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摘抄

論語譯註摘抄及讀後感

欄目: 摘抄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對於孔子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試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遙遠的時代,就有人能發出如此真確的主張。下面是關於論語譯註摘抄及讀後感,歡迎閲讀。

論語譯註摘抄及讀後感

 論語譯註摘抄【1】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説:“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説:“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説:“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説:“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説:“温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穫,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團結羣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羣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説:“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説:“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説:“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説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説:“《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説:“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説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説:“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孔子説:“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説:“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説:“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曰:“再,斯可以.”

22、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孔子説:“甯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説:“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

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説:“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説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説:“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説:“你怎麼不説: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説:“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鑑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文】孔子説:“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説:“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説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説:“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論語譯註讀後感【2】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着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譯註》讀後感。

”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

《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裏去。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裏,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

《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

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髮生。

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讀後感《《論語譯註》讀後感》。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

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譯註》讀後感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着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

《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裏去。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裏,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

《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

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髮生。

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

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