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錦集10篇

欄目: 說課稿 / 釋出於: / 人氣:9.56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範文錦集10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認識小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中的內容。認識小數是傳統教材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實驗教材從本冊開始引入小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用到有關小數的知識和問題,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可以擴大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小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進一步發展數感,併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及小數四則運算做好鋪墊。這部分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學習了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打下初步基礎。

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藉助生活素材,如:超市裡商品的標價,學生自己找到的帶有小數的物品、資料等等,把學習內容再具體化,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小數,體現教學生活化。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小數,初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

2、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3、通過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類推能力。

4、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知道小數的實際含義

2、 掌握小數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方法

3、正確讀寫小數

教學難點:

掌握小數的含義及表示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談話法、直觀演示法、啟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小數的含義較為抽象,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規律,教學時我創設了幫小朋友讀出價格的情景,使學生在充滿愛心的情境中直觀地認識了小數。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遷移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通過對分數的認知引導、類推出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表示分數的方法。教學中多次讓學生交流、合作,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的魅力,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說學法

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誘發為活動狀態,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採用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以學生為中心,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四、 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一開始我便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月嗎?(三月)對,三月是學雷鋒活動月,你們願意做小雷鋒嗎?(願意)有個小朋友聰聰到百和超市買文具,可他看不懂標籤上的價格,大家能不能幫幫他?(能)大家一起幫他讀出這些文具的價格是多少好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滿愛心和自信心走進課堂。然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小數的概念。

2、認識小數點

通過師生交談:我們以前學習的分數中間有一條線叫什麼?(分數線)那麼小數中間的小圓點叫小數點讓學生經歷知識遷移的思考過程,認識了小數點。

3、教學讀法

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廣度。聰明的學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讀出小數,有的學生家長教過或聽到過小數怎樣讀,所以我讓學生大膽試一試,然後經過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小數的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認識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即便是兒童,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小數,尤其是超市裡隨處可見的價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充分相信兒童的能力,讓他們通過小組討論,自己總結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2、認識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這一部分內容既是全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利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回憶分數的知識,告訴學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數表示以外,還可以用小數表示為0.1米。然後由學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數表示的方法,進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幾分之幾米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關係。然後利用知識遷移探索出兩位小數與百分之幾的關係,並瞭解到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又通過學生自己的測量活動、彙報身高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1、為進一步強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感知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把練習安排成小動物的跳遠比賽成績,促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從而鞏固了對小數含義的認識。我又以猜謎語的形式展開練習第二題,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到更多關於小數的知識。

(四)課堂小結,寄於希望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滿分為10分,你給自己打多少分?用我們今天學的小數給自己打一個合適的分數。

師:今天,大家學到了這麼多知識,還發現了許多生活中的數學,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希望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留心觀察,勤于思考,就能發現更多數學的奧妙!

又一次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首尾呼應,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國小美術教材嶺南版第三冊第一單元《水中的魚》。

教學目標:

審美領域: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兩者之間的關係。

技能領域:能大膽創新作畫,合作畫一幅色彩鮮豔的《水中的魚》。

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策略:

欣賞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及電軟演示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能掌握表現出魚在水中的遊姿、動態,並以此體現“水”意。

教具:

多媒體軟體、四幅上好底色的海底圖、課題。

學具:

畫紙、水彩筆或蠟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猜謎:從不離水,搖頭擺尾,鱗光閃閃,滿身珠翠。(魚)

在學生猜出正確答案後請幾位同學講講:你是怎樣猜出它是魚的呢?

二、講授新課:

(出示多媒體課件)

1、聽一聽:

請同學回答你聽見什麼聲音?從而引出“水”。

2、欣賞分析:

a、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魚。

要求:一邊欣賞一邊觀察這些魚的形狀和色彩。

b、提問:你覺得自然界的魚漂亮嗎?哪個同學記得它們的形狀和色彩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3、欣賞教師範畫:

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提問:小朋友你覺得哪條魚畫的最生動呢?

