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張愛玲

傳播學視野下張愛玲作品影視改編探討論文

欄目: 張愛玲 / 發佈於: / 人氣:3.13W

一、張愛玲作品的傳播熱和改編熱

傳播學視野下張愛玲作品影視改編探討論文

文學作品雖然可以起到陶冶人們情操、提升人們生活能力的作用,但不能像現代影視劇那樣將作品形象生動地展示在消費者面前,以達到吸引消費主體和提高消費主體熱情的效果。因此,將文學作品具有淨化心靈和陶冶情操的功能與多媒體技術進行有效對接,不僅可以達到提高人們觀影激情的目的,還可以幫助人們從傳播學的角度,更加深入、全面、系統地瞭解和認知文學作品,進一步激發人們探索優秀文學作品的慾望。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和經濟化的時代,將文學作品與傳播學進行有效融合,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提高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市場佔有率的重要途徑,從而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在這種大環境背景和影響因素作用下,中國現代文壇有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屢屢被知名導演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無論是以怎樣的方式改編,都不會失去她作品鮮明的特色,依然會讓人們保有極高的熱情,她就是張愛玲。就張愛玲文學作品的傳播熱而言,主要有三次。一次是上世紀40年代,一部《傳奇》讓世人瞭解到張愛玲傳奇的一生。《傳奇》是張愛玲真實的人生和生活寫照,通過自身的所感所想,站在充滿年代感的視角,運用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描述了一個“紙醉金迷”的上海和一個“千瘡百孔”的人生。隨後一段時間,由於歷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張愛玲作品在大陸活躍的頻率逐漸減少。第二次熱潮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大陸的思想觀念和環境發生了鉅變,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到政治原因和人爲觀念等因素的限制和束縛,使張愛玲以及她的文學作品重新被髮掘。不論是影視劇領域還是文學領域,都掀起了一股“張愛玲熱”。就文學領域而言,文學研究者對張愛玲的作品以及張愛玲生平的研究,帶動了張愛玲作品受到市場的熱捧。就影視領域而言,很多知名導演對張愛玲的作品喜愛有加,爲進一步改編其作品奠定了基礎。張愛玲文學作品帶有濃厚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世俗特色,其作品在與當時那個世俗年代的碰撞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而深深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第三次熱潮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她的文學作品被廣泛流傳於影視界、商業界和文學界,逐漸與市場經濟融爲一體,無論是張愛玲本人的家庭、愛情還是作品,已經深深與大衆市場捆綁在一起,從而成爲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張愛玲本人以及其作品就像一部部生動的戲,這也是導演偏愛張愛玲文學作品的關鍵因素。在舞臺上,張愛玲的作品呈現出完美的畫面感和鮮明的藝術色彩,閱讀張愛玲作品,可以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和藝術視覺感。比如,2004年播出的電視劇《半生緣》和2009年播出的《傾城之戀》,這兩部文學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年代色彩,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作品與時代的契合度,都給觀衆強烈的視覺衝擊,讓觀衆在心理上與影視劇和作品本身產生共鳴。

二、張愛玲作品影視劇改編傳播學分析

就傳播媒介而言,文學作品通過紙質形式只是展示出一個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但是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人物形象具體化,還可以使人物形象性格特徵鮮明化。比如《半生緣》中曼楨這個人物形象,一旦觀衆看了電視劇,觀衆心中對曼楨的勾勒就變成了林心如或者吳倩蓮。由此可見,電影或者電視劇對文學作品本身的人物設定有一定的影響。就傳播環境而言,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大衆媒體進入現代消費市場,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大衆媒體與文學作品的契合度逐漸加強,由語言爲中心的理性主義,逐漸向視覺爲中心的感性主義轉變。

三、影視改編對張愛玲作品文學風格的消解

1.“蒼涼”意境和“傳奇”故事的消解

張愛玲本人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她曾經在《自己的文章》中表達過自己的喜歡和自己的作品風格。由此可見,“悲壯”是張愛玲文學作品的基調,“蒼涼”是其文學作品的主調。但是大多數由張愛玲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影視劇,對張愛玲作品的基調和主調認識並不清楚,對張愛玲作品風格的改變,正是影視劇領域對其作品的最大誤解。比如,第一部將張愛玲作品改編成電視劇的《傾城之戀》,可以看出這部電視劇的前後與主次: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故事是整部戲的前景,政治戰爭作爲故事背景,從側面反映出當時香港淪陷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時代變遷給主人公的愛情故事增添了一抹政治氣息。但是在1984年上映的電影中可以看出,導演許鞍華將重點放置在電影場景的建設方面,並運用多視角的藝術表現手法創設出當時香港經歷戰爭時的情景。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並不能與張愛玲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反諷刺”意義掛鉤,把作品淡化的歷史政治背景放在主人公愛情的前景之前。儘管導演在電影上映之後對其有所反思,但是這種有意或者無意的舉動在世人看來,確實是將張愛玲作品本身的蒼涼主調與基調進行了互換。《金鎖記》被世人認爲是張愛玲最好的一部文學作品,著名文學家溫儒敏曾經說過:《金鎖記》是將人生的荒誕與荒涼演繹到了極致。著名導演穆德遠在2004年將其改編成電視劇,並最終呈現在觀衆面前。但是實際拍攝出來的效果與原著之間的聯繫只剩下純粹的人物。

2.缺陷人物和畸形情愛的修正

文學研究者對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們認爲,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帶有強烈的“人生寫照”和“參差對照”特色。這種“寫照”與“對照”之間的有機組合,不僅豐富了作品本身的結構和層次,也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豐富與飽滿。正如張愛玲本人所言,她的世界裏除了悲涼和愛情,還有生老病死等一類普通的現象存在。文學家就是這樣,無論是站在社會還是人物角度,都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世俗社會的日常百態,比如畸形的愛情、極端化的人物、無愛的婚姻等。縱觀張愛玲作品可以看出,她極少描述善良樸實的人物形象,這要歸結於她的人生經歷和家庭背景。比如電視劇版本的《金鎖記》,對張愛玲作品進行了過度修改。除了名稱之外,觀衆在觀影過程中已經看不出是張愛玲的故事寫照,整部作品淺薄庸俗,沒有深度。電視劇所表現的主題與思想,解構了小說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這一改編不僅使張愛玲一貫的蒼涼主調被抹去,還將人物形象性格進行了改變,抹殺了原著作品本身所表達的人物形象特色。

四、結語

無論是在文學領域還是影視領域,張愛玲的作品都有極大的影響力。隨着現代多媒體技術與文學作品不斷融合的腳步加快,環境、傳者、媒體、受衆共同寫出的張愛玲神話,給人們留下許多有意味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石興澤.從老舍作品改編看影視媒介擠壓下作家創作的窘境[J].學習與探索,2012(04).

[2]袁勇麟,李薇.張愛玲研究的趨勢與可能——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研究生學位論文爲例[J].揚子江評論,2012(03).

[3]王雲芳,張琴鳳.互動視野下的文學生態考察——評黃髮有《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J].創作與評論,2014(22).

[4]林吉安.電影史:媒介維度的引入——試論媒介視野下的電影史寫作[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