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六篇

欄目: 說課稿 / 釋出於: / 人氣:2.7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說課稿模板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模式: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的學習範疇,教學中我採用了:欣賞匯入——合作探究——創作實踐——展示評價——拓展延伸五個學習步驟,在合作探究環節我運用了感知欣賞——感悟解析——實踐鞏固 “五步三導”教學模式,將教學時間劃分為2分鐘——15分鐘——25分鐘——8分鐘。

整節課以圖片欣賞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欣賞典型圖片,小組探討分析如:(1)從課本中你瞭解了哪些黑白裝飾畫的資訊?你認為怎樣才算好的黑白裝飾畫?(2)在深色衣服上如何表現黑色的辮子?(3)怎樣使一副黑白裝飾畫更具美感呢?……系列問題,這些提問就像是路上的導向牌,把遊人引向目的地一樣地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由表及裡的描述、分析、解釋與判斷,很自然地使學生最終獲得審美享受,並掌握創作方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學目標。這就是 “五步三導”教學模式的主導精神與構建基礎,歸納起來就是:一導主題視覺形象描述;二導形式美特點感受;三導小組判斷與評價。

二、說教學技術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容量大、使視覺衝擊力強、讓學生在富有藝術氛圍的課堂中主動學習,愉快學習。兩段視訊一是通過收集網路資源和視訊軟體下載擷取獲取;一是課前錄製。充分利用教育雲平臺資源選取教學圖片,參考優秀的教學設計和案例。

三、說教學藝術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課件、講授、示範畫教法進行教學,用1課時完成本節內容。採用欣賞、討論、實踐、講授和示範畫等方法,引導學生感知感悟走進黑白裝飾畫,在思考和討論中培養學生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的評述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1、活動方式 考慮到國中生比較好動,在教學組織方面我採用比較活潑的分組競賽活動形式進行教學,穿插富有特色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調動學生的學習情境與學習興趣,以期達到教學目的。

2、實踐方式 特別設計出課堂作業的版面,讓學生在範例學習後立刻進行欣賞實踐操作,促進遷移,是感性到理性,理解到應用得到真正的落實

3、輔導與評價方式 在學生進行練習時間裡老師走看,對一些學生進行輔導,指導畫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增強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和把握作畫技法,及時對好的作品進行表揚,對不足的作品要進行鼓勵。在組內和全班採用自評、互評、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欣賞。

四、說教學反思

在授課過程中,可能講解內容知識不到位,學生理解不透切,因此在學習練習過程中沒有認真去畫畫,不注意構圖和點線面的處理關係和變化,可能有一部分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在“五步三導”的促進下,面對一幅幅陌生的作品能有條理地講述自己的視覺感受,並大膽的說出自己對一些作品的評價與判斷。從學習興趣與學習情緒來看,採用本模式上課時,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高漲的情緒,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整堂課學生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豐富的情感狀態和合作的交往狀態。從學生課堂欣賞點評的反饋效果來分析,學生基本掌握了美術欣賞方法,敢於表達自己審美判斷,不過,學生的回答還有一些書面化、成人化,作為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習欣賞分析時,千萬不要給學生灌輸成人化的觀念和評價標準,而要善於和敢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承認學生對作品的獨特見解和表達熱情。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人享有人格尊嚴權》。

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釋:1、說本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2、說學情; 3、說教學目標; 4、說教學重點、難點;5、說教法與學法; 6、說教學過程;7、說板書設計; 8、說教學反思。

一、本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四課的第一框,本單元講我們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而本課生命健康權是首要人身權利,人格尊嚴權是人身權利中的核心權利,它是作為“人”應享有的最起碼的底線權利,學習本框知識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十分必要。

二、學情分析

現實生活中侵犯學生人格尊嚴權的行為時有發生,但由於學生對人格尊嚴權認識不足,因此不能意識或分辨出一些行為已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嚴權,依法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權就無法談起,所以,加強學生對人格尊嚴權瞭解、認識十分必要;由於受家庭社會的不良影響,部分學生唯我獨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際交往上的障礙,使學生認識到自覺尊重他人既是道德的要求,又是法律的要求,學會尊重他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非常必要。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人格尊嚴權利和名譽權的內容,明確法律保護每個公民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

