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隨筆

桃花源不被打擾的美好自由隨筆

欄目: 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9.08K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並不是自己的經歷,而是一個別人——“武陵人”的故事。

桃花源不被打擾的美好自由隨筆

陶淵明一生大多數時間住在江西的柴桑,那裏有一個康王谷,有山有水。陶淵明像一個農夫那樣在柴桑生活,每天不是種種花看看山,就是耕耕田喝喝酒。有一次,他聽到一個故事,一個關於桃花源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桃花源成為一個符號式的詞,在中國流傳了近千年,已然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沉澱在中國人的內心。

陶淵明把這個故事寫成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記》,還寫了一首詩。那篇短文其實就是一篇短篇小説。在我看來,《紅樓夢》是中國古代最好的長篇小説,而《桃花源記》是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説。

對於中國人來説,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一個砍柴的人,在深山裏遇到下棋的老人或美麗的女子,然後度過一段美妙的時光,再回到世間,恍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這些故事都假設了時間之外,有一個鬼神世界。這個鬼神世界,猶如一個白日夢掛在中國人的心間,安慰着世俗人間疲憊的心靈。當陶淵明的桃花源出現,桃花源就取代了所有的另一世界的奇妙故事,成了一切白日夢的現實體現。

桃花源的魅力在於它不是神仙的所在,而是真實的人間生活。一羣逃避戰亂的人隱居在山間,不受任何制度的束縛,過着自然的生活。桃花源假設了在時間之外有另一種真實的生活。很多人懷疑桃花源不過是陶淵明喝多了酒以後幻覺的`產物,是他想象的一種生活狀態。但對於像我這個年齡的中國人來説,童年時代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桃花源的氣息。在我小時候,離我們村不是很遠的山裏,有一個小村莊,説的話和當地人完全不一樣,他們自己説一百多前年從河南因為什麼原因逃到浙江的山裏,一直保留了自己的方言和習俗。

當然,這個村莊現在已經完全當地化了。桃花源一定不是想象的幻覺,而是中國現實的一種折射。是秦始皇大一統以後中國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有人遠走偏遠處把自己隱藏起來“避世”。

但桃花源又確實不是現實的故事,而是某種願望的折射。捕魚人無意中發現了桃花源,但再次去尋找的時候,卻找不到路了。注意,不是桃花源裏的人自己再次遠走,而是尋找的人找不到路了。那個捕魚人是留下了記號的。但記號消失了。這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最神奇的地方。

桃花源的突然發現又突然消失,如果是真實的,那麼,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果是虛構的,不過折射了陶淵明內心的願望:不被打擾的生活是美好的。桃花源一直到今天還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詞語,説明這不僅是陶淵明的願望,也是大多數人的願望:不被打擾的生活是美好的。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裏表達的,實在只有一個意思:不被權力打擾的生活是美好的。這個權力,確切地説,是“帝力“。《桃花源記》不過用了一個很美的故事,表達的是古諺的意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我每天自食其力,皇帝管得了我嗎?中國又有一句古語:天高皇帝遠。不被皇帝管治的生活是美好的。

由此,我想到了梭羅。人們經常把梭羅和陶淵明相比較。這兩個人相異的地方很多,梭羅從不喝酒,終生未娶。陶淵明喝了一輩子的酒,去世前還感歎此生酒沒喝夠,結了兩次婚,有幾個孩子。最主要的,是這兩個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會裏,某種意義上具有不可比性。

但是,有一點他們完全相通,他們都把個人自由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一生都在追求怎麼樣過一種不被打擾的生活。

陶淵明確立了一個臣民如何追求個人自由的典範。梭羅確立了一個公民如何追求個人自由的典範。

在我看來,人們賦予這兩個人身上的田園啊、自然啊、隱居啊,都是很表面的,這兩個人真正的魅力,在於他們用自己一生的生活實踐了個人自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