教師強調;畫水中的魚,只要畫出魚在水中游動的姿態,不用畫水,人們也可以感覺到魚是在水中的。魚遊動時全靠魚尾的擺動,一般的魚是向左右擺尾的,若能畫出擺尾的形狀,便能表現出有動感的游魚了。

4、演示如何把自然界中的魚用美術的方法畫出來,使學生懂得畫魚的方法。

(1) 先確定魚的外型。

(2) 將魚的花紋確定下來,細緻的畫出來。

(3)設色。

三、學生作業:

利用一封邀請信請同學們幫海底世界的魚設計漂亮的衣服參加舞會,讓學生自由發揮畫出各種各樣的游魚,小組合作完成。

四、教師輔導:

瞭解學生,幫助解決作業中的問題。

五、展示講評作業:

把自己畫的魚剪下來貼到所在的組的海底圖上。

全班評出畫的最好的一組,並表揚。

六、全班同學在音樂聲中扮演小魚在大海里游來游去。

板書設計:

水中的“魚”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蒙娜麗莎之約》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王克難先生用詩意盎然的語言,描述了畫作中蒙娜麗莎溫婉、優雅、端莊的形象;並展開豐富的想象,解讀了蒙娜麗莎那神祕微笑背後蘊含著的複雜情感。與本組教材的主題“感受藝術的魅力”一脈相承。文筆洗練,文字淺顯流暢,可謂是介紹藝術品的傳神之作。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充分考慮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讀記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畫面,瞭解課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寫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畫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

本課的重點是:對照插圖,把具體描寫《蒙娜麗莎》畫像的部分找出來,欣賞蒙娜麗莎神祕莫測的美麗神韻和那如夢似幻的嫵媚微笑。

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坐姿、雙手和背景等具體的描寫中體會世界名畫的魅力。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

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點燃學生的思想火把,我主要採用啟發式教學:

1、引導自讀自悟法:我緊扣高年級略讀課文的特點,結合單元訓練,抓住重點,在讀悟的過程中感受《蒙娜麗莎》的魅力。

2、創設情境法: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觀形象展示《蒙娜麗莎》的魅力。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本課我教給學生以下方法:

1、誦讀法——自讀自悟,讀中感受。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合作法——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四、說教學程式: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我將本課的教學程式設計為三大板塊。三大板塊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渾然一體:

(一)激趣匯入,發現“美”

好的開始是課堂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班班通”出示視訊以及圖畫《蒙娜麗莎》讓學生欣賞,問:你覺得這幅畫給你什麼感覺呢?使學生對《蒙娜麗莎》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二)品讀課文,感受“美”:

這是本課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蒙娜麗莎》的美,我設定了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一,蕭伯納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

人可擁有兩種思想。”讓學生圍繞“你喜歡這幅畫的哪個部分,為什麼喜歡?”這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集體交流,感受《蒙娜麗莎》魅力所在。抓住神祕的微笑,緊扣四個“有時”,通過配樂指名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出美的感受。再班班通出示視訊,總體感受這幅畫的魅力。步驟二,通過問題質疑,引導學生從遊客排隊等候觀畫這一側面描寫感受《蒙娜麗莎》的魅力,並指出這幅畫對我的巨大影響。步驟三,我國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此,我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當一回小小講解員,介紹這幅名畫。讓學生在扮演中得到快樂,達到樂知的效果,同時也起到鞏固課內知識的作用。

(三)課外拓展,延伸“美”

課尾引入達·芬奇的另一幅名畫《最後的晚餐》,和製作一個卡片,藉此培養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興趣和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五、說應用:

“班班通”工程的實施,為學校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優質教育資源的應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實效、高效。利用“班班通”教學,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本課教學在“班班通”應用方面主要體現在:

1、利用多媒體營造氛圍: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一開課我就出示名畫課件,用形象生動的畫面營造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整堂課的興趣。

2、利用多媒體巧妙解疑: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我利用多媒體動畫出示蒙娜麗莎魅力的具體部位,化抽象概括的語言文字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畫面,有利於學生理解。

總之,“班班通”以其生動形象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為學生,

也為我們教師開拓了一條通往更廣闊天地的道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願藉助“班班通’,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教學意圖:

玩具是每一個國小生的最愛,並且各種各樣的顏色對於他們來說也充滿了好奇,這節活動課就是通過讓學生在玩小汽車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對顏色的興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樂趣。

教學目標:

1.對顏色感興趣。

2.會將小汽車車輪或其他圓形的東西蘸顏色在白紙上滾。

教學準備:為每個寶寶準備一輛玩具汽車,拉鍊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你們猜猜是什麼?