2、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人格尊嚴和名譽權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增強珍愛自己的名譽,維護自己的尊嚴的法律意識,能自學尊重他人,承擔維護他人人格尊嚴權的義務。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根據新課標要求:瞭解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能夠自覺尊重他人。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所以我確定本課重點為:人人享有尊嚴權,法律維護我們的名譽權。

2、根據八年級學生實際情況,因為人格尊嚴權中,名譽權最容易受到侵犯,所以我確定難點為:我們享有法律規定的名譽權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名譽權的義務。

五:教法與學法:

1、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本課的教法是:合作探究法、情景案例分析法等。

2、學法是: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等。

六、教學過程:

首先從匯入開始,課堂匯入的好壞,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一)人格尊嚴不可辱

故事匯入,有感而發,從“乞丐有尊嚴嗎”說起。

1、學生閱讀材料,根據這件事,在網上許多網友發表了評論,老師指導學生加入網評,讓學生動腦、動手發表見解,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出人格尊嚴不可辱,點明課題。

2、學生列舉身邊侵犯人格尊嚴的現象,老師展示圖片。通過這項活動讓學生認識人格尊嚴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3、結合課文34的案例,讓學生控掘生活中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事例,分組討論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出主意自主合作討論學習,老師點評,充分肯定學生見解,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認識人格尊嚴不可辱,歸納人格尊嚴的含義、地位及其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印象,增強學生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指導學生閱讀法律條文,呈現書上法律條文。

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名譽權最容易受到他人的侵犯。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瞭解名譽權。

(二)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1、小組評價,生活再現,從評價活動談個人名譽。

小組任選幾位老師和同學對他們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引導得出名譽的含義,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好的名譽的益處,明白良好的名譽首先取決於一個人的良好表現。

2、七嘴八舌,情景辨析,帶著問題分析案例。

(1)組織學生看書,36----37案例:受冤枉的大江,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分別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加以說明,老師點撥:使學生懂得:品行端正是獲得客觀評價的前提;品行端正不一定會受到相應的客觀評價。老師進一步提問,面對不公平的評價你應該怎麼辦,讓學生自由發言,老師與學生一起解決這一問題,並且指出侵害名譽的危害。

(2)、再通過38頁案例分析,填寫表格內容,讓學生明白生活中侵犯名譽權的行為的表現及其後果。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懂得我們享有法律規定名譽權的同時,要履行維護他人名譽權的義務,從而突破難點。

(三)尊嚴無價,知識延伸,拓展提高

展示“尊嚴無價”材料,學生閱讀後思考,自主探討, 從中讓學生懂得維護自己、他人尊嚴,昇華到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使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得到增強,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爭做一名有尊嚴的中國人!

(四) 為了鞏固重點知識、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樹立維權意識,將理論聯絡實際,進一步突破難點,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我設計了知識運用“維權行動”

七、根據板書設計實用性,直觀性原則,我的板書設計是:

一.人格尊嚴不可辱

1、 人格尊嚴權含義

2、人格尊嚴權的具體表現

二.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1、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

2、公民享有名譽權的意義

3、名譽權的(主要表現)

4、名譽權的法律保障

八、說教學反思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反思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最大的亮色在於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我在教學設計上,儘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景,構建生活化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新課匯入上,我選取廣州白雲機場中乘客與乞丐發生的故事為素材,激發學生思考:乞丐也有尊嚴嗎?本故事較能吸引學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一定會有不少同學提出自己獨特個性的見解,自然就得出“人格尊嚴不能辱”這一教學主題。再如在教學“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這一知識點時,整堂課我設計了許多師生互動活動。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討論活動中,學會了知識,學會了交流。教師只是作出適時、適當的點撥和評價,力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不足之處在於課堂容量太大,有些知識點欠深入,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只顧及部分學生,沒有照顧到全體。

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尊嚴的中國人,尊嚴是一個人支撐信仰與生命的骨架;尊嚴是一個民族永不下跪、永不屈服的錚錚鐵骨,是人類走向文明,走向興旺發達的希望和靈魂。中華民族是一個相依相存的民族,中有互相維護和建構做人尊嚴,這個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有尊嚴的偉大民族!謝謝!

