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地域作文 > 山西作文

關於山西刀削麪作文合集5篇

欄目: 山西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西刀削麪作文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山西刀削麪作文合集5篇

山西刀削麪作文 篇1

你們知道嗎?在水頭街上有個歷史悠久的小麪館。那裏的刀削麪色香味俱全,我認為是普天之下最好吃的麪食。

這一天,我路過那家小麪館,正巧是午飯時間。我不由自主停下了腳步,心裏想:爸爸媽媽有事出門了,我一個人在家也懶得做飯。於是,我大步流星走了進去。只見那位廚師身着白上衣,隨手拿起一塊麪團。左手穩穩當當托住麪糰,右手舉着閃閃發亮的菜刀,面色從容地開始削麪。他的手法極為靈活,那面經他的手熟練地削成了薄片。猶如小魚似的蟬翼般的面片兒,兩頭尖尖,中間稍寬,小巧可人。那動作十分敏捷,輕車熟路的程度,真是令人震驚啊!

欣賞完精彩絕倫的手工刀削麪,我們再來一次味覺上的大比拼。面撈出來後,依自己的口味選擇不同的滷。我慢慢品嚐了一口西紅柿雞蛋麪,滑而不膩,很有筋道。那感覺讓我的舌尖似乎陶醉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那師傅的刀削麪功底真是令人佩服至極。小麪館里人聲鼎沸,客人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不知道是這位師傅做得時間長,熟能生巧,還是本來人就精明能幹?不管如何,這裏的回頭客經常來吃一碗清香爽口的刀削麪,頓時會覺得心裏美滋滋的。

寫到這裏,我心裏突然有一個念頭:長大後想成為一位頂級廚師,讓好多人都來品嚐我的廚藝,讓他們為我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

只要經過那家不起眼的小麪館,每每想起那誘惑力十足的刀削麪,總是令我回味無窮。

山西刀削麪作文 篇2

我最愛吃刀削麪了。這不,星期天中午,我又走進了一家刀削麪館。

一進門,我急忙對老闆説:“老闆,一碗刀削麪。”“好。”老闆高聲答道。只見他一手托起早已揉好的麪糰,一手拿起他的“獨家武器”——瓦片刀,麻利地操作起來。他左肩微下,右肩上揚,手臂飛快地前前後後擺動着。刀光閃過,我看到一條條大小一致的麪條在空中劃出一道美麗優雅的白色弧線,然後有如一條條銀色小魚爭先恐後地陸續入鍋,而已經下“水”的小魚則快活地游來游去。這一幕看得我呆住了,好一會兒才想起找個位子坐下。

不一會兒,一碗正宗的山西刀削麪擺在我的面前。滿滿的麪碗中央醒目地堆着麪條,上面還蓋着牛肉,周圍撒着香菜。真好似一座小島,周圍碧樹環繞,而那溢滿的湯汁則如一汪碧水。哦,這哪是一碗麪,分明是一幅立體山水畫呀!

一陣獨特的香味飄來,在我鼻腔中蔓延,一股舒適感頓時湧遍全身,彷彿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在躍動。那香味挑逗着我的鼻子,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提起筷子,夾起面吃了一口。那面爽中帶韌,溜溜地滑進了肚子,只留下麻辣味,香菜味和牛肉味讓我細品。這味可真是“天上年年有,地上難得聞”呀!我一口氣吃完了麪條,還不過癮,又“咕嘟咕嘟”喝掉了湯,直到打了一個飽嗝,才心滿意足。

想必你聽着流口水了吧?那就也來品嚐品嚐吧!

山西刀削麪作文 篇3

刀削麪是山西有名的風味小吃,因其風味獨特、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而躋身“五大西食名品”之列,它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刀削麪絕對是色香味俱全的風味小吃。做好了的刀削麪。麪條又薄又寬,浸在散發着滾滾濃香的鮮美湯汁裏,加上幾塊閃着小亮點的紅燒五花肉,再將綠油油的小青菜、淡黃的豆腐皮和一小片一小片的香菜散落其間,着實令人垂涎三尺。

刀削麪的做法十分有趣,這得名於它非比尋常的做法一刀削。先搓一個麪糰,揉勻,揉軟,揉到表面光滑、平整為止。然後左手託着麪糰,右手持着特製的弧形削刀,“嚓,嚓,嚓……”一刀接一刀地削出薄薄的面片。只見這些面片一葉連一葉,如流星趕月一般,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白色的弧線,“撲通撲通”落入湯鍋。湯滾面翻,這些被翻起的面片好似一個個機靈可愛的小魚寶寶,自由自在地在水裏游來游去,真有意思!等到熱氣騰騰的刀削麪出鍋時,再根據個人的口味澆上不同的`滷汁,一碗香飄十里的美味佳餚就做成了。

品嚐刀削麪也是一門學問。我總是先舔一舔香濃醇厚的滷汁,感受它鮮美的味道,然後夾起三兩根麪條和一塊五花肉,放進嘴裏慢慢咀嚼,體味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的刀削麪和鮮嫩可口的五花肉,任那濃郁的氣息在嘴裏迴盪,接着再將滷汁等一掃而光,吃到滿嘴是油才意猶未盡地離開。

記得有一次,由於急着吃五花肉,我沒把筷子拿穩,“撲”,五花肉一下子被送到了我的臉上,紅色的滷汁也沾在了我的臉上,而我的臉,則像抹了大紅胭脂一般紅豔光澤。從此,我又為刀削麪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胭脂面”。