2.在學生自由猜測時,教師掀掉布,給學生一個驚喜:

(師:“看,是什麼?”)(小汽車)

師生一起說說小汽車的種類和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這麼多好玩的小汽車,你們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師講清楚要求,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玩具汽車玩。)

二、引發興趣,教師進行示範演示。

1.師:小朋友們,快來看呀,老師的汽車會變魔術!

教師把汽車車輪蘸上顏色在白紙上開過,邊開汽車邊念兒歌“小汽車,嘀嘀嘀,真有趣。”

2.引導學生觀察小汽車滾出來的畫,師:厲害吧,老師的小汽車還會畫畫呢,看,是什麼顏色的?像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在學生回答像什麼時,教師要給與肯定。)

3.師:同學們,你們的小汽車能畫畫,依靠的是什麼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動結束

1、每人一個方向盤,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做開小汽車的遊戲。

2、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課文是一篇翻譯作品。文章寫了一個小姑娘從纏著媽媽不願長大,到為了媽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的過程,讚美了這位小姑娘對媽媽、對家庭的熱愛。課文比較長,但是語言淺顯、內容簡單,情感也很貼近學生。

【說學情】

雖說學生有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掌握了簡單的閱讀方法,能夠讀懂這樣淺顯的文章。但由於文章比較長,生字特別多,二年級學生剛學會閱讀,閱讀的速度比較慢,一堂課要完成識字與閱讀兩項任務有相當的困難。

【說教學目標】

三個目標字詞和閱讀展開,層層設定,步步提高。目標一,抓字詞,為學習課文掃除障礙;目標二,抓朗讀,旨在體悟文章意味;目標三,抓理解,旨在昇華感情,明白事理。

【說教法】

由於課文比較長,要在一課時裡完成全文的教學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只能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採用“長文短教”的辦法。通過整體感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通過縱向串聯,突現重點,抓住課文的主旨。

【說學法】

“讀課文理解詞句”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要落實這點還得從句子入手。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劃劃、圈圈、填填都是一些比較直觀,便於學生操作的方法。因此,本堂課中,教師主要讓學生用“劃一劃句子、填一填句子”等方法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識字教學作為低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應紮紮實實地進行,不能“一筆帶過”。但在教學時,要注意方法,講究策略,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音形義要各有側重。本課十個生字,“纏、粥、刷、擦”重在字音的糾正;“廚、纏”要指導字形;“纏”還要理解字義。

(2)二年級也是進行詞句訓練的重要階段。《課程標準》提倡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詞彙,在應用過程中瞭解、掌握詞義,要改變和淡化死記硬背詞語概念和脫離語言環境的釋詞。因此,在理解“纏”的意思時,可分兩步進行:在學習生字時,讓學生用動作演示來了解“纏”在生活中常指“繞”;在學習課文時,通過讀句“那時你就不纏著媽媽了”,讓學生在語境體會“纏”在這兒表示“糾纏”的意思。

(3)閱讀教學時,要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要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品味,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教學設計中,教師力求通過讀句子、找句子、填句子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閱讀,反覆接觸語言,感悟語言。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捨得化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去讀,並增加個體閱讀的次數,讓每位學生都能親自參與理解、感受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

【教學實錄片段】

(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師:昨天,我們已經進行了預習,讀了課文,學了生字,現在我們來檢查一下。

(教師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課文)

師:大家要仔細聽,聽清楚是否讀正確。好,開始。

生:(讀課文)

師:他們讀得怎麼樣?(教師引導大家評議)

生:某同學把“纏”字讀錯了。

生:“胳膊”,某同學沒讀準。

生:……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生字和易讀錯的字詞。在出示字詞的同時,進行生字教學。)

師:這幾個字再請同學來讀一讀。(教師邊說邊出示:梳、粥、刷、廚)

生:(讀這四個生字)

師:對,它們都是翹舌音,一起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這個字,請你看看拼音再讀一遍。(教師邊出示“纏”,邊請剛才讀錯的同學重新讀)

生:纏。

師:這回讀對了,是翹舌音。以後讀生字時一定要看清拼音。那麼,“纏”是什麼意思呢?誰給大家演示一下?

