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哲理

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笨當藉口人生哲理

欄目: 哲理 / 發佈於: / 人氣:1.09W

1

小雅是我的發小,小時候我倆有個共同的愛好,喜歡畫畫,兩家父母把我們送進同一個興趣班學習。

剛開始學基本功,從素描和速寫開始。每一次的素描成績,我都是班上最好的,老師也誇我聰明有天分。而小雅的素描卻是班上最差的,她畫的陶罐,沒有一次結構是對的,基本上都是歪歪扭扭,班上的同學常常笑話她。

每一次上完課,其他同學都走了,小雅還在繼續畫,我只好留下來陪着她。我在旁邊看小説,她一遍一遍地修改結構。儘管每天她比別人多畫兩個小時,但很長時間裏,她畫的陶罐還是歪的,幾乎沒人相信她能在繪畫這條路上走下去。

自以為有天分的我,在興趣班待了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無聊。我已經畫得很好了呀,每天還要重複相同的基本功練習,實在很枯燥乏味。後來我又迷上了寫小説,而小雅卻一直在堅持學畫畫。高中畢業後,她如願考上了美院,現在是一家藝術學校的美術老師。

當年一個素描結構畫很多遍都畫不準的人,後來做了美術老師,聽起來就像個笑話,但自認為聰明的我卻被這個笑話狠狠地打了臉。

2

改寫小説後,我的第一篇小説受到一位作家老師的認可,説我有靈氣。但沒過多久,我懶散的毛病又犯了。有興趣的時候,就寫幾段;沒興趣的時候,就扔在了腦後。

三年後,寫作班的一位同學出版了一本小説集,我很吃驚。這位同學給我的印象不深,感覺她在文學創作上資質平平。

帶着疑問我詢問了指導老師,老師回答我説:你知道這三年,她寫了多少字,看了多少書嗎?每天她給自己規定看50頁書,寫3000個字。就這樣堅持了三年,你説她能不進步嗎?

我瞬間啞口無言。開始明白,勤能補拙是一條不變的真理。

看到過歌手劉德華的一段故事。他剛開始唱歌時,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但他憑着刻苦練功,進步越來越大。除了唱歌,劉德華也填詞,他寫的第一首情歌,著名音樂人黃霑看到後,在報紙上説:“沒看過寫得那麼笨的作詞人。”這一罵就罵了三年。

被公開罵“笨”的劉德華並沒有泄氣,反而加倍努力,事業越來越紅火。三年後,再遇到黃霑,黃霑終於對他説:“不要放棄,人是會進步的'。”

當你認準一件事,並且用心去做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對你改變看法。

3

生活中,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很笨,肯定做不好。”把做不好的原因全歸給了“笨”,因為“笨”,所以做不好也在情理之中,繼而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嘗試了。

很多人以“笨”為藉口,實則是不願付出,不肯吃苦,缺少持之以恆的耐心。

事實上,一個再聰明的人,缺少行動力,聰明對他來説也形同虛設。勤奮是比聰明更難得的天賦,專注於眼前的工作,肯下笨功夫,剋制內心的浮躁,堅持不懈地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這樣的人才是成功最青睞的對象。

大師梅蘭芳曾説過:“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但很多人喜歡把別人的成就歸功於他的天賦,那是老天爺給的,而自己不成功,是因為沒天賦,這是給自己最大的心理安慰,同時也是給懶惰開脱的最好理由。

人生是場馬拉松,聰明的人,一開始會跑在前頭,而“笨人”卻可以憑着耐力,跑得更久。能衝刺到終點的,往往不是一開始就跑得快的人,而是能堅持跑完全程的人。

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因為恃才傲物,很容易放棄正在做的事情;而有些“笨蛋”卻因為堅持和努力,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

所以,“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笨”當藉口,不敢邁出第一步。“笨”不是不能成功的理由,把“笨”當藉口才是。

熱門搜索
理髮英語作文 中石油員工工作總結 第二學期高二年級組工作計劃 記憶猶新優秀作文 快樂的語文課作文 夢之悟 三年級想象作文:未來世界 洗衣服四年級作文 春天來了為主題的作文 野貓的幸福 秋天的水果小班下學期計算教案 我與父親一起走過的日子作文600字 武漢中考作文題目最新 一件不文明的事情五年級作文 牽手母愛閲讀理解附答案 灰白 《從陶淵明看現代人的生存》閲讀的練習 簡歷寫作應客觀實際 初一語文天上的街市教學設計 秋天裏的童話小學作文 2021品質檢驗員個人年終總結範文 最愛我的人最懂我的心學生作文 四季的雨五年級作文 珍貴的友誼 愛運動的女孩作文 幼兒園教師指導家庭教育工作計劃 《不朽的愛麗絲》續寫550字作文 李白《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全詩翻譯鑑賞 詩詞格律十講:詩韻和平仄 五月有獎徵文:感恩母親 四方山作文 小班數學教案送禮物 中小學生四大名著讀後感 努力的作文議論文700字 土建工作年終總結 多謝 國學經典伴我成長的作文1000字 電子公司實習生工作總結 致初戀的ta一封信 《山行》的教案示例 謙讓的成語故事 春夏秋冬的變化 優美的兒童節祝福語摘錄 《宋史列傳第一后妃上》閲讀答案及譯文 父愛如山初一作文500字 工程造價鑑定申請書 學生法制安全的演講稿 感謝那些人的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