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隨筆

經歷過後方能懂得隨筆

欄目: 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05W

一次,我去一所大學講座,一個男孩提問:“我沒看過你的書,你能用一分鐘説服我——讓我喜歡你的書嗎?”我聽了這個問題,忍俊不禁,想了想,回答他説:“我倒是想反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喜歡我的書呢?”那男孩呆住了。

經歷過後方能懂得隨筆

我猜,絕大多數作家、學者、教授或者社會名流去大學講座,大概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或產品被喜歡的。可是,我不這麼認為。如果你看過我的書,覺得很好很喜歡,那就不會問這個問題。如果你沒看過,我們彼此陌生,那就會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可以去嘗試一下;第二個選擇是,完全不去看,因為不想看。

讀書這件事,其實也有很多誤解。比如,沒必要因為我來了,你就要喜歡我的書。看書純粹是私人的事,喜歡就看,不喜歡也沒什麼,丟開就好。那個男生後來摸摸腦袋,笑着説:“那我去試試。”

這讓我想起去另外一個醫科大學開讀書會,校領導讓我給同學們推薦書目。

其實,在我的大學時代,我幾乎不挑選書目,遇到什麼就看什麼,來者不拒。不管是博爾赫斯的`《七席談》,還是泰戈爾的《飛鳥集》;不管是美國大法官波斯納文叢,還是黃易、倪匡、亦舒、金庸的爽快文字,都看得不亦樂乎。哪怕我自己出了很多書,做過很多年的編輯,我也覺得,我讀的書太少了,遠遠不夠。

楊絳先生曾經被年輕人問過,覺得人生迷茫不知道怎麼辦。她如此回答:“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我覺得吧,想得太多不是毛病。想得多説明愛思索,如果搭配上讀得多,那就沒問題了。

人生的煩惱貫穿漫漫路途的全程,我們需要用一輩子去學習。所以,讀書這事最大的真相是,年輕的時候,先別管那麼多,使勁看,拼命看。看到某種程度,你會突然開竅,發現文字的脈絡、思想的精華,能夠分辨什麼好什麼不好。

讀到足夠多,你甚至可以領悟到:為什麼這個作家這樣寫,為什麼那個作家不這樣寫;為什麼這個作家令你悲從中來,那個作家令你明理覺悟啟發智力;還有的作家令你靜默如謎,不再畏懼孤獨寂寞,成為勇士。

你還能學到,為什麼處理這件事有潛規則,處理那件事有明規則;世事怎麼運行,人心如何收服。你開始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之所在,於是在某個領域繼續深讀,成為專業人士。

金庸在小説中,虛構了一個絕世高手叫黃裳。他本是個宮廷的文官,對武功一竅不通。但他的工作是編輯道家經書,因為害怕出現差錯,乾脆一邊校對,一邊博覽羣書。很多年後,他無師自通,寫出了一本《九陰真經》,堪稱天下武學的巔峯。此後,什麼華山論劍,什麼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這些高手都仰仗這本書,修習這本書,以實現自己的野心或夢想。

那些給你開書單、十大必讀書的做法,都是在忽悠。那些跟你説自己不愛看書,文章卻寫得很好,口才棒棒的,做事有條理、會思考、能洞察的人,都是在客套。人家閉門練功多年,出門制敵,才會成為人生贏家。

讀書如吃飯,青春發育期,少廢話,少挑食,多吃多讀,你的心智才會飽滿強壯,有豐盛的知識背景去面對人生。

有些書看起來沒什麼實際利益和用處,經歷一番之後方能體會其中精妙。青春裏的許多經歷,不管是愛情、生活,還是學業,也是在多年後才顯現它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