生:(做了一個一圈一圈繞的動作)

師:對,“纏”有“繞”的意思。不過在課文裡可不是這個意思,什麼意思?待會兒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採用“長文短教、長文快教”的方法,引導二年級學生“有詳有略”地學習課文內容,高效有益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是我課前思考的問題,也是力求在本堂課上達到的目標。通過課堂實踐,我感到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

一、教學收穫:

1、字詞教學分層進行,各有側重。課前預習要求學生運用各種識字自主識字,使學生有了更多的識字空間。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分類處理的方法分層教學生字新詞:對於易讀錯的字以糾正讀音為主;對於一些動詞,主要採用動作演示的方法;對於字形相象、意思相近的字,通過比較來辨析、區分……自學為主,適當點撥,紮紮實實地落實二年級的字詞教學,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紮實。

2、閱讀教學有張有弛,有扶有放,不求面面俱到。考慮到有限的時間,較為冗長的課文,我對教學內容作了大膽地處理。本堂課主要抓住了小姑娘想長大部分進行教學,圍繞著“課文幾次寫小姑娘‘想長大’?她為什麼想長大?”讓學生找找有關語句,通過讀讀句子感受小姑娘愛媽媽的情感,領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問題少,學生朗讀多;教師分析少,學生自主閱讀多。總之,教師力求改變學習方式,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嘗試問題,自己尋找規律,自己探究結論。這樣,無論從方法和形式上來說,還是從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說,都為教學節省了時間,保證了長課文短教、快教,提高了課堂效益。

通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追求高效快速的同時,如何加強詞語的運用使學生語言內化?這是我想在以後教學時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教學案例】

開始上課了,教師直截了當地問學生:“你們想不想長大?”從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了。他們紛紛舉手發表看法,有的說:“我想快點長大,因為長大了,大人們就不用管我了。”有的說:“我不願長大,因為長大了好多事情都得自己獨立完成了,沒人幫你了。”還有的說:“我既想又不想,因為長大有長大的好處,沒長大有沒長大的好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口說道:“有一個小姑娘開始也不願長大,可後來她又希望自己快快長大,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16課。”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學習。由此可見,學習語文必須切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以他們的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學習內容產生共鳴。本案例中,學生們之所以能侃侃而談,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學習,就是因為老師一開始就喚起了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激發了他們“想說、要學”的慾望,讓學生擁有了嚮往學習的熱情,奠定了積極的感情基礎。

【訓練材料】

一、給下面的字加上一個部首使它變成另外一個字。

各()良()皮()離()

古()票()西()先()

二、照樣子,寫詞語。

例:(買)菜()碗()玻璃()被子

()臉()衣服()衣櫃

三、寫一寫。

文中“不知不覺”、“自言自語”都是四個字的詞語,你知道哪些這樣的詞語?請寫下來,比一比誰寫得多。

(一、二為基礎題,三為興趣題。)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實驗數學》第六冊第三課時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是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量一量,擺一擺,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與長和寬之間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推廣到任意長方形的面積都可用長X寬=面積的方法計算。根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歸納。本節課教學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後面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以至關係到整個國小階段平面圖形面積的教學。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等。這些平面圖形面積的求法都是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推導的。所以,這節課又是國小階段平面圖形知識的重點。

本節課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與長方形的長

和寬之間的關係,加深學生對此法的理解和掌握。

2、使學生會運用推導結論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3、通過此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歸納、概括、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教法與學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儘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和操作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手、眼、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法的選擇以發現法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為輔。

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直尺、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兩個長方形紙片。

在學法上可歸納為: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好學。

2、創設操作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在學習

過程中有意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

3、運用電腦輔助教學和直觀教學等多種手段,以便活躍課堂氣

氛,使學生樂學。

三、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前幾天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和麵積單位,今天動腦筋爺爺想來考考大家。(課件演示動腦筋爺爺的畫面)圖1學生可根據前面所學知識能很快說出邊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形面積代表1平方釐米,圖2和圖3是在圖1的基礎上將一個長方形用虛線勾勒多個小正方形的形式。學生對圖2和圖3已能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求出各自的面積。但圖4這個長方形沒有虛線勾勒出來,它的面積如何求,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問題。以此匯入課題。

這樣創設情景,提出疑問,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以便順利進入下一步的教學。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特點,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如何求出圖4中長方形A的面積。在學生放手操作過程中,他們出現的解決方法可能有很多,如(1)擺出小正方形後用數格法來求;(2)用圖形對比法求;(3)通過量出的長和寬計算求等等。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其思考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之處,教師要超前估計,順勢點撥,引出學生正確的想法。

