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魯迅

淺析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

欄目: 魯迅 / 釋出於: / 人氣:2.94W

引導語:魯迅的《阿Q正傳》有著不朽的魅力,在它發表後的幾十年裡,阿Q在中國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文更加詳細的瞭解《阿Q正傳》。

淺析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

一. 阿Q形象分析

《阿Q正傳》之所以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阿Q相”太普通了,魯迅先生銳利的鋒芒觸痛了社會的神經,使得許多人從中照見了自己的靈魂,總覺得阿Q這人很是面熟。這正好印證了俄國卓越的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的著名論斷: “對於讀者,每個典型都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5]。道理很簡單,讀者感到熟悉,因為這個人物集中地體現著社會上同類人物的特徵:讀者覺得陌生,因為他是身肉飽滿、生動活潑的獨特生命,個性與眾不同。阿Q是一個植根於中國社會的有著深厚生活基礎的文學形象。

(一) 落後不覺悟,被剝奪得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形象

魯迅先生對阿Q的階級地位和生活處境做了明確而具體的描寫:他是赤貧的僱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性格也豐富複雜。魯迅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沾染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6]。但同時,阿Q又是一個深受封建觀念侵蝕和毒害,帶有小生產者狹隘保守思想的落後、不覺悟的農民;他不敢正視現實,常以健忘來解脫自己的`痛苦;他同時又妄自尊大,進了幾回城就瞧不起未莊人,又因城裡人有不符合未莊生活習慣的地方便鄙薄城裡人;他身上有著畏強凌弱的卑怯和勢力,在受了強者欺辱後不敢反抗,卻轉而欺辱更弱小者;他有著守舊的心態,如對錢大少爺的剪辮子 深惡痛絕,稱之為“假洋鬼子”;他身上更有著“看客”式的無聊和冷酷,如向人們誇耀自己看到過殺革命黨,並口口聲聲地說“殺頭好看”。而且阿Q對革命的認識是十分幼稚、糊塗、錯誤的,他帶著傳統觀念來理解眼前的革命。他嚮往革命,不是為了推翻豪紳階級的統治,而只是“想跟別人一樣”拿點東西;阿Q抱著狹隘的原始復仇主義,認為革命後“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阿Q還幻想著自己革命後可以奴役曾和他一樣的生活在底層的小D、王胡們。阿Q這種革命觀,是封建傳統觀念和小生產者狹隘保守意識合成的產物。總之,阿Q的這些小生產者的弱點和深刻的傳統觀念,都表明他是一個不覺悟的落後的農民。

(二)阿Q的“人上人”思想

阿Q是經濟、政治思想上都受到嚴重的剝削和壓迫的農民,他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他失掉了他的土地和獨立生活的依憑,現實處境十分困難。“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對此句進行深度剖析:作為封建社會代表的趙太爺是有錢有勢的人物,即權勢者,而阿Q的思想清楚地說明他所向往的是成為“闊”人,成為高居於一切人之上的“人上人”。“你”字說明阿Q對人的態度和阿Q的“很自尊”。人都應該自尊,但正常人的自尊必須是同時尊重別人,而阿Q的自尊卻是異於常人的,他“很自尊”,同時卻鄙視一切的人。從沒有聽見他說過別人的什麼好話,阿Q根本沒有一個朋友,從來不用平等態度對待任何人,說明阿Q身為社會底層的“人下人”,但他夢想翻身上來成為唯我獨尊的“人上人”,這種思想才是阿Q性格里最本質的東西。

辛亥革命到來時,阿Q追求“闊”、成為“人上人”的思想徹底暴露出來,“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阿Q形象的實質得到最充分的表現。阿Q身上集中反映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又要凌虐別人和吃別人的人際關係的實質,這也是國民性的根本問題。

阿Q是奴隸,但他想反過來成為奴役一切人的奴隸主。如果他的“抱負”、“志向”得到實現,他就會成為新的統治者,而且其暴虐程度很可能不比舊統治者輕。

(三)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徵

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 凌弱、健忘、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於虛偽的精神勝利之中。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麻醉劑,它使得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現實處境,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悲慘命運,雖然受盡欺凌,卻並無真正的不平。

他能誇耀過去來解脫現實的苦惱,他能用虛無的未來寬解眼前的窘迫。他連老婆都沒有,卻還如此誇口:“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他能用自輕自賤來掩蓋自己所處的失敗者的地位,並且立即從這種自輕自賤中的“第一”中獲取心理滿足;他能用健忘來淡化所受的屈辱,將屈辱拋到腦後。阿Q在生活中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在精神上卻永遠優勝,總能得意而滿足,所憑藉的就是這種可悲的精神勝利法。

二、《阿Q正傳》所具有的廣泛的社會意義

《阿Q正傳》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效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傳》是魯迅長期以來關注和探討國民性的結果,他在談到創作該作品的動機時明確說過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7],“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8]。阿Q的身份雖是農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出的性格弱點卻並不只是農民才有的,它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魯迅先生把阿Q性格作為國民性的最劣表現加以鞭撻,因而也就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認為魯迅在罵他。[9]魯迅從整個國民的思想和精神狀況出發,對其精神、思想的痼疾進行概括,是要提醒人們,引導人們反思和自省,同時也是要呼籲改革者們來做改造國民性的工作。

三、《阿Q正傳》表現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阿Q正傳》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症狀”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存在,它將作為一面鏡子,讓人們從中窺測到這種精神的病容而時時警戒。《阿Q正傳》所寫得雖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事,但他的深刻的思想價值卻不會隨時代變遷而喪失。中國是一個被封建政權、封建思想和文化統治了幾千年的國家,封建意識不可能一下子從人們的腦中完全清除,用魯迅的話說,就是積習太深,以至於產生巨大的惰性。又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徹底。因此,當年存在於阿Q身上的落後意識和精神病態也不可能從今天或明天的人們身上消除的無影無蹤。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在當前乃至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在許多人身上,阿Q精神雖不佔主導地位,但卻依然還可能時時見到其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