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哲理

現實隨想人生哲理

欄目: 哲理 / 發佈於: / 人氣:2.92W

如果説貪婪源自於憂慮,但僅僅只是憂慮,並不足以促使一個人去貪婪。只有極度的恐懼,有極度的需要,才能促使一個人冒着槍斃的風險去謀財害命。那些犯罪的人,往往並非膽大包天,而是極度恐懼,也是因極度恐懼,才能膽大包天。人的恐懼並不一定是像一個嫌疑犯已經坐在審判台前的被告席下,恐懼不一定是拿到一張來自於醫院的有關於自己癌症的檢查報告

——題記

在“現實”的衝擊下,往往連親情也土崩瓦解。這種現象自古就層出不窮,源源不斷,而且還變化多端。親生的兄弟血雖濃,君子的相交淡似水,妯娌的一寸士地一寸心,姑嫂的豬啃柴梗夜來毒,婆婆的鍋裏媳外碗……這都是“現實”的表現方式,是它存在的表現方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有存在的表現方式。有了表現方式,即使人用肉眼不能見,肌膚不能觸,但一樣確切的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如今現實的表現方式,已經像天上的星星和海里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不但多,也各式各樣。

現實,就是指那些客觀存在的事物,客觀現實。也不知從何時起,它便被人們做為貶義詞使用,形容一個人的勢力,貪念虛榮!也形容有很多人都勢力的社會現象。當然,這種現象又千變萬化,所以它不單單指一個人很勢力。

由於“現實”一詞的含義很多,所以我加上雙引號,表示可以廣義的理解為某種社會現象,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個體行為。即是當下人們常説的:“這個社會很現實”,“這個人很現實”中的“現實”。這裏的“現實”其實並不單單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嚴格來説,人情冷暖,世態嚴涼只是“現實”發展中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現實”是一個什麼東東?這並不是我關心的事,我且做好我自己的事,本不該在這種永遠想不透的問題上花費時間,恰是午後閒暇時間,百無聊賴之際,隨便想想,也就是想想而已。

所謂“隨想”,便是膚淺的談上一談,沒有深入的思考,沒有系統的分析。只是心情的分享。

如果人與“現實”是敵對關係,那“現實”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因為“現實”不與人爭鬥,乃是藉着人的手,叫人與人爭鬥。

現在有話説:“接受現實吧”,其實就是接受“現實”的差遣,聽從“現實”的旨意。

我們不能不明不白的接受“現實”,不能傻傻的領受了“現實”的差遣,便一無反顧的行了出來。年少不“現實”的行為,誰沒有過?但我們接受了現實,不能就這麼語重心長的説一句:“哎!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然後就拜入“現實”的門下,從此它老人家只要是有什麼吩咐,然後我們都照辦了。結果我們失去的付出的一切,“現實”不會給我們報銷,而且它老人家不報銷自會有一翻有舍有得的解釋,只怕“現實”不給你解釋,而是再下一道旨意,叫你自己給你自己解釋。

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本意,娛樂自己,也供人娛樂。

我依循萬事都有因,萬物皆有源的自然規律,推斷出“現實”也必有根源,並設想:“現實”起源於人類之初,從人類的始祖亞當犯罪開始。因為上帝耶和華造了亞當後,把他安置在伊甸園,對亞當説:“園中各樣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結果亞當吃了禁果,上帝把他和他的妻子夏娃趕出了伊甸園。

這就是“現實”啊!

“現實”就是不如人願!不如你所願,也不如我所願。“現實”往往就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你不能既要多得到一些份外的利益,又不損害自己原來的利益。你不能既要傷害別人的利益,又不許別人來討還他的利益。人生,本就常常不能兩全其美。上帝明明告訴亞當不能吃,明明告訴他吃的日子必定死,他總不能既要吃禁果,又揣着僥倖的心理想賴在伊甸園吧。

但人性是貪婪的,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就開始了。

貪婪,是“現實”的第一個組成的部分。

我們常常説,我們抵擋不住誘惑。眼目的誘惑,生理的需求…然則這些誘惑折東西是否我們所需要的呢?如今天下間盡出了一些什麼人生觀,價值觀,大放*屁觀,統統都臭不可擋。誰不懂得衡量價值呢?人真的不懂嗎?其實我們內心深處都是心如明鏡的!亞當和夏娃不懂得衡量吃那悦人眼目的禁果,要用死、要用被趕出伊甸園的代價來換取是否值得嗎?也許誘惑下,沒有衡量價值,但是在伊甸園這個天堂裏,他們缺什麼呢?

就是因為貪婪嘛。

你又缺什麼呢?為何要強佔我家的四分田地呢?好,你家缺地,可我家就不缺嗎?你奪走後我們家不就更缺了嗎?好,四分地給你,然後你就不缺了嗎?

就是因為貪婪嘛。

也許有人會説:是的,你雖然還是會缺,但豈碼你搶奪了的別人的兩萬塊錢,可以補你一時之缺!

