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植物觀察日記集合五篇

欄目: 四年級上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6W

一天又結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是時候認真地寫好日記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物觀察日記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植物觀察日記集合五篇

植物觀察日記 篇1

xx年xx月xx日 星期x

我愛校園裏高聳的槐樹,愛碧綠的冬青,可我更愛校園裏那一排柳樹。

春天,站在操場的中間,放眼望去,一棟高大的教學樓矗立在操場的邊緣,灰色的牆上有着粉紅色和黃色的裝飾條,紅色的陽台,窗明几淨。往下看,是一條小道,有幾株植物長出了嫩綠的葉子,還種了幾棵小樹。聽老師説:“它們分別叫櫻樹和桂樹。”再往前看,就是一排挺拔的碧柳了。柔柔的吹風吹來,柳葉隨風飄動,像姑娘的頭髮。枝葉抽打在身上,像絲線一樣,綿綿的。

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映襯着碧柳,彷彿柳樹也在聽老師講課,聽我們讀課文。下課了,同學們有的在柳樹底下看書,有的在樹底下玩遊戲,柳樹又彷彿跟我們一起沉浸在快樂的海洋中。在春雨的沐浴下,柳樹如同一位快樂的孩子,與春雨一起玩耍,春雨澆灌着所有植物,向大家鄭重的宣誓:春天來了。

而柳樹又當起春雨的助手來了,她為大家唱歌跳舞,讓大家一起歡迎春天的到來。真是:“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我愛校園的柳樹,愛它的美麗,愛它的默默無聞。校園大的柳樹真美啊!

植物觀察日記 篇2

1月24日 星期四 天氣晴

長葉

一個月過去了,小苗也長出了大葉子,葉片互生,橢圓形披尖葉,或葉面較大的針形,葉緣反捲,並且長得越高的葉子,顏色越綠,這也讓我明白了植物要吸收陽光和長高的原因。但那一次不知為什麼,有幾株薰衣草的葉子變黃了,這讓我十分焦急,就上網查找了相關資料和措施,查完後我才明白,原先給它澆水也是有方法的,水不能直接澆到葉片上,也不要讓泥土濺到枝葉上,以免產生病害,也可在花盆土面上鋪一層小石子,既美觀,又能防病,如果使用自來水,最好先將自來水在陽光下曬兩天後使用。從這之後,我每次澆水都細心翼翼的。,生怕薰衣草又因為葉子黃了而枯死。

植物觀察日記 篇3

學了科學書上有關植物的生長知識,我想通過種黃豆試驗一下。我種了兩組黃豆,一組黃豆名字叫“實驗組”,一組叫“對照組”。“實驗組”的黃豆有適宜的水,和充足的陽光、還有適宜的温度。而“對照組”的綠豆只有適宜的水,和適宜的温度,卻沒有充足的`陽光,要用一個盒子蓋住。“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四顆黃豆。

過了三四天,“實驗組”的黃豆已經有三顆發芽了,而“對照組”的黃逗卻只有一顆發芽。我就在未發芽的黃豆上鋪一層濕紙巾,過了一天,“實驗組”的綠豆已經全部發芽,並且有兩顆開始長莖了,嫩綠的葉子舒展開了,樣子很可愛。但是“對照組”的黃豆最終只發了三顆芽,嫩芽長得非常慢,還很瘦弱。我用手挖出沒發芽的黃豆,發現它已經發黑腐爛了。我給對照組的黃豆施了一點肥,心想這回它們肯定會後來居上,超過實驗組的黃豆芽。又過了好幾天,對照組的黃豆變得更黃更瘦弱了,就像生病了一樣。

這令我很奇怪,為什麼“對照組”的黃豆多施了肥還長得慢呢?科學老師的回答是:“因為陽光是黃豆發芽生長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陽光,那麼黃豆芽就會長得非常慢。而有陽光,那麼黃豆芽就會長得比較快。

原來如此,我怎麼忘了“萬物生長靠太陽”呢,趕緊拿走盒子,對照組的黃豆苗在陽光的照耀下,越長越壯,和實驗組的黃豆苗遙相呼應,我看着黃豆苗一天比一天長得好,心裏想喝了蜜一樣甜。

植物觀察日記 篇4

20xx年 xx月 xx日 晴

這個星期一,老師要我們寫關於植物或植物的作文。回到家裏,我問:“媽媽豆子是植物嗎?”媽媽回答:“豆子不是植物,豆芽才是植物。”我迫不及待地又問:“怎麼才能弄到豆芽呢?”媽媽又回答:“豆子長大之後長出來的就是豆芽了。”我高興地説:“我要種豆子!”

我要媽媽拿了一些黃豆和紅豆,然後放在一個杯子裏,接着,我又放了一些水,最後我把它放到了煤球上。

第二天,我回到家裏一看,豆子的變化不小,豆子脱皮了,看到了裏面,我把水倒掉了。第三,四,五六天豆子的芽長了好長。最開始長出了根,最後長出了豆芽。

我真希望豆芽快點變成綠葉子。

植物觀察日記 篇5

昨天下午,我做完作業,就去牆角邊觀察螞蟻了。我發現螞蟻頭上有一對細小長的觸角;兩隻小小的眼睛;大大的尾巴;六隻細小的腳,可愛極了!後來,我看見一羣螞蟻排正整整齊齊的隊伍,離一些大米越來越近,我想:惡作劇一下吧,好讓我知道它們想幹什麼。於是,我用腳狠狠的把一隻螞蟻踩死,然後把死螞蟻扔在螞蟻羣中,這一下,螞蟻有的亂作一團,有的好象失去了主將的兵一樣,亂竄。我去問媽媽,媽媽説不知道。第二天,上午第三節課後,我去問科學老師這是為什麼呢?科學老師説:“這是螞蟻的信息。“哦,原來是這樣啊,難怪!”我恍然大悟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