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彙編10篇)

欄目: 三字經 / 發佈於: / 人氣:1.89W

讀《三字經》有感1

晉朝,義興市有一個人叫周處,從小就死了爹,沒有人管教他,他總是用蠻力行兇,動不動就把街坊鄰居打得頭破血流。因此鄰居們看到他就像看到山洪猛獸一樣躲得遠遠的。

讀《三字經》有感(彙編10篇)

後來聽到村裏的人都在議論紛紛,他走近打探到村民都在討論村子裏的“三害”,自己被村裏的人稱為三害中的“一害”,他決定為村民做好事除掉“二害”。

周處跑到山上找了很久很久,終於找到那隻跛腳虎。他私毫沒有害怕老虎的意思,想跟老虎決一死戰,他見老虎向他撲來就順勢一閃,然後勇猛地騎在老虎的背上,一拳就把老虎打死了。周處很輕鬆地除了一害,接着他又去殺蛟龍,他跳裏水裏追了三天三夜,不睡也不吃,最後蛟龍被追得沒有力氣了,周處追上去一刀把蛟龍殺死了。

後來周處痛下決心,痛改前非,刻苦學習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最後做了大官。

讀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犯了錯誤,只要痛改前非,仍然是人們心中受歡迎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2

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自然少不了讀書。在我們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中琳琅滿目的圖書,會引導我們對人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三字經》就給了我不少的啟迪。

這本書,文字不多,卻濃縮着人生的許多哲理。“人之初,性本善”,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不要隨便毀壞着最初的完美;“昔孟母,擇鄰處”,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善於教子的良母,感受到了母親對我們深深的愛;“融四歲,能讓梨”,讓我們瞭解了懂謙讓的孔融,從他身上,我們學會了友愛……

這樣的美德,這樣的母親,這樣的孩子,穿越了五千年文明,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看!為了孩子有強健的體魄,為了孩子能更好的學習,有多少母親不辭勞苦,廢寢忘食拼命工作!有多少母親在無怨無悔的操持家務!又有多少母親強忍疲憊,為疲倦中的你,端來一杯温熱的牛奶!她們的言行,誰説不是當今的孟母?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不錯的,現在的孩子們,也不亞於孔融。在校園中,每一個角落都充滿和諧,每一間教室都灑滿歡樂。上課時,你會聽到悦耳的讀書聲;下課後,你會看到師生嬉戲的畫面。這些祖國的花朵們,在園丁的澆灌與培植下,正茁壯成長,以微笑報答深厚的母愛。

走在街上,我看到了更多的謙讓,看到了更多的寬容,看到了更多的陌生人的微笑,也許《三字經》倡導的禮儀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了吧。

讀《三字經》有感3

最近正在讀《三字經》,頗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五更時分輾轉難測,披衣起早,寫出心得。

《三字經》成書於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自問世以來,就作為兒童的識字教材,家喻户曉,人人皆知,它與《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視作傳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勵志的啟蒙教材;此經雖短,短短千餘言,但卻能流傳至今,一直被世人傳誦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麼,它的魅力何在?

本書雖短,但很有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品來意味深長,文化濃重。古代的兒童,入學的第一部書就是它。孩子們一邊吟唱,一邊搖頭晃腦,韻味十足。

這部書不光形式上易於記誦,內容也很豐富。它以精悍的"關鍵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經》雖然是兒童啟蒙教材,但其講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是難以改變的。它適合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去閲讀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運用它。孩童時代的人讀它記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讀它記它,有着不同的意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習性卻各有差異;假如不去教導他,習性就會發生變化,轉變,所以要重視教育,持之以恆的教導。

我覺得,這本書中所講的道理,95%還能在現在社會中適用。作為教師,更要認真拜讀拜讀。"教書育人",我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我準備利用寒假認真地學習本書,開學以後結合學校工作,把這些道理加以運用,我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讀《三字經》有感4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大家對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邊彷彿迴盪着幾百年前,私塾裏的學童正咿咿呀呀的誦讀聲,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結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後,

就沒有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後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後還是沒能持之以恆。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地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裏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地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時一步!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户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讀《三字經》有感5

今天,老師要我們去買《三字經》,我想這《三字經》有什麼好看的,竟然要買,那就去書店看看。 放學了,我到了書店找到《三字經》看了看,着才知道,原來《三字經》這麼好,這麼多令人學習的知識文化。我拿起這本書,去付錢付完錢後,我飛快地跑回家,津津有味地看起《三字經》來。

