更早,南方密林裏第一批立起後腿的古猿的那一聲聲的嘶啼,就註定了綿延萬世的燦爛輝煌。奇美的空中花園搖着藤花蔓樹翩翩降臨在古巴比倫人晶亮的眸,燈塔一炬的火光映着盈盈的波濤照耀古埃及褐黃的土地;獸嘶人吼響徹鬥獸場磚砌石雕的高牆,汗血淋漓澆築洋洋萬里一條巨龍,澆築焰火沖天,澆築羣星閃爍的爛漫。

現如今,千千萬年滄海桑田。彷彿上帝賜下的花園,碧草瓊花也早已垂垂萎敗了。燈塔終於沉入海底,透過碧藍的波紋還見得那熊熊一炬烈火否?又是哪一天,來自大地深處的一股巨大的衝撞,擊毀了壯觀至極的鬥獸場?

可那條雄壯的蒼龍啊!盤踞在東方萬里的沃野,曲虯盤旋。幾千年,可曾有一天斷了腰身?成王敗寇的硝煙灼傷過它抖擻的鱗甲,可活生生前赴後繼的血肉又填進了它渾厚的骨骼。它庇佑着燦爛的民族,千年的文明如日月皎然,如源源的水脈奔騰衝突,未經斷絕,不曾停歇。

焚書坑儒,已見鋒芒的中華文化第一次面臨危機。三十天的烈火,無數的古典文獻盡化了灰。可待火焰熄滅,一場清冽的雨澆起來思想如春筍般的萌芽。燒燬的是書是經,而非千萬士子的胸懷與信仰。

一次次的匈奴進犯,五胡亂華,華夏文明在胡化的邊緣盡力過幾十年又幾十年的風雨飄搖。所幸,這個偉大的民族終於還是守護着自己的文明,在歷史的洪流中如一束光,從未被衝得支離破碎。

百年前,西方列強和來自東南海的盜賊,將他們罪惡的炮管伸到神州大陸來,侵犯和掠奪,燒殺和活埋,炮火連天中毀了多少瑰麗的明珠。可中華民族沐浴着鮮血的奮起抗爭,不要亡國滅種,不要讓流傳千年的文明消逝散去。

是以如今,我們能為我們的文明驕傲。我們認得我們千年前的文字,我們認得祖先共同守護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卷書籍,我們認得世界上未曾斷絕的最古遠的文明,那就是我們的中華。這是我們文明的韌性,也是我們民族的韌性。是以,中華民族不亡,中華文明就不會斷絕!

文明的韌性作文11

濫觴於黃河的中華文明起初並不奪目。當與它冥冥中遙相呼應的古代文明相繼湮滅,空中花園已為絕跡,它卻在九州大地上安靜流淌,孕育生命。大河文明中,唯它深諳水的精魂,憑着那股子韌性,浩蕩而行五千年。

中華文明柔軟其表,堅韌其裏。它少了一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少了一份絕對純粹,卻多了一份包容與融合,從此,便擁有了不喧譁而自有聲的從容。萬物皆可為我所用,而萬物也皆為我。狂風、大雪,也可化作清風、甘霖,成為文明獨特的一部分。但無論再怎麼改變,它就像每條河流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匯入大海那樣,讓多元在統一的構建裏生長,讓多元凝聚成統一的力量。

古代文人,是中華文明的韌性曠遠的投影,在他們生活的時代裏。他們總能在儒的理想受挫時尋找另一片精神淨土。或是從南懷瑾先生所説的藥店一樣的道家,百貨店一樣的佛家中找尋,或是流連在隱士的東皋。陶淵明官場沉浮三十年,卻終能抽身而去保全己志,循身山野,另闢蹊徑,而不被官場的黑暗與腐敗同化。正如王勃言曰:“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古代文人沒有窮途,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此心安處是吾鄉”。通向實現生命個體價值的路在混亂的年代常是條死衚衕,文人卻用心的堅韌,開荒山,斬荊棘,轉向一條鮮有人問津的小道,而到達終點。這轉變的本質,卻是心靈的柔軟,一種知道現實與舊有理想不符後最深刻的包容。

中華文明,又有多少次像是走到了路的盡頭?自道家、佛教興起,儒學備受衝擊。但它沒有就此沒落,反而在魏三教合流、唐儒學振興、宋新儒學改革後,歷久彌新。它以水的姿態,容納了道佛,便不再有隔膜和對立,盡頭也成岔口。

五胡亂華,中華文明危在旦夕。政權淪落,文明卻悄悄乘着草原兒女的馬蹄在無形的文化疆域裏開疆拓邊。直到北魏孝文帝極力推行漢化改革,有些人才後知後覺得發現,中華文明不但沒有湮滅,反而在蟄伏中積攢力量。中華文明憑韌性,折而不斷,勝之不武。

中華文明的韌性正是水的特質。“抽刀斷水水更流”,它是無形的堅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它是無形的柔軟。文明之水,亦如江河之水,始終哺育着這個民族。

Tags:韌性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