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賞析:文章寧復見為人

欄目: 高考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寫作僅是一種技藝,與人品無關。而中國傳統則強調“顏文合一”“文如其人”,希望作品的格調體現作者的人品與修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章寧復見為人滿分作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賞析:文章寧復見為人

【作文真題】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説“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則為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脱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注意】①題目自擬,觀點自定。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寫作提示

中國傳統強調“顏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養性的手段;外國則認為寫作僅是一種技藝,與人品無關。如果從這方面切入,會寫出不一樣的文章。

除此,如果聯繫現實,“顏文不一”的例子,時常可見。新聞上經常看到“語言腐敗”的例子,官員在位置上,對反腐敗等問題誇誇其談,然而實際上自己就是一個腐敗的人。

學生也可以聯繫自己,平日裏的命題作文,有多少是假話,空話,套話。這也都是語言的腐敗。當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亞,文章是這麼的棒,人是這麼的小氣;也可以想想創出瘦金體的宋徽宗趙佶。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優秀吧作文】

文章寧復見為人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社會總是這樣評價世人的為人處世,但人的本質與外相真的表裏如一嗎?

“心畫心聲總失真”,心地險惡的人,往往可以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生怕別人洞察了他的內心齷齪,便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古代李林甫、嚴嵩之流如此,心口不一,甚至口蜜腹劍;現代不少的貪官也是如此,台上反腐敗,台下搞腐敗。貪婪、險惡是他們的真實本性,生怕別人識破了真相,便掩飾內心,表裏不一,混淆視聽。原來信誓旦旦、賭咒發誓的並不是心聲,而是虛情假意。這些人,其言似乎很正氣,其文似乎很正確,只是言行不一,其言其文只是他們欺世盜名的一種手段。

有的藝術家、官員在某一領域或許造詣很高,但人格低下,違紀違法,以致“雅好”終於演變成“雅賄”與“雅腐”。胡長清、陳紹基等的書法也確有水平,但藝術並沒有能提升人的靈魂;河南某高官,據説攝影水平很高,曾獲中國攝影界最高獎,作品多次舉辦展覽並被收藏,但“雅好”終究不等於“雅行”,最終貪腐落馬。

在書法界,人們往往推重顏真卿,其實趙孟頫的書法文雅秀潤,遒勁圓熟,“直逼右軍”,為唐以後書法集大成者。個人以為,純藝術而言,趙字當勝過顏字許多,但顏真卿鐵骨錚錚,字如其人,而趙孟頫媚骨事夷,“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尊顏抑趙的原因原來就是人品與藝品不相合。

有太多的例子證明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胡蘭成文才為一時之冠,但骨子太軟,為汪精衞執筆,做了漢奸文人;周作人美文的平和衝談、筆力深遠,至今仍有令人歎服的語言魅力,但道不同,兄弟不相為謀,走到了革命文藝的反面;歌德為法國最偉大的詩人、作家,面對國王的儀仗隊,便畢恭畢敬,低下高昂的頭顱,脱帽行禮,不敢像貝多芬那樣昂首挺胸而過。

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藉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藉以表現作家的內心情感或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因此文字是可以飾偽的,所描寫之人物也不一定就與作者本人近似。作者的思想立場世界觀與其作品風格情調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內心流露於外,可以真情直抒,文如其人者也多的是;也可以掩飾作假,甚至指東打西,魚目混珠。所以,世無絕對之事,生活中既有文如其人的現象,也有文不符人的情況。由古至今,屢有文章正氣凜然、做人卻猥瑣卑污,淨幹些雞鳴狗盜、沽名釣譽的人,或者滿紙仁義道德,實際上卻工於心機、心胸狹隘。卑賤者在民族大節面前,往往有驚人義舉;道貌岸然者,強敵面前,卑躬屈膝,匍匐而前。於是,“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類的俗語也可以理解為人之內外不一定同一,就像形式不等同於內容,現象不等同於本質一樣。元好問的《論詩絕句》詩後面還有兩句:“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講的就是晉人潘岳寫出具有高逸情操的《閒居賦》,可他為了求官做,見到朝中重臣出門,竟然遙望路塵屈膝下跪。

由此可見,人之所言,並非一定是內心所思。正如人的投影,來自人身,卻與本體大相徑庭,長短胖瘦可以不斷變形,就看太陽怎麼照。

外國不少人認為,寫作僅是一種技藝,與人品無關。而中國傳統則強調“顏文合一”“文如其人”,希望作品的格調體現作者的人品與修行。

舉出許多人文不合的例子只是希望世人看事不要絕對化,做事不要一刀切,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晚清黃遵憲主張的“我手寫我口”,就是中國文人對“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的演繹與倡導。“詩言志”,我們還是希望能夠人品與文品相統一的。其實元好問慨歎“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未嘗不是對心口不一、文不符人現象的痛惜與天人合一、言行一體境界的呼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