對啊,所以才叫貪婪嘛。如果我強佔別人的一畝田地,便可以從此什麼也不欠缺,那貪婪就不是貪婪了,簡直就成了真理。因為搶來後我們就什麼都不缺了!

問題就在於,我們現在不缺,但將來會缺啊!

這就是人類貪婪的動機!也就是説,人類的貪婪,源自於人對明天對將來的憂慮與恐懼。

貪心,是有程度的。有輕微、明顯、嚴重……等多種層次。而一個人貪心的程度,取決於他對將來憂慮與恐懼的程度。貪得無厭是因為喜歡而去貪的嗎?我們往往因為憂慮,因為恐懼。但是貪心的意念和行為,並不能減少我們對明天的憂慮與恐懼。盜竊的人能因盜竊得手,便減輕他對自己將來的憂慮嗎?不能!盜竊來的錢財,可以解決他將來的其中一個憂慮,比方説解決了他將來温飽的憂慮。但是他盜竊的行為本身,卻又給自己的將來增添了憂慮。

憂慮,是“現實”組成的第二個部分。

“現實”是廣義的一種社會現象,並非單單指某一種“現實”的`行為,“現實”的行為是“現實”的表現方式,表現方式有很多很多種,比方説現在人們常説的“借錢”的問題,這也是“現實”的一個典型的表現方式,一種社會上的普遍存在的現象。

説“借錢”的問題吧,假設我們對自己的明天沒有存在錢財的憂慮,何以親朋友好問我們借錢,我們明明有,卻縱使對方多麼迫不得已,有時候我們也只是抱歉的説:“我愛莫能助”。這個“愛莫能助”不一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且拋開感情深淺等各種不同因素的層面,常常我們口袋裏有,也有多餘,但是就是不願隨意幫助別人。因為我們自己尚有憂慮啊!現在也許是沒有,可是將來的事,誰知道呢?於是,人類因自己的將來都有憂慮,很多“現實”的行為,便被我們理所當然了!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如此了。

憂慮,是輕微的恐懼,但不同於恐懼。

而恐懼,是“現實”的第三個組成的部分。

人雖有憂慮,畢竟憂慮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説貪婪源自於憂慮,但僅僅只是憂慮,並不足以促使一個人去貪婪。因為貪婪,諸如:偷搶拐騙蒙……等等一切念婪的意念和行為,本身就俱有憂慮與之同生。人貪婪的意念一生出來,便又有輕微的恐懼也隨之而生了!只有極度的恐懼,有極度的需要,才能促使一個人冒着槍斃的風險去謀財害命。那些犯罪的人,往往並非膽大包天,而是極度恐懼,也是因極度恐懼,才能膽大包天。極度恐懼不是充滿恐懼,人心中的恐懼,哪怕是極度的恐懼,往往自己並不曉得。因為肉眼不能見,肌膚不能觸,五官不能感應。人的恐懼並不一定是像一個嫌疑犯已經坐在審判台前的被告席下,恐懼不一定是拿到一張來自於醫院的有關於自己癌症的檢查報告。相反,如果我們走進了死刑的監獄,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癌症晚期,那反而不恐懼了,這時的恐懼不過只是對死的恐懼。而這時,雖然我們還活着,但某種意義上來説,我們已經死了,或者當自己經死了,那恐懼便不再是恐懼了,它已經成了事實。

恐懼,便在於我們知道我們都會死,可是怕現在會死,雖然死是一定的,但那都是將來的事,將來的事即使我們知道會發生,但未發生時,還不是事實了,還沒成為事實。所以現在不恐懼,因為現在還活着,活着就會恐懼將來,將來才恐懼,因為將來會死,恐懼在將來是會成為事實的,成為事實後是不恐懼的,恐懼在於還沒成為事實!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恐懼,是與死無關的。換句話説:恐懼是因為我們還活着,雖然人都會死,也因為人都會死,所以恐懼往往不是恐懼死,是恐懼活得不好!每一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活着不好,豈碼我們會知道有人過得比我們好,而且有很多人。

所以説,恐懼,是“現實”的其中一個組成的部分。

那麼,什麼是恐懼呢?

那得知道恐懼本身都有哪些表現方式。什麼是“表現方式”?就好比我坐在我家裏面,而你站在我家門口,我看不見你,也不知道你在我家門口,甚至也不知道有一個你。這時,你對於我來説,你是沒有表現方式的。這時,你在我家門口大喊一聲,或者走進我家裏面來,那這時你在於我,就有了你的表現方式,你存在的表現方式。而我辨別你的聲音,或者看到你的容貌,便認出是你。於是你就存在了!在於我,你就存在了。但其實你一直都存在,只是你還有沒表現出你存在時,我沒有形和式可以發現你的存在。

恐懼便是如此!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將來的恐懼都是存在的,就像站在我家門口的你一樣。然後又各自不同。而我們對於未來的恐懼其實已經有了表現方式,只是人們其實還沒有從這個形式裏面,辨別出是恐懼而已。甚至也不相信!

———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