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語文教材中第22篇課文《金子》是,本篇講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訴我們要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想靠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課文內容簡明,情節曲折,蘊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較強的培養學生觀察、想像及朗讀能力的好材料。

一、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學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目標: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和方法,學會“坑、附”等10個生字,理解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

(2) 過程方法目標:以學定教,通過創設情境,討論、朗讀等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朗讀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領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終於獲得了成功,讓學生懂得想要通過意外的收穫獲得財富或成功是不現實的,必須付出誠實勞動的道理。

課文以金子為題,而且 “金子”一詞在課文中出現了多次,含義也各不相同。那麼依據教學目標,和文字特點,理解“真金”的含義,體會彼得獲得成功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1.朗讀感悟法。結合本課的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想象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

2.想象感悟法。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空白處,使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在交流,體驗中感悟“不勞而獲只能是個幻想,辛勤勞動才會夢想成真。”

3.情景教學法。在這節課中,我借用優美生動的音樂、色彩鮮明的畫面,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扣住學生的心絃,創設各種情境,指導感情朗讀將學生帶入文字,感受彼得在淘金無望時的孤獨無助以及種花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根據這一點我確定了本課學生的學法為朗讀感悟和小組合作學習法。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讀一邊悟、一邊讀一邊評中獲得知識、習得能力。四、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作好鋪墊

課的一開始,我將出示一組詞語,讓學生讀一讀,引導學生說說故事主要內容,重溫故事情節,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二) 學習第一部分,抓住失敗,探究原因

在這個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關鍵詞語“埋頭苦幹、幾個月、幾乎翻遍了”理解從精力上、時間上、工作量上,彼得作出的別人無法比擬的巨大付出,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勞的人,但結果是“沒有發現一丁點兒金子”,體會彼得由“希望”轉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如此努力卻無收穫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又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尋找答案,扣住“聽說、無意”明白訊息的不確定性,但淘金者們仍“蜂擁而至”,體會他們缺乏理智,盲目跟從。接著抓住“一無所獲、掃興離去”,體會人們懷著失望離開的不幸。通過對淘金者們由“高興”至“掃興”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地進一步對比感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三)學習第二部分,感受勤勞,探究主旨

在這個環節裡,我先引讀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接著創設情景,讓學生髮揮想象,體會彼得準備離去前的心情。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彼得的所見,所想和所做。然後主要指導學生品讀課文5、6自然段,關注細節,如第五自然段中的省略號,體會彼得的若有所悟;第六自然段中的“全部精力”,引導學生想象彼得是怎樣用“全部精力”種花的,此時,我出示圖片:每天太陽還沒升起的時候,彼得就————,太陽落山了彼得————,烈日當空時彼得————,大雨來襲時彼得————,一方面是為了鍛鍊學生說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們從內心體會彼得所經歷的困難,為下面揭示真金埋下鋪墊。 幫助學生與文字之間產生心靈的碰撞。

(四)學習第三部分,抓住文眼,提煉“真金”

這個環節重在提煉,我把重點放在理解彼得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上。到這裡,學生自然能體會到 “真金”的含義。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彼得並非獲得真的金子,而是獲得了“財富”。 而這些都是憑著彼得的細心觀察、善於思考、堅持不懈、辛勤勞動換來的。 最後學生暢談感悟的基礎上再加以歸納:只要勤勞耕耘,任何土地都會奉獻出你需要的“財富”。在這段中抓住“不無驕傲”、“唯一”等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練習個性化朗讀。

(五)拓展延伸,仿寫名言

這個環節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礎之上,先出示名言,讓學生再次體會到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然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用名言的方式寫下來。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文章的主旨。

