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課文

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

欄目: 課文 / 釋出於: / 人氣:1.8W

《大自然的語言》,本文是知識性小詩。通過一些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自然的一些規律。全詩共7節,詩歌語言生動活潑,適合朗讀背誦。大自然的語言是人心靈的聲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

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1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以清新的筆法,生動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一門方興未艾的新興的科學──物候學。“物候學”對許多青少年讀者來說,該是陌生而神祕的;要用很短小的篇幅講清這門科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又是多麼的不容易!而《大自然的語言》在這方面卻有其獨到之處,它言簡意賅地、饒有趣味地把物候學介紹給青少年讀者,使他們不但對這門新興科學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培養了他們熱愛科學的興趣,同時也可使之在學習語言方面受到啟示,吸取營養。從這個意義上看,《大自然的語言》作為語文教材,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新穎別緻、引人入勝的標題:

這篇文章,是要向讀者介紹有關物候學的知識。如果簡單地用“物候學知識”一類的標題,對國中學生來說,會有生疏深奧的感覺,不易引起他們的興趣。改寫時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既與科學小品文的特色相合,又十分新穎別緻。它的妙處在於含蓄生動、引人入勝。“人有人言、獸有獸語”,那隻不過是流傳於街巷市井中的一句俗話而已,事實上只有人才有語言。而標題中卻讓“語言”出自“大自然”之“口”,真是與眾不同,引人尋味了。這個標題,切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和渴求知識的慾望,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讀者們無疑是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的。

(二)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結構:

這篇文章的結構十分精巧自然。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文章開頭,就把“冬去春來”“入夏趨秋”的四季變化和花木蟲鳥的百態千姿生動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從這些“周而復始”的變化中,這些百態千姿的差異中,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原來他們把“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現象看成了大自然的“語言”──這就是“物候”;而“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這就是物候學。

這一部分從描繪大自然的現象開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知道了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之後,緊接著就要介紹研究物候學的用途,這當然是順理成章的。文章先指出:觀測物候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這些“活的儀器”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應用在農事活動中也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對其重要性做了說明,然後又以北京一九六二年春初種花生因為沒有注意物候資料而受到損失為例,具體地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在這一部分裡,一段說明,一個例項,就把問題談得清清楚楚,有理有據。

在講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之後,文章更深入一層,著重分析物候現象來臨的複雜的情況和原因。文章進入了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

在這部分中,作者分別從“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等幾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說明時條目清晰,例證具體。

全文的最後部分(第11~12自然段),在前文介紹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物候學研究的多方面的意義。作者以此總結全文,並展示了這門新興科學的光輝前景,使讀者深受啟發和鼓舞。

總之,這篇文章從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變化開始,順序地介紹了: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物候學的作用→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物候學研究的多方面意義。全文眉目清晰,結構自然精巧。

(三)準確洗練、精彩傳神的語:

準確鮮明、洗練清新是本文運用語言的一大特點,反映了極強的語言功力。例如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四季的變化,花木蟲鳥的活動,做了簡潔生動而富於特色的描繪。文章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恰到好處地點染了季節的特徵、萬物的態勢:“立春過後”的大地復甦、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的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的燕子歸來,布穀露面;“轉入夏季”的植物果實的孕育;“到了秋天”的果實成熟、落葉飄搖、昆蟲的銷聲匿跡;而衰草連天的景象將迎來風雪載途的“寒冬”。在這短短的百幾十言中,春夏秋冬,特徵鮮明;花木蟲鳥,各具姿態;金風冰雪,應節而行。真是字句生輝,形神俱備。段末處又以“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做結,點出了大自然的規律,具體而不繁冗,生動而又準確,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如文中“各種花次第開放”中的“次第”一詞的運用,寫出了花的開放有前後之別,有其固有規律;“在地球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這一必要的交代,又對第一自然段中所述的自然現象的變化給予嚴格的地域性的限制(地球上其他地域可能會有別樣的情況);在“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來去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這句話裡,作者選用詞語時,用“注意”而沒有用“研究”,這正是如實反映了勞動人民開始只是憑經驗,只是有著感性的認識,而真正建立物候學,系統地進行研究還是近代的事。從上面的幾個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運用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精彩傳神是本文運用語言的又一特點。為了使青少年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易於接受本文所闡述的科學知識,作者在使本文語言富於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1、儘量使語言生動、形象、傳神。比如用“翩然歸來”描繪燕子的輕捷、灑脫,身姿優美,用“簌簌地”寫出樹葉紛紛飄落的動態,用“衰草連天”寫出深秋景象的荒涼,用“風雪載途”寫出嚴冬的酷寒,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反映了自然現象同氣候變化的關係……所有這些語言,無不逼真、形象、生動、自然。

2、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人格化,達到生動傳神,引人入勝的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往往把貼切的比喻和巧妙的擬人融為一體。例如:“杏花開了,就好象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段話把擬人和比喻有機地結合起來,杏花在“傳語”,桃花在“暗示”,布穀鳥用歌聲向人們提醒,給人以無限親切之感,大自然是多麼關心勞動人民的耕耘播種呀!這些語言在此處運用,比專業性的術語更富於表現力。此外,文中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為“活的儀器”,還說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這個比喻也是非常精彩的,它把生物的變化作為一種徵兆,在物候觀測中的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顯得十分有力。

3、本文還採用了“例釋”的方法,即舉出具體例證說明問題的方法,把比較抽象的道理,做了深入淺出的說明,使讀者易於理解、易於接受。比如寫緯度的差異影響物候來臨,作者就舉“北京──南京”物候現象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來說明。又如寫高下的差異影響物候來臨,作者就以華南丘陵地區引種熱帶作物的事例說明。至於寫經度的差異影響物候來臨,則用了“大連──北京”、“濟南──煙臺”兩個事例來說明。作者在這裡不僅分析了一般情況,還指出“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不但條理清晰,分析全面,而且能通過人們熟知的具體的事物,使讀者便於比較、聯想,從而獲得或理解了新的知識。

4、注意語式的變化,使讀者沒有重複雷同的感覺。例如在談“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的時候,對這些“因素”作者不是第一第二地呆板地排列,而是用下列不同的句式提出:

“首先是緯度。”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

用這樣略有變化的句式把四種因素分別地提出來,顯得靈活生動,錯落有致。

總之,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語言,不但能使他們更深刻地領會文章的內容,也可作表情達意時的借鑑,是十分有意義的。

【附錄】

註釋:

次第──按先後順序。

周而復始──形容不斷迴圈。周:環繞一圈;復始:重新開始。《晉書·王鑑傳》:“賦斂搜奪,周而復始,卒散人流,相望於道。”也作“終而復始”。《淮南子·兵略訓》:“象日月之執行,若春秋有代謝,若日月有晝夜,終而復始,明而復晦。”

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2

這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物件,採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於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並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學習本文一要了解物候現象有關知識。二要學習條理分明的說明。三要學習概括文章的要點。四要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

本文從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寫起,然後⑵⑶自然段點題,指出大自然的語言就是物候。⑷⑸段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⑹⑺⑻⑼⑽段寫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用“首先”突出主要因素,其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⑾⑿說明物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