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隨筆

隨筆:去千燈古鎮探尋華夏風骨

欄目: 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一直堅信,古老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一塊木頭,一間屋子,都有靈魂附着。

隨筆:去千燈古鎮探尋華夏風骨

你的旅行,是腳步的丈量,還是靈魂的對話,是唯一區別生與死的衡器。

每個人的旅行都有不同的意義,你帶走的`是身體的疲憊,或者是靈魂的新生,唯有風景是不變的,你來或不來,它都在那裏,不喧不譁。

千燈古鎮,暌違已久,隔望千年風月,終究得見。

吳越爭霸的烽火,賦予了千燈之名。吳凇江貫穿吳地,江畔有用作烽火台的土墩一千座,第一千座位於崑山南30裏處,故名“千墩”。

又因墩上長滿茜草,又曾名“茜墩”。直到1966年,改名“千燈”至今。

進入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千燈古鎮,須先走過氣勢磅礴的三橋。

這天生的王者之氣,幾乎要迫使我匍匐於它的腳下,在朗朗乾坤之間,頂禮膜拜。

三橋連袂而築,造型結構分別呈現宋、明、清三代風格。

東邊的小橋叫方涇浜橋,以河而名,為明代風格;中間橫跨尚書浦的三孔石拱橋叫做恆升橋,取步步高昇之意,為清代風格;西岸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橋喚作黿渡涇橋,為宋代風格。

每當夜間,皓月當空,立於橋頭,頓覺有登臨絕頂與天對話的氣場。再看水面,三橋交匯處月影投落,華光四瀉,更覺世間靜好。

故此成為千燈一景,名曰三橋邀月。

登臨三橋之上,正面是巍峨的七級秦峯塔,系樑天監二年延福禪寺僧從義募建,高約39米,頂剎用純鐵鑄造,高約7米,鐵葫蘆作頂,下焊八角環,每角立一紫銅小鳥,再下嵌四片白銅大耳形片,大耳片邊有鐵連接頂層四隻翹角,每角檐下系一銅鈴,有風吹過,銅呤叮噹,令人心曠神怡。

千燈古鎮至今仍保留着“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

過了橋,就是有着江南一絕之稱的明清石板街,延綿2公里。又因“古宮閒地少”,兩側商户林立,使得街道看起來更顯逼仄,有“足踩青石板,頭頂一線天”的戲説。

雖説這樣的古鎮在江南比比皆是,但我還要請你靜下心來,隨我去拜謁兩位豪傑雅士。

一位是柔美至極的崑曲始祖顧堅,另一位則是抵禦外辱,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清義士、大思想家顧炎武。

當至柔至美與至剛至烈在千燈相逢,這古鎮就多了一份厚重。

到千燈豈能不賞崑曲?

古老的戲台前,一屋子的人悄無聲息地坐在那裏,守着一杯清茶,看台上《長生殿·小宴》裏,楊貴妃醉酒後的柔情似水。

一聲聲勾魂的水磨腔繞樑不絕,恍若時空流轉,由着那千百年歷史的風塵撲面而來。

無論是熱淚盈眶或是剎那間的心旌搖曳,無不是為這浮游在心的暗香湧動,感慨、擊節……

到千燈,又豈能不祭英烈?

在顧炎武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聲壯懷激烈的吶喊,300年之後,中華大地再次遍染烽火,新四軍淞滬(千燈)昆南抗日遊擊區的戰士們,用大刀長矛和繳獲的武器誓死保衞家園,多少先烈在此拋頭顱灑熱血抵禦外辱,殲滅日偽軍近2000名,成為淞滬地區抗擊日偽的主要武裝力量。

華夏五千年,有過多少柔美,又有過多少剛烈的傳奇,無人説得清。

而倘佯在千燈古鎮的每個角落,突然你會觀照起自己的內心,原來那亙古延續下來的血脈裏,至今還流淌着大美與大愛,堅韌與不屈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