(六)佈置作業

1.完成《補充習題》。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3.蒐集生活中勤勞致富的故事,準備開個故事會。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最精華的體現。這堂課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這種詞語式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獲得更鮮明的形象和有關知識。

說課稿 篇4

一、 教學設計的理論支援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日本學者佐藤學“學習的三位一體”理論為支援,佐藤學在《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一書中,基於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把“學習”重新界定為“意義與關聯(關係)的建構”——“所謂‘學習’,就是同情境的對話(建構世界),同他者的對話(結交夥伴),同自身的對話(探求自我),形成三位一體的對話性實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知識的構建者。教學需要通過創設主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感悟學習過程,主動獲得新知,並逐步提高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通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激發他們的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培育他們的理性精神。

本課的教學,正是基於“學習者”的立場和視角進行設計的。

二、備課過程的一般問題

1、教材分析

(1)本目內容在教材的地位與意義

從微觀上看,本目是《生活與哲學》第七課第二框“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第二目內容,這一目在唯物辯證法的聯絡觀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目專門提出了“系統優化的方法”,與第一目的“整體與部分的方法論意義”共同構成了“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內容;

從巨集觀上說,教材第三單元構成了整個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容,我們一般考察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起點是“普遍聯絡”,教材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聯絡--發展--矛盾--辯證否定(創新),所以本內容的學習對於學生理解和領會唯物辯證法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目題上看,“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重點是“掌握”,即“如何掌握”,為此,需要重點關注“掌握”的三個要求——著眼整體性,注意有序性,注重優化趨向。

難點:從目題上看,“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難點是“系統”,因為從前一目的“整體”(與部分對應)轉向第二目的“系統”(與要素對應),學生在理解上會有一些困難,這裡存在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這裡的“一定意義”是什麼意思?破解“系統”的內涵是掌握“優化方法”的前提。

(3)教材處理:

在深入理解教材文字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內容應做適當的取捨與調整;堅持生活邏輯為主,做到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相結合,我遵循的是生活經驗--學科理論--生活反思(審視)的理路,當然從學科教學的要求上來說,要注意指導學生理清學科知識的內在結構和關係。

2、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在第七課第一框和第二框第一目學習的基礎上,初步瞭解了聯絡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以及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係和方法論要求;另外,相關學科的學習也提供了一定的知識鋪墊,比如生物學科中的生態系統,比如《經濟生活》學習中的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經濟全球化等等。

(2)能力基礎:學生已基本具備自主、互動、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和經驗。但即興探究的能力較差,需老師適時啟發、引導和點撥。

(3)生活經驗: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具備了一定的關於系統的認識經驗,比如,大多數學生一般都會下象棋,下棋的經驗可以嫁接到本目的學習內容中來。

3、教學目標

按照課標與我省的《教學指導意見》,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目標: ①瞭解系統的含義及其基本特徵;②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綜合思維的方式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本目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②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唯物辯證法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心。

4、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目教學採用主題情境式探究,即師生雙方圍繞一個學習主題,創設學習情境,通過教學對話與合作探究,達成三維目標。

(2)學習方法指導:

①合作探究法:分組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突顯,生生之間的思維得到融合、交叉、提煉和昇華;同時培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共歷學習的過程,分享學習的樂趣和經驗。

② 運用歸納、比較、批判(反思)等學習方法。

(3)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三、教學的主要過程:

操作程式

教學策略

學習策略

策略分析

主題情境創設1:引出學習的主題

“棋中論道”

引導“下象棋” 這一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作為學習情境

(圖片或視訊)

以生活經驗為學習的起點、思考“下好一盤棋需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為起點,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發現學習的意義。

主題情境創設2:

複習回顧

1、 PPT 呈現問題1:用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來分析一盤棋的基本結構;2、 PPT 呈現問題2:請解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蘊含的哲學思想。

1、 聯絡舊知進行思考探究、討論交流。

2、 學生交流談論,教師指導。

通過複習舊知接入學生學習新知的邏輯起點。

主題情境創設3:

