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關於民風民俗作文五篇

欄目: 六年級下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風民俗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民風民俗作文五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泉州,大年初二早上,天下着濛濛雨,風吹着涼涼的但是並不阻擋我們一家回去泉州農村親戚家串門的熱情!

在回老家路上,我們一路發現變化太大了,一棟棟的小洋樓從外觀看一點不比城市的小別墅差,一路上張燈結綵,隨處可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到處都是穿着新衣的人們,他們的臉上都露出歡樂的笑容,不管認識、不認識的,碰上面都會説上“恭喜、恭喜,春節快樂!”

現在的農村變化真快啊!我們的一路都忙着觀看着,討論着。突然,一聲巨響,我們的身子劇烈地震盪,嚇得心都要跳出來了,一身冷汗馬上冒出來。好險啊!我們的車前輪陷進了一個坑裏,我們束手無策,呆立在那裏望着車興歎,這裏離修車廠很遠,單靠我們是沒辦法把車輪抬起來的。正在這時有兩個年輕的小夥子騎着摩托車經過,看到我們無奈的樣子,就停下來説要幫我們從前面把車輪抬起來。他們兩個和我爸爸合力試了一下,車還是無動於衷,像一塊大石頭似的趴在路中間,一動也不動。過了一會,又來了兩個年輕小夥子經過……就這樣來了六七個小夥子,他們都主動停下來要一起幫我們抬車輪,雖然我們都不認識他們,大家在我的口號“一、二、三”……大喊下齊心協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車從坑裏移出來了。我們正要感謝他們時,發現他們已經啟動摩托車走了,我看到他們的新衣服都被我們的車碰髒了,但是他們連我們的一句道謝都不要。我們感激地望着他們的身影,想着現在農村樂於助人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們到一個親戚家,發現他家有兩個我從沒見過的小孩,膽怯的看着我們,回頭又在那裏看電視,我正疑惑着:小朋友怎麼這麼沒禮貌?就聽她介紹,這是春節前她去買年貨的時候,發現他們在路邊哭,一問才知道和他們的父母走散了,就幫着聯繫上他們的父母。後來才知道因為他們的父母家裏有急事要趕車,結果車要開了還找不到這兩個孩子,我親戚瞭解了情況,知道他們就在村裏的工廠上班,讓他們先回去辦急事,暫時可以幫他們帶小孩,他們辦完事後再馬上跟我親戚聯繫,所以就放心的先回去了。小孩的父母萬分感激,這樣兩個小孩就在這裏過年了,並且我親戚還買了新衣服給他們穿呢。

回來的`路上,我還到處尋找好人好事:農村的公路沒有斑馬線,但是隻要有小朋友或老人要過馬路就會有年輕人主動帶着過馬路;腿腳不方便的老大爺生活不能自理,總有熱心的人主動幫忙……像這樣的好事太多太多了,到處都可以看到。

家鄉的變化真大呀!如果做好事都從“我”做起,我們的社會一定很美很和諧!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裏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户户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裏,殺豬之後就會請村裏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 、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麪裏裹着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裏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着“圓”,那麼的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是卻有着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藴,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着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干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繡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裏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湧現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户侗寨都坐落於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裏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來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澱,使這裏還保存着唐代髮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居住在這裏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脱粗曠的小夥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的中心,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民族傳統節日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悦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鬥牛場面,風情別緻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着東方文化的光芒。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吳川是一個泥塑多的地方。

梅蒂泥塑起源於瓦窯村。瓦窯村始於唐朝(公元618年),開基祖姓廖,從佛山石灣遷徙而來,佛山石灣精湛的陶瓷工藝從此也傳入吳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個陶工隨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觀眾,後來別的陶工也來湊熱鬧。這就無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覽。從此,泥塑這一民間藝術斷斷續續經歷了唐、宋、元三個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間,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選美女進宮尋歡作樂,民間百姓對此無不怨聲載道。於是,梅?頭村的羣眾便乘鬧元宵之機,特地造了一套醜化皇帝與皇后的泥塑。其特點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腳大、乳大、耳大。果然觸動了官府衙門,竟派遣大批衙差,聲言要抄斬全村百姓。後來,炮製這套泥塑的為首者便出滅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準,肚大有福份,腳大乾坤,乳大養子民,耳大聽民音,這為何不妥?”這幫趨炎附勢的官兵聽了無言可答,只好罷休。此後,當地羣眾對“造泥塑”、“看泥塑”、“評泥塑”的興趣更濃,熱情更高。這便成了當地居民鬧元宵的一項主要內容。隨着歲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題材也不斷有新的發展。原先大都取材於神話傳説的“盤古開天闢地”、“女禍煉石補天”,“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八仙過海”或取材於歷史戲曲的“三顧茅廬”、“七郎打擂”、“平貴別窯”等,進而發展到取材於現實生活的“金盃獻給祖國”、“軍威震敵膽”、“向四化進軍”等多樣化題材。

若從“泥塑”製作工藝來看,逐步也不斷有新的發展。過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綁“樹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鐵線扎鋼筋”所取代了。有的羣眾還別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來人輕輕按一下機關,小舞台上的“書生”就可吹簫彈琴,又可啟步運行;“公主”既可眉來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從也跟着擰起羅傘,確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還神氣活現地當着觀眾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來。原來,這些巧奪天工的“泥塑”已被製作者搞成“電動化”了。

吳川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