山西刀削麪作文 篇4

俗話説得好,“民以食為天”我非常贊成這句話。

我之所以封自己為“小小美食家”,就是因為我對菜頗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絕地説出上百種:北京烤鴨、內蒙古小肥羊、西安羊肉泡饃、重慶麻婆豆腐……在這麼多的美食中,我最喜愛的還是山西刀削麪。

嫩白的面片排着整齊的隊正站在湯中,穿上了西紅柿雞蛋醬做成的外衣,看上去火紅火紅的一片,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中間還夾雜着一些外酥裏嫩的肉沫。綠色的葱花散落在碗中,就如同一片片綠葉。沾着西紅柿醬的面片成了一朵朵盛開的紅花,在綠葉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引人注目。

刀削麪不僅看上去好看,吃起來美味,其製作工藝更是近似苛嚴。例如,和麪時,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兩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麪糰,然後用濕布矇住,待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麪功夫不到,削時容易沾刀、斷條。而刀削麪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使用特質的弧形削刀。削麪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麪糰,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手要平,用力要勻,對着湯鍋,一刀趕一刀,削出的面,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

如果説面是靈魂,那麼滷便是精髓。山西刀削麪的“澆頭”品種繁多,有西紅柿雞蛋醬、肉炸醬、肉絲什錦滷湯、羊肉湯、茄子肉丁滷、金針木耳雞蛋滷……再配上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青蒜末等時令鮮菜,撒入煮黃豆、辣椒麪,再滴上幾滴山西老陳醋,絕對是一級棒的可口美味。

怎麼樣?聽完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垂涎欲滴?心動不如行動,那就快去品嚐一下正宗的山西刀削麪吧!

山西刀削麪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在山西,那裏的麪食聞名於天下,其中最美味還有最出名的是這些:刀削麪、莜麪“栲栳栳”、山西小窩頭等。這些都是我吃過的。

在這裏,我就為大家詳細地介紹這三個吧。 小窩頭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玉米麪做成的窩窩頭;還有一種便是雜糧窩窩頭。山西小窩頭吃起來感覺比較甜,挺好吃,清末時慈禧曾經贊過它。但是好吃的東西也不能多吃,因為窩頭吃多了傷胃。 刀削麪想必許多人都吃過,一片一片的,一邊比一邊厚。許多人以為它是用刀削的,這是一個誤區,刀削麪可以不用刀削,用鐵片也很好。

刀削麪被髮明時就是用鐵片“砍”的。這還有一個典故呢!相傳在宋末時,蒙古入侵中國,佔領了中國。當蒙古進攻太原時,百姓們就用刀抵禦蒙古兵。當蒙古佔領了太原之後,便下令收了百姓的菜刀,每十户只給一把,輪流使用。有個老人看排隊領菜刀的人太多,便鬱悶地回到家裏。路上,他撿到一鐵片,於是就讓老伴用鐵片“砍面”,再和滷汁一起煮。結果做成了天下聞名的刀削麪。 莜麪“栲栳栳”,也許許多人覺得它這個名字怪怪的,不敢去吃。你們可錯過了這美味了!它用莜麪製成,形狀為蜂窩狀。許多個圓形的窟窿整齊地排列着。將它放進蒸籠蒸一陣子,美味的莜麪“栲栳栳”就出爐了,熟時即香味撲鼻。做法是:將莜麪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

做好後,挨個站立並排在籠內酷似蜂窩。我最喜歡吃它了!要是選料好,做工精細的莜麪“栲栳栳”,如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肉醬等,那實在是太美味了!又軟又香,吃起來香噴噴的,肉醬的香味在你的嘴裏迴盪。咬起來軟綿綿的,又有些彈牙,這感覺保證你吃了還想吃,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

除了美味外,還可健腦醒目,還可降低現代“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 看着看着,你不禁想嚐嚐了吧?那你就趕緊到附近的一家正宗的山西面館品嚐吧!

“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大家猜猜是什麼?對,它就是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刀削麪。

“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山西不愧為麪食之鄉。”這是日本友人明星食品珠式會社長卜厚昌先生考察山西面食後説的一句讚譽。 令人百吃不厭的刀削麪的做法你一定想知道吧!

古時刀削麪技巧最難,亦為精彩。削麪師傅頭覆白巾,上置麪糰,雙刀飛舞,薄面片如雪花般飛向開水鍋中,削麪者還口中吟唱詞,讓觀者在悠悠的民歌中陶醉在滾滾的湯鍋旁,誘惑你非嘗一碗不可。技高者還邊削邊舞邊唱,這種神技自然得幾十年才能練成,不過現在一些地方也能看到有這樣本事的師傅。現在刀削麪一般為左手托住揉好的麪糰,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着湯鍋,順麪糰的平面一刀一刀地往前削,削出的面葉兒,一葉連一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好看極了!刀削麪裏手總結的製作刀削麪技術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條線,一稜趕一稜,平刀時扁條,彎刀是三稜。”刀削麪同北京的打滷麪、山東的伊府麪、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麪,同稱為中國五大面食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關於刀削麪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説。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將家家户户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10户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後,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老漢的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裏。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裏的鐵皮,就取出來説: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囔着説:“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説:“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麪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裏,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説:“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麪。刀削麪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

剛端來一碗刀削麪,面葉雪白雪白的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一股暖流從心裏蒸發出來。冬天喜歡吃辣的人還可以澆勺紅紅的辣油,熱騰騰的,辣辣的,暖和極了。

Tags:刀削麪 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