難點突破

1、 PPT 呈現問題2:“系統”一詞如何理解?(可課堂查閱《現代漢語詞典》)2、 PPT 呈現表格: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兩對概念比較(列表格);理解系統的三個特徵。3、 適時引導、點撥,引導:系統一詞的側重點在於“如何使得不同的部分,要素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並引出“優化”。

1、 結合語文學科的學習;

2、 在文字閱讀基礎上學會比較不同的哲學概念。

運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進行比較, 以深化理解三個特徵,體會學科的意義。

主題情境創設4:

重點把握

PPT 呈現問題3:下好一盤棋,如何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 ?

(1)著眼於整體性;

(2)遵循有序性;

(3)注重優化趨向。

請班裡的象棋高手談談經驗;再進行交流互動;教師參與指導。

將問題生活化;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主題情境創設5:

主題提煉

PPT 呈現問題4:有人說,“人生如棋,世事如棋”,這種感慨,如果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是指我們面對世界,面向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需要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什麼?

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進行交流,理解“綜合的思維方式”。

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從哲學思維的高度反思生活,以指導自己的人生和實踐。

課堂小結

PPT 呈現本課的邏輯結構。

回顧本課的學習內容。

簡化內容,重溫知識,強調重點。

拓展與延伸

推薦閱讀:《中國象棋的智慧》。

課後完成:體現“系統優化”的中國成語典故(如運籌帷幄;進退自如;丟車保帥...)

使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智慧,將哲學的學習與樹立文化自覺、自信結合起來。

四、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基於我對佐藤學學習理論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上關注了三個維度。

1、重視與情境對話:學習情境要紮根於學生真實生活的基礎上

在本課教學是,學習情境不是特意創設的,而是直接還原了學生的生活,很多同學都喜歡下棋,所以我在教學中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嫁接在學生的這種生活體驗基礎上,不僅是考慮教學有一個較好的切入點或者突破口,而且也是希望能夠換一種角度,從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上,對“下棋”這一日常生活進行理性的思考,從中體會和發現哲學學習的意義。

2、倡導同他者對話:學習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合作

我們傳統的課堂上,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本課的教學中,我想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學生多思考、多交流,讓師生之間的對話有話可說,因為下棋這件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不少同學也多少知道一些其中的道道(內行看門道),所以學生的發言也很積極,整堂課的氛圍是熱烈的,當然學生的回答往往更多的是一種生活化的、感性的表述,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把學科的東西注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

3、學會同自身的對話:學習目標要嵌置於生命個體的成長過程中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一個考慮的重要目標就是希望我們的哲學課不僅對考試有用,學習當然要考試,這個不能迴避,我更希望能夠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有意義,比如像這一課的教學,如果學生真正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哲理,或者智慧,懂得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優化”很重要,對於他們今後的幫助是很大的,對於他們今後的生活、學習、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很多學生走出高中階段以後,對於政治課的回憶,是否會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哲學還是有點意思的,我以為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很好了。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故事內容分析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故事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著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從而培養愛憎分明的情感,並把學到的.好思想見諸於行動。而我選擇的《小烏鴉報答媽媽》這個故事幼兒一開啟書就可以從中色彩鮮豔的圖畫中看出故事的主要內容,開始是媽媽找東西給小烏鴉吃,後來小烏鴉長大了就找東西給媽媽吃。這個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感人的故事情節能吸引幼兒的注意。我們不難發現,故事的主題就是-----要懂得關心、孝順大人。故事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兒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動淺顯的語言,又便於幼兒理解、記憶和模仿。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具體形象思維又佔優勢,因此,他們對文學作品較感興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內容較豐富、表現手法較複雜的故事,並具有一定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班的幼兒在平時的活動中積累了不少的故事知識和豐富的詞彙,他們活潑大方、富有觀察力、好奇心,探究慾望強,有豐富的想象力,並喜歡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但是,由於幼兒成長環境的影響,幼兒經常出現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不懂得關心大人,而故事是運用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進行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基於以上兩點分析,我選擇了故事主題明確、情節簡單,形象鮮明突出、語言生動淺顯而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小烏鴉報答媽媽》。

