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潑水節與那達慕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11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潑水節與那達慕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潑水節與那達慕教案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潑水節與那達慕》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的兩個極負盛名的傳統節日,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節日,而那達慕是蒙古族的盛會。課題由此及彼,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息息相關的,教學目標重在感受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初步樹立尊重兄弟民族的意識。

鑑於我校學生在結合文本,通過網絡資源進行資料查找、探究方面的能力較強,我在教學設計中決定採用多媒體圖像感知和網絡教學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策略實施教學目標,預期達成的目標是:

認知目標:

1、瞭解少數民族各具特色的傳統節日與風俗習慣。

2、感受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初步樹立尊重兄弟民族的意識。

3、初步瞭解我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政策。

情感目標:感受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初步樹立尊重兄弟民族的意識。

使能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的設計與運用

俗話說:“學成於思。”思是重要的,但如何思?我的看法是必須在學中思、行中思。以此落實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社會性與人文性”知識基礎。因此,在活動引入部分,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打開學生話匣子,引發一場關於對少數民族初步印象的談話。

活動一:關於對少數民族初步印象的.談話

學生已經知道我國是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課伊始,話題從學生對於少數民族的初步印象切入,由此知曉我們在街頭看到的只是少數民族生活的一個角落,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是非常豐富的,隨後引領學生進入多彩的“民族之旅”,學習第12課《潑水節與那達慕》,調動起學生學習與探索的熱情。

活動二:學習教材,檢索網頁,瞭解民族傳統節日

那麼,什麼是潑水節,什麼是那達慕呢?圍繞課題請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潑水節和那達慕的介紹。在穿插播放“潑水節”錄像時,感受民族節日的象徵意義。同時,鼓勵學生如果想了解更多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可以再到書上,到網絡上檢索有關資料,以小組爲單位,選擇一到兩個民族節日,進行合作學習,完成一張《民族節日一覽表》。由於我國55個少數民族,分佈地域廣泛,學生對各民族節日雖有耳聞,但未必熟知。在這種情況下,結合“探究角”提供的資料,再交給學生一個相關的網站,通過媒體圖文並茂的感知手段,讓學生快速高效地領略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感性地認識各個民族節日的時間、習俗、主要活動、象徵意義等。通過活動既可加強他們收集信息、吸收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在隨後的《民族節日一覽表》反饋中強化這些能力。學生徜徉於多姿多彩的民族節日之中,不僅豐富了課堂教材的資源,又因爲網絡化教學的開放式特點,增強了學生到課外生活中積累與拓展的信心,學生也由此潛在性地樹立起初步的民族文化意識。

活動三:欣賞歌舞,展示實物,瞭解少數民族文化

下一環節的“快活林”,就完全可以作爲前面教學內容的延伸,對少數民族的其他風情,如歌舞、服飾、工藝品等進一步深入探究,更強烈地感受民族文化習俗的深厚魅力。

我國各少數民族不但傳統節日富有特色,而且能歌善舞。能歌善舞是少數民族的最大特點,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朋友常常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歡迎遠方的客人。於是,經過調查,我從學生音樂教材中剪輯了一組少數民族歌曲,並在課上以“聽一聽、說一說,這是什麼民族音樂”的形式,播放少數民族音樂,請學生會唱的跟着唱起來,能跳得跟着音樂跳一跳民族舞蹈。學生在唱唱跳跳中感受民族歌舞的獨有特色。在他們對少數民族歌舞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播放一段錄像,欣賞楊麗萍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從欣賞和想象中感悟舞蹈講述的內容。再告知學生這是一臺獲得中國舞蹈獎最高獎項荷花獎的歌舞集,請他們猜猜看,這樣高水平的歌舞會是誰演的?等學生情緒盎然時,揭示臺上這麼棒的演員四分之三是雲南土生土長的農民,這些民族演員都是全才,又能跳又能唱,又能敲打,那種跳三步唱四拍的技巧就是舞蹈大師也做不來;他們那種高調及多聲部的唱法,連音樂大師也讚歎;可見,少數民族具有天生的、很高超的藝術天分,這就是民族歌舞的魅力,它蘊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等着我們去吸納!其中洋溢的民族歌舞獨特的感染力應該是具有震撼力的。

少數民族不僅歌舞美,他們的民族服裝也美。請學生做連線遊戲:給不同民族的人挑選合適的服裝。通過辨認少數民族的不同服裝,增強對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感性認識。知道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服飾文化。由於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爲我們演繹着多彩的繽紛服裝秀。

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歌舞美,服裝美,而且心靈手巧。接下來的“民族工藝品展示會”,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體會精湛的“民族工藝品”又是少數民族中堪稱一絕的神奇文化。

以上活動後,再請學生談談對少數民族的印象,激發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敬仰之情。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教學“探究角”和“快活林”時,最重要的是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重在談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各民族各具特色,都可愛,都了不起。有的勤勞智慧;有的體格健壯;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心靈手巧……特別是許多地方的許多與生俱來的民族文化,是很值得我們漢族人民學習與吸收的。

這就是學習本課的重要性:從小教給學生接觸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會他們學習並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其深遠的意義在於,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實行民族平等,實現中華民族共同繁榮。而這也正是第二、第三課時將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課後延伸部分,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探究“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五個民族自治區,加深對“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個民族,不論人數多少,都一律平等”的認識。還可以請學生從探究每張普普通通的人民幣入手,切切實實地感受我國民族平等,親如一家。將這些引進課堂,成爲最真實、最鮮活、最有說服力的教學資源,從而拓展課堂的內涵,啓示學生產生新的領悟和感知。

以上教學設計意在爲學生創造直觀地、開放的,具有延續性和拓展型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領悟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寶,少數民族朋友熱情好客、活潑坦誠的性格,漢族人可以多吸納、多學習;少數民族朋友能歌善舞,大膽釋放內心的熱忱,漢族人也可以多嘗試,打開塵封的心門,讓胸懷更寬廣。

總之,通過教學,在學生的潛意識中,讓他們領悟到懷着欣賞、尊重的態度看待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這樣不僅有益於維護與增進民族大團結,而且有益於增強民族平等與繁榮;通過教學,努力體現《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關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本課教學設計的目標與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