每天放學回家,學完作業,不看好看的動畫片而是看知識豐富的《三字經》反正一看空就看《三字經》,看完了又看我要看到我能背得很熟的時候。

其中我最喜歡看香九齡能温席,因為黃香九歲失去母親,一直都是和父親相依為命,幫父親幹很多家務,夏天黃香用扇子把牀扇涼了,才讓父親入睡,冬天,黃香同自己的身子把牀睡暖和了,才在讓父親入睡。黃興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也要向他一樣孝順父母,幫父母做家務,以優秀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同時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小聲和父母説話,不能大叫大嚷,也不能為了一件小事而影響父母,要做一個懂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也讓我明白了要多讀書,少玩電腦,看電視,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識。

讀《三字經》有感6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知道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樑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助啊!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經》沾邊的事,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儘早地成材,不停的轉學,直到找到一所他認為好的學校為止。這不跟昔孟母,擇鄰處。一樣嗎?

現在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7

寒假期間,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讀一遍《三字經》,然後再分段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每次都會有一些新感受,在反覆誦讀的同時,理解體會也在一點一點地加深。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雖然只有200多句、1000多字,但所包含的內容卻很廣博。它裏面的每三個字後面都包含着歷史、故事、做人準則等,靜下心來仔仔細細的琢磨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我發現它不但精闢,而且還非常“厚重”。經常誦讀確實能夠潛移默化的起到美化心靈、激勵志向的作用,《三字經》值得我們每個同學來了解它、感悟它。

《三字經》前面的部分,講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然後是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當中必知的一些常識,中間部分是歷史方面的內容,後面部分講的是古代名人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學有所成的故事,最後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為結束句,勉勵人們要刻苦勤奮!

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讓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師不斷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以前,爸爸媽媽經常督促我抓緊時間學習,我卻滿不在乎,有時甚至有點反感,嫌他們太嘮叨。偶爾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批評自己,嘴上不説什麼心裏卻有不服氣的時候,覺着沒什麼大不了的,卻沒有想到“苟不教,性乃遷”的道理。正因為一個人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教育指導,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變。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師一樣,在用他們的教導、督促努力讓我們成為最精美的“成品”。

從“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當中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不恥下問,什麼叫學而不厭。孔子那麼有學問了,還肯拜七歲小孩項橐為師,這樣的勤奮,不放過任何一個求知的機會,確實為我們普普通通的人樹立了榜樣。想想以前自己有時遇到難題,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態度,實在覺得有愧,真是太不應該了!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代一個又一個學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讓我知道了知識是靠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得到的,要想為國家有大的貢獻,就必須勤奮!我決心今後一定加倍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能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誦讀《三字經》不但讓我體會到了它語言韻律的精美,還擴大了知識面。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規範、積極向上的精神,也促使我不斷反思,激勵我更加勤奮!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不僅應該經常誦讀,更重要的是取其“精華”,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促進我們健康成長。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讀《三字經》有感8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 、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禮貌待人 、勤奮好學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認真的讀了這本書。、

“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言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 、“黃香温席” 、“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現在我們的爸爸媽媽都為我們的學習成長安排了好的環境和物質條件,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建議同學們都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9

文章介紹了歐陽修的讀書方法——“計字日誦”。歐陽修每天讀,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將十部書讀完。然後,他又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只用了七年時間就全部背誦完畢。積少成多,同樣可以學到大量的知識。

讀了這篇文章,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我也正用類似的“讀”字法來背古詩。這種方法第一天要讀十遍,第二天讀五遍,第三天讀五遍,第四天讀兩遍。假期我就用這種方法來讀《桃花源記》。因為沒有“背”的要求,所以我減輕了許多壓力。四天後,我不但輕輕鬆鬆地背誦下來,而且記得很牢固。直到現在我仍然堅持每天用這種方法背誦古詩。

“堅持”二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説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做到;説它難,因為能夠真正堅持下來的,卻往往只是少數人。

千里之程,在腳下,不在眼前。

讀《三字經》有感10

我對《三字經》這本書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

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以前比較通俗地把這句話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出名”,可其中也藴含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有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這本書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真是教會了我不少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