二、說目標

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中語言領域的目標和要點提示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愛,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2、知道“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3、認讀新字詞,養成初步的閱讀習慣。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閱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感受情感和認讀字詞”。

三、說教法與學法

本活動主要採用了直觀形象法、情感轉移法、讀書指導法(劃讀、點讀法)和遊戲法。

1、活動中有始到終貫穿的是直觀形象法:觀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最有效的途徑。所以,我選擇了每人一本書觀察自己書上的圖片,兒童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以及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對故事所蘊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書上色彩鮮豔的圖片,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故事內容。

2、情感轉移法:幼兒由於年齡小、知識經驗少,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理解很難或很片面。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講大道理,就很難讓他們理解和接受。如:現實生活中很多幼兒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裡有六個大人圍著他轉,總是大人在照顧他,而他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也要關心大人,總是覺得自己還很小,於是,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情感轉移法,讓幼兒通過小烏鴉報答媽媽的事,轉移到自己身上,說說自己應該怎樣報答媽媽爸爸。使他們從小養成孝順長輩的好習慣。

3、讀書指導法和遊戲法:閱讀習慣的培養是我們班這個學期語言方面的重點,這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和國小銜接,所以不管在看圖還是講故事的時候,我們都要求孩子用手指圖、指字,做到圖字對應。在活動中教師不會提醒孩子要用手點字、指字等,因為這些在平時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常規。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所以在複習鞏固的時候,我採用給“字卡找朋友”、“給字卡排隊”等遊戲,如果我們只是把字卡出示,讓孩子反覆的認讀的話,就很難讓他們接受,他們會覺得和沒勁,從而失去興趣。活動中採用的遊戲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就記住了這些漢字,這可以加強幼兒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他們的思維和認識水平。

四、說教學流程

本次活動我根據我們班幼兒平時閱讀習慣和流程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幼兒看圖猜故事,完整欣賞故事

首先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猜猜圖上的故事,以及圖上烏鴉媽媽和小烏鴉有可能講的話,從圖上孩子就能看出他們之間的愛的情感,然後讓幼兒指圖欣賞故事,聽聽你猜對了多少?從而對故事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二)欣賞第二遍故事,說說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

在這裡重點還是讓幼兒感受故事中烏鴉媽媽和小烏鴉的情感,體會他們之間的親情。

(三)幼兒輕聲跟讀故事一遍,認讀字詞,情感轉移

這個整個活動的重點,在這裡我通過提問,“想一想這個故事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讓幼兒從故事中的每個地方去尋找讓他感動的詞句,這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讓幼兒對這個故事有了充分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我適時出示有關字卡,當出示“孝順”時,讓幼兒講講對孝順的理解,找找故事中哪些話是說小烏鴉孝順的,並讓幼兒說說平時你在家的時候是怎麼孝順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又是怎麼孝順爺爺奶奶的?

(四)幼兒跟錄音大聲朗讀故事一遍

再一次整體感受故事一遍。

(五)通過遊戲鞏固字詞

這個環節是孩子最喜歡的,在這裡每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參加,“打牌”“打字機”等這些遊戲,我們在平時也經常做的,所以肯定能很好的參與每個遊戲,從而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的就認識了字詞,並學會使用,提高孩子閱讀和識字的興趣,從而也提高了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 話理念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髮展過程,它存在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於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建立新集體》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

二、 說教材

本框題是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一單元的第二課,內容是《建立新集體》。本框題側重從學生的交際能力入手,培養學生適應國中三年的學習、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確了自己已是國中生,並認識了新夥伴的基礎上,去嘗試瞭解集體、融入集體、建立新集體的一個情感過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又對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打下基礎。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學生通過本課將真正學會融入集體,讓他們在建立集體的過程中,學會從集體中汲取營養,認識到集體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平時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從無知走向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而這過程是他們在對本框知識有較深認知的基礎上,自發實現的。