這一過程學生通過量一量、擺一擺的方法就初步得出長方形A的面積與它長和寬有關的重要發現,即得出長方形A的面積等長X寬=面積的初步結論。

(三)運用結論,抽象歸納。

問: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可用它的長乘以寬來計算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問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於是出示任意長方形B,已知的條件課件中已顯示出(課件演示)。要求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各自操作、探討、驗證。

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匯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件演示長方形B的擺拼圖形)

通過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X寬這一結論。

為了讓學生將理論用於實踐,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以《實驗數學》課本為例,動手量出所需要的相關資料,計算出它的書面面積。接著我講授用字母表示的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

(四)轉化與應用。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讓學生完成如下練習:

1、教科書P110頁的“練一練”題(1)和題(2)。通過這一基礎

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長方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一般問題。

2、思考題。(課件顯示)

下面是一張小紅家的平面圖(單位:米)。

(1)請算出他家臥室、客廳的面積。

(2)如果在客廳頂面的四周裝上裝飾條,需要裝飾條多少米?

這些練習由易到難,重在加深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特別是思考題的第(2)題,不僅鞏固了學生求長方形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更深刻區分了長方形面積和周長這兩種概念,而且注意了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於生活的能力。

最後,教師以提問,學生自行小結的方式結束:這節課你們學了哪些知識?求長方形面積要知道哪些條件?怎樣計算長方形面積?你們還有哪些疑問?

這一部分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使這一節課的內容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為了讓學生學好《長方形的面積》這課知識,我是儘量多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歸納,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啟發者、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樣,學生才真正學到了知識。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教科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的第3課。

是在學生學習了《溶解》、《怎樣加快溶解》之後,來研究“一定量的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併為下一課學習“分離鹽和水的方法”打下基礎。

本課在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了一年的科學課的學習,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能力 。

本課以學生熟悉的食鹽和水作為研究材料,操作安全,難度適中,材料易得,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能根據研究的問題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能根據計劃開展研究,學會運用資料做出解釋。

(二)科學概念:

認識在一定量的水中,食鹽能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運用觀察到的事實與他人進行交流,並在制定計劃和實驗操作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嚴謹。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認識到一定量的水裡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鹽。

教學難點:

制定研究計劃,並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四、教法學法

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

學生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探究活動。

五、教學準備

(一)學生的準備

組建學習小組,選定小組長,並以組長的名字來命名小組。

(二)材料的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略);實驗記錄表等。

六、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

(二)討論交流,制定計劃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四)分享結果,分析資料

(五)回顧總結,延伸拓展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

1、比一比。

A、B兩小組比一比:

誰能儘快將這一小袋鹽全部溶解在這杯水裡?

注意:鹽和水不得濺出杯外。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

1、比一比。約2分鐘後,A小組的鹽全都溶解完畢,而B小組的鹽全都沒溶解完。

2、找原因。

A份材料:20毫升水,5克食鹽;

B份材料:20毫升水,10克食鹽。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

1、比一比。約2分鐘後,A小組的鹽全都溶解完畢,而B小組的鹽全都沒溶解完。

2、找原因。

給B小組延長一倍的時間,讓他們繼續攪拌。但結果依然是沒能全部溶解。

3、放好材料。讓學生說一說,有什麼想法。

4、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5、預測一下,20毫升水裡能溶解的鹽量大致在什麼範圍 ?

(二)討論交流,制定計劃

1、談話

2、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

制定研究計劃

實驗是從頭開始,還是利用剛才的A杯(20毫升水裡已溶解了5克鹽)或B杯( 20毫升水裡加入了10克鹽)繼續研究?

怎樣進行實驗?

