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奉新情散文

欄目: 高中第三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8.2K

丙申年的十一黃金週,我們驅車赴宜春市奉新縣旅遊,慕名到達首個景點——蘿蔔潭,景區內有八潭八瀑(又名八仙潭),時值初秋,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花香濃郁,令人神清氣爽。這裏的環境很優美,自然生態使空氣得到了淨化,山光水色分外旖旎,遊人盡情享受這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風景。遠處瀑布疊飛而下,銀簾般或寬或窄,寬如玉帶垂柳,窄似碧柱頂天,聲播如雷貫耳,轟隆聲聲。空中或雨或霧,雨為水石相激而濺,霧似水珠隨風而蕩。潭水澄清如鏡,雲霧繞崖,氣象萬千,兩岸青山倒映水中,雨過天晴日出,見瀑布水霧展現一座彩虹橋,蔚為奇妙,讓你讚不絕口。

奉新情散文

仙姑潭是八潭中最大的潭,長約18米,寬約23米。傳説當年何仙姑和八仙遊東海時,一起重返蘿蔔潭,何仙姑見第一潭潭水清澈透底,碧綠如鏡,於是與眾仙商議,將第一潭作為自己修仙佈道之地。如今,羅市村還保留姑娘出嫁前,來仙姑潭用潭水洗臉,沾點仙氣,預示着從此後夫妻倆生活幸福美滿的民間習俗。

我們一路走來,在飛虹瀑邊佇立觀賞:飛虹瀑是八潭中瀑布最為壯觀,橫向約12米,落差約15米,在陽光明媚時的下午四、五點鐘,就會出現一個彩虹橋,傳説玉皇大帝和眾仙自由往返人間,是經這凡塵與天庭連接的七彩虹橋,由此得名飛虹潭。再往前行不久,來到山脈邊緣,似乎高處不勝寒,有股寒氣逼人。轉過身去發現天淵潭邊有一巨石,經飛瀑萬千年來的沖刷洗禮,遠距離細觀像一位睿智老人在靜靜沉思,惟妙惟俏。這第四潭瀑布高直,流急且大,從遠處看瀑布猶如天降,故名天淵潭。

沿途攀登,感覺步伐輕鬆起來。不遠處就是禹門三級景點,這是由連續三瀑三潭組成的奇特景象,三瀑連環奔湧而下,從側面仰望,宛如聯合在一起的一個飛瀑。傳説明末清初時,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從第一級不停息連續攀爬至此,後中進士及第連升三級,故稱禹門三級。大自然景觀的震撼,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給遊人帶來返璞歸真迴歸自然的嚮往。下午,來到奉新馳名的獼猴桃基地,一望無際,光面積就高達三萬餘畝,曾經被林業部授予“中國獼猴桃之鄉”稱號,冠之“水果珍品”美譽,我們體驗“水果之王——獼猴桃”採摘帶來無限樂趣。這裏盛產黃金果、徐香、紅心、金豔、金魁、金桃獼猴桃,它們品種多樣,價格不同。因樹藤上的獼猴桃不能直接食用,可品嚐果農免費提供的成熟獼猴桃,果實柔軟多汁,酸甜可口。

隨後來到慕名已久的二層樓宇“宋應星紀念館”門前,一幅筆跡遒勁的門聯吸引我不由默讀:“應世究天人之際,星光耀牛鬥之間”。聯語妙手仁心,眼前古色古香,呈宮殿式的'建築,是為紀念偉大的科學家,弘揚歷史文化,於1983年籌建,1987年開館,這裏是江西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館內有多處不同時期的宋應星塑像,均可以神態安詳栩栩如生來形容。

宋應星出生名宦世家,曾祖父宋景為明代弘治十八年進士,歷任山東參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書轉兵部尚書、京師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代中期重要閣臣。祖父宋承慶英年早逝,遺一孤國霖,即宋應星之父。宋國霖有四子,三子應星,自宋景至宋承慶時,宋家門第鼎盛,但至宋國霖時家境蕭條,家道漸近中落。

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韻語”(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江西鄉試,他考中全省第三名舉人。為此,十分振奮,他決心參加會試,以求重振家風,先後六次赴京參加會試,卻沒有考中。但經六次跋涉,他是個有心人,把六次北上趕考(六上公車)的見聞作了記錄,沿途考察礦產、冶金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在田間、作坊調查發現許多生產知識,見聞大增,為後來著作積累了大量素材。他常説:“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會試失敗,官場失意,使他調整心態,決擇從事科學研究,將調查、瞭解到的有關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的技術進行理論探討。

崇禎七年(1634年),宋應星受人推薦出任袁州府分宜縣(今新餘市分宜縣)任教諭。工作之餘,挑燈夜讀,把多年在各地田間、作坊調查到的生產知識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他利用這一閒職,將18年間從各地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和創新,耗費四年時間,終於在1637年撰寫完成《天工開物》這部科技鉅著。這是一項空前未有的創舉,填補了先前許多技術著作中的空白。由此,確立了他作為世界傑出科學家的地位。

崇禎十一年(1638年)宋應星任職期滿,考列優等,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掌管一府刑獄。他任期未滿,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辭官歸裏,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今安徽阜陽)知州(正五品),此時已值明亡前夕。他赴任後,州縣因戰亂破壞一片荒蕪,衙門被燒燬,官員多出走,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

他先後著有《畫音歸正》《論氣》《談天》《原耗》《美利箋》《雜色文》《卮言十種》等著作,充分反映了他在政治、經濟,哲學和科學觀等方面的思想體現。足可説明宋應星是一位馳騁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知識領域的淵博學者。

宋應星在世界上最早證明了氧氣的存在。他認為空氣中存在一種養氣,是生命所必須的,他通過實驗證明水中的魚也需要氧氣,而如果氧氣耗盡,魚就會死亡。他在《天工開物》所述,將鍊鐵爐與炒鐵爐串聯使用,可實現從生鐵直接煉成熟鐵的連續生產過程。他改進的用生鐵及熟鐵提出合煉成鋼的設備原理,成為近代馬丁爐的始祖。

宋應星六大世界級科學成果和國內外學者對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的研究和評價。紀念偉大科學家宋應星誕辰四百週年,丁卯年名人繩國等有聯贊曰:百年逢辰千秋煥彩,萬古流芳九州生輝;英名傳千古,鉅著澤萬世。

瞻仰宋應星紀念館後,我們來到滿園秋色的“天工開物園”,園區正中八字排列,組合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石雕像,個個神采奕奕、形態逼真。不知象徵意義?我想,這就是傳統文化之一,十二時辰,也許寓意着日月星辰、二十四節氣,代表着一年十二個月,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右側園區,有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倒映水中,楊柳隨風飄逸,景色尤為養眼。

返程途中,感覺此次奉新之旅,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天工開物園給我灼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Tags:奉新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