三、 析學生

由於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危機”的年齡階段,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家子氣”,在與人交往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本節課把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使這個新集體更優秀做為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剛升入中學,各方面的能力,如參與小組討論的能力、協作能力尚未較好培養,因此,本節課難點應放在學生的個性張揚上。

四、 定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教學讓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體會“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發展觀察、感受、體驗、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養交往與溝通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 利用多媒體渲染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創新。

(2)組織發動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如何使集體更優秀等問題,聯絡實際由小組內部探究擴大為組外交流合作,師生共同總結。

(3)強調自主學習,聯絡自身的生活實際與集體的處境去思考與領悟,主動地去質疑、探究。讓學生多思、多領悟。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在個人的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培養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競爭意識、團結合作和奉獻精神。

五、析教法

教學有法、又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著“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3——4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並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集體討論,老師負責整理、分析、綜合。心理學家多依奇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構成學生三種不同的目標結構:合作、競爭和個體化目標結構。其中合作目標結構所激發的是以道德為中心的動機系統。學生有著共同的目標,學生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依賴關係——平等、協作關係。合作使學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援和喜愛的強烈願望。合作使學生更專心一致地投入學習,對教學過程、學習任務和學科本身產生更積極的情感,提高學生對他人認知和情緒的理解能力,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於這樣的理念,在實際的教學中,採用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探討如何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通過讓學生為班集體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張揚學生的個性。

六、談設計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即:課前設計環節——課前調查探究——課堂交流總結

(一)課前設計環節

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教育的關鍵是要準確地把握切入點、結合點,而切入點與結合點的把握要在課前進行良好設計。因此,我在上課前充分利用教學內容與心理聯絡,進一步挖掘出心理教育的資源,圍繞學生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使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興趣激發、情緒調動等有機地融為一體,提高學習效率。力求使教學兼顧學生現有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努力使每個學生輕鬆、愉快、高效地學習,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課前調查探究

教師主宰課堂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使他們不會學習,不會獨立去獲得知識,這是當前中國小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大頑症。學生不會學習,是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熱情、缺乏學習自信心的重要原因,這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妨礙學生個性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目前的課堂教學就要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上下功夫,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其達到學會學習,學會自主控制學習程序,從而體會到學習的歡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我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前準備方面煞費苦心,把其視為課堂教學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之一,於是課前我先佈置了四個方面的研究課題,分別是:1、你希望我們的班級成為怎樣的新集體。2、目前我們班級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3、解決方法如何。4、你能為班級做些什麼。讓學生根據認知水平的差異以及研究問題的難易程度,自由組合成五個探究小組,每個小組可以自由選擇某一個課題並開展調查,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在調查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自覺磨礪意志品質。並且,在學生開展調查的過程中,我和他們一起收集資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融洽了師生情感,加深了溝通與瞭解,使他們更“親其師、信其道”,同時也使學生了體驗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成功快樂、團隊協作的快樂,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課堂交流總結

如果說課堂教學前的這些環節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那麼這“東風”就是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我們前期的所有準備都是為這一重要環節服務的。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交流,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所以,我在課堂上採取了創設問題情境——深入探討——總結昇華三環節課堂活動模式,以發展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和主體學習能力。

1、 創設問題情境。本節課問題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提出的,圖文並茂、

形象具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同時渲染課堂氣氛。例如,導課時利用多媒體配樂播放了大量的關於新班級的圖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而引發學生的思維,直接切入課題。

2、 深入探討。課前我和學生已經蒐集了大量的資料,所以我們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這些資料的作用,讓我們手中的材料和演示實驗去說明問題。使學生明確新班集體存在著什麼樣的隱患以及其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進而自覺探究造成這些環境問題的因素有哪些。

3、總結昇華。這個環節是我精心設計的,力求用文學化的語言,達到情景交融,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使師生產生共鳴,論理自然,對知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並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讓學生以不同形式發表對新班級自己應做何種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這個新的班集體,昇華學生的情感。

七、 述過程

匯入新課:

學校是我們的大家庭,班級就是我們的一個小家。那麼,我們的家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又應該為她做些什麼呢?