還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提示:

(二)討論交流,制定計劃

1、談話。

2、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

3、彙報交流。

4、評價:哪一種研究計劃更簡單易行,值得推廣。

研究計劃(一)

1、利用已經溶解了5克鹽的A杯繼續研究;

2、再往杯中加入1克鹽,攪拌,若能溶解,則再加入1克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3、記下每次加入的鹽量。最後算出加入鹽的總量、能夠溶解的鹽量,填在記錄卡上。

研究計劃(二)

1、利用加入了10克鹽的B杯繼續研究;

2、通過“過濾法”,將鹽水和未溶解的鹽分離;

3、將未溶解的鹽晒乾(或烤乾),用天平稱出它們的質量;從10克中減去未溶解的鹽量,即為2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鹽量。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1、螢幕上出示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小組長領取後續實驗所需的材料、實驗記錄表。

1、小組成員要分工協作,以提高效率;

2、加鹽時,不要讓鹽灑在燒杯外面;

3、攪拌時,防止杯裡的水濺出;

4、要等杯裡的鹽溶解之後,才能再加鹽;

5、認真記錄加入的鹽量,填好實驗記錄。

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1、螢幕上出示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小組長領取後續實驗所需的材料、實驗記錄表。

2、小組成員進行分工。

3、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4、填寫實驗結果。

(四)分享結果,分析資料

1、分享結果:將各組的實驗結果輸入電腦的統計表中。

分析實驗結果

(四)分享結果,分析資料

1、分享結果:將各組的實驗結果輸入電腦的統計表中。

2、分析資料。

3、看看科學家的結果

照此計算,20毫升的水裡能夠溶解 克的鹽。

7.2

(五)回顧總結,延伸拓展

1、回顧:從問題到答案,我們經歷了哪些過程?

2、想一想,桌上的這些鹽水該怎樣處理呢?你還想利用它來研究什麼問題嗎?

(下課時將鹽水收集起來,留待下節課用)

本課的特點

源於教材而不囿於教材。

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重複利用實驗材料,滲透了節約、環保的理念。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對物理有了一定的瞭解,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學生對運動和靜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並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在國小六年級的數學中學生進行了不少的有關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關單位的換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時間,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並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瞭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義和使用方法。

本屆九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但後進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要充分關注他們教學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活動。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儘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儘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徵,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慾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體應用

難點: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四、說教學過程

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訊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發現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播放了自已錄製的我校運動會的100m和3000m視訊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分析學生的運動情況,他們的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並得出結論:視訊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後,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訊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例項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於學生輕鬆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麼?最後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麼?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並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並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麼主要特徵,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後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並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採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3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採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麼是單位時間,得出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麼,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後進生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後進生反應慢些老師要理解他們,多肯定他們的成績,多表揚他們的進步。增強學生求慾望。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並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匯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係,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學校的校運會 女子100米短跑記錄是13.5s, 請運用知識計算出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為7.61m/s

例題2: 例題:保靖至吉首的路程為100Km,一輛汽車從保靖縣開往吉首,這輛汽車的速度是40Km/h,幾小時後可以到達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據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這輛汽車2.5小時後可以到達吉首。

例題3: 例題:20xx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傑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道題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後進生對這題是難了點,教師要多講,多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弄清這題。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範解題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在做計算時要寫,已知,求,解,答四步。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課堂小練習:

1、單位換算:

(1)108 km/h=____m/s [2] 15m/s=------km/h

2、汽車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1 min通過了1800 m的路程,汽車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歸納總結

最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後總結的良好習慣,並培養、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儘量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體現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容易理解,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運動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定義: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s表示速度

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

換算關係:1m/s=3.6km/h

二、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業佈置:

1.1m/s=_____km/h

0.5m/s=_____km/h

10m/s=_____km/h

54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別是3.5 km/h, 64m/min,1m/s,則三人的速度的關係是?[注,min表示分鐘]

3.汽車以20m/s的速度行駛了2h,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m/s,人對著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聲,聽到回聲經過的時間是( )[聲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說課稿 篇9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圖文結合,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從蝌蚪到青蛙的變化過程。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應圍繞讀書、識字的重點,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與觀察生活結合起來,與積極思考,努力發現結合起來。要注意不同學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個別差異進行有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揭題。

(二)、圖文對照,讀通課文,學習生字詞。

1、藉助圖畫,初讀課文,自學不認識的字。

2、檢查自學情況。

(三)、再讀課文,感悟小蝌蚪的變化及找媽媽的艱辛。

1、讀課文,看看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什麼變化。

2、再讀課文,想想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3、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四)、指導寫字。、

1、認讀“條、變”。

2、指導寫字。

3、生獨立寫字,師巡視指導。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變—青蛙

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已經不見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課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學就圍繞著這兩務主線展開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盎然。

說課稿 篇10

《愚溪詩序》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

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對於古詩文的閱讀,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對教材的分析

《愚溪詩序》作者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繼承了屈原以來“不平則鳴”的創作傳統,強調“文者以明道”。他的這篇文章忽而寫景,忽而寫情,忽而議論,全文用自嘲的筆法憑27個愚字連綴成文,表達了孤憤抑鬱的情懷,形成了寓情於景,託物起興的藝術特色。

重點:理解作者以“愚”自稱的深刻含意(“愚”字是課文的題眼,抓住了“愚”,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靈魂)

掌握夾敘夾議,寓情於景的寫作特點(為了將讀寫更好地結合,積累寫作方法)

難點:注意作者如何正話反說的。(時代的原因,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鉗制)

體會文中用典的深刻含意。(典故人物歷時較久遠,用在文中是為了襯托作者)

課文語言較淺顯,教學中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當加以啟發和點撥,安排一課時。

三、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1.理清文章線索,總體把握文章內容。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古代散文誦讀、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領會作者對壓抑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批判。

四、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語言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內容,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在這節課上,採取學生自讀、教師範讀、個別學生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用深沉、憤慨的語氣反覆誦讀全文。

第二,交流互動式結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交流式結構,即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讓其在課堂動態交流中學習。學生在討論、辯論和交換看法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要點、難點、重點,並做到集思廣益,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以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通過交流,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也正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互動式結構突出了師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的特點,其優點是充分體現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

第三,亮點探究法不做整篇的分析,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教師只抓文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點撥。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容量。

五、學法分析

1、學生現狀:高二學生具有閱讀一般古代散文的能力。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知區域性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2、學法指導:

①.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發掘(疑難)——發散(心得),構建自主學習模式,體現教師與學生新型合作學習特徵。

②.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整理歸納、比較聯絡的能力,實現知識遷移。

具體做法是先誦讀,找出文中哪些景,叫什麼名,這些景物的特色,進而探究作者為什麼以“愚”字命名它們,從而理解本文主旨。另外,還要注意辨析本文的類比對照,看看它是怎樣將人與景聯絡在一起的。通過質疑討論,激發學生思維。

六、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基礎上,本課時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是運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將“交流互動”學習模式貫穿始終,努力做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研究,邊思考,邊提問,邊交流,邊創新,達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的目的。

首先我採用情境匯入法,要求學生一起背誦柳宗元的《江雪》(電腦顯示圖片和文字,營造孤寂冷清的意境)教師配樂深情說出導語。

第二步知人論世。由於學生國小學過《江雪》,國中學過《捕蛇者說》,讓學生談談對柳宗元的看法。提出問題:如果你是老師,在教這一課時,你想讓學生先了解什麼?這是一種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適時總結。

第三步錄音範讀,抽學生朗讀,進一步增強語感,熟悉內容。

第四步完成對預習的檢測,落實語文教學知識目標。

第五步分組朗讀,同時在誦讀中理清思路。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應讓學生快速梳理思路,才能高屋建瓴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六步引導學生討論回答,並總結歸納。同時引導學生質疑,於無疑處生疑。

①文章開頭交代了有關愚溪的哪些內容?

②找出文中“八愚之景”,並思考作者為何對荒僻之地的愚溪如此深情?

學生邊默讀邊思考,教師指定一學生回答再明確。

③愚溪之愚表現在哪些方面?溪本無所謂智愚,作者為什麼要說它愚?

學生討論後再回答,教師點撥。

④教師讀第四段,提問:本段如何運用對比手法來襯托自己的“愚”的?

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指導。此問題解決難點用典的理解。

通過以上問題,突破重點。

以上教學環節我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建立開放型中學語文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就課文提出問題,多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僅使學生“學會”,而且“會學”。

第七步組織學生探究式閱讀

探究問題:柳宗元詩文主旨。

這是一個開放式命題,我將對學生討論中的問題作出點評,充分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戰果;對有些爭議較大或較難的問題,我只提供背景資料而不做出結論,留下教育空白之美,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繼續研究的熱情.

第八步課文總結。

第九步佈置作業。為豐富學生知識面,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我又設計了一道題

請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柳宗元的詩歌和散文,寫一篇《柳宗元詩文賞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