建立新集體(板書)

師:我想每位同學在進入新學校之前,肯定都忐忑過,我的新班級會像我國小時的班級那麼優秀嗎?有那麼和睦嗎?同學會看不起我嗎?會欺負我嗎?班主任帶班認真負責嗎?當然也期待過,希望新班級別像國小時的班那麼亂,貪玩的多,學習的少等等。那麼,經過這麼多天的生活,相信大家對新的班級也有了一些瞭解。現在就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新班級的印象、建議。

(學生髮言,提示: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形成真誠坦率的風氣。學生可以提出班級的優點,當然更應該指出班級現存的不足,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他學生針對他的觀點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最後大家總結出最喜歡的班級的模樣。)

師:從剛才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健康、活潑、上進、團結的班集體當中,同時也希望自己是這個集體中優秀的一員。那麼首先要恭喜大家,我們的班級肯定會一步步好起來的,雖然她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因為我們沒有人覺得或者說很少有人覺得什麼樣的集體無所謂,只要我自己學習好就行了。這樣我們就有了共同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集體向著我們理想的方向發展,而共同的目標自然也就給了我們團結奮鬥的不懈動力。

(一)共同的目標,前進的動力(板書)

當然要想建立一個優秀的、理想的班集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那麼,我們每個人能夠為我們的集體做些什麼呢?

(二)各盡其能,發揮所長,奉獻集體(板書)

學生活動:毛遂自薦

學生介紹自己的特長,說一說自己能為班級做些什麼。比如寫字或畫畫兒不錯,可以幫助班裡出板報;體育方面有特長,可以在運動會上為班級爭光;樂觀幽默,可以給班級帶來活力,給大家帶來快樂;我不太愛說話,也沒有什麼特長,但是我願意默默地為班級做些工作,比如班裡的衛生,比如運動會的後勤。通過這個活動,讓每個同學有表達自己情感的機會,也有重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知道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每個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獻給集體,這個家才能朝著我們的既定方向發展。

(建議:除了自我推薦外,也可以由其他同學進行推薦。教師要尤其注意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要給他們表達的機會,不要讓他們有自卑的情緒產生。如果學生始終不肯發言,教師要在課下就從側面瞭解他們的優點,不得已時由教師或熟悉他的同學來介紹。總之,最後的目標就是每個人都要認識到自己可以為集體做些什麼。)

師:在這個家庭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為集體做出貢獻,也只有這樣,我們的集體才有可能在我們大家努力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溫暖的、美麗的家。為什麼說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呢?就好像五匹馬拉一輛車,車怎麼樣才能跑得很快呢?當然是勁往一塊兒使,否則,這輛車不僅不會前行,反而會四分五裂。因此,在這個集體中,大家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更要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團結協作,互助前行(板書)

學生髮言,說明團結協作在集體中的重要性。例子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提示:軍訓結束時的檢閱,方隊整齊、喊號有力,需要大家的合作;拔河比賽需要大家合作;班裡的衛生保持要靠大家協作;課堂秩序良好要靠大家協作;學習成績整體提高要靠大家的協作;學校的演講比賽,班裡雖然只有一名選手,但他的獲勝也需要大家合力幫助,比如服裝、語氣、配樂等等。)

師:所以說,在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要力爭做到最好的同時,還要和其他人配合好,這樣我們的集體也才能做到最好。我們用愛構築了自己的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們,因為有深深的愛,我們互相關心、互相鼓勵,我們的家所以溫馨、和諧、幸福,讓人羨慕。我們也希望同學們用愛創造出讓自己自豪、讓別人羨慕的班集體。

學生小結。

八、 聊反思

整堂課一直縈繞著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學生通過親身嘗試、參與、探究得出結論,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促進了心理品質的不斷完善。然而。也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如讓學生自由分組,是為了充分發揮民主和團隊合作,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但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就不一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組的整體發揮。作為教師,自己是本堂課的設計者、參與者、引導者,更要發揮好指導和調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