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現代作家 > 冰心

冰心的信仰觀: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欄目: 冰心 / 釋出於: / 人氣:2.34W

引導語:冰心不僅在文學寫作風格上表現出她的獨到之處,在思想上也演奏一場與眾不同的歌,那就是她的“愛的哲學”。

冰心的信仰觀: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冰心是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她尤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冰心的名言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幾百萬的文字,都在說明她對人類的無比愛心和和對人類未來的充沛信心。她熱愛生活,熱愛美好的事物,喜愛玫瑰花的神采和風骨。她的純真、善良、剛毅、勇敢和正直,博得了眾多海內外讀者的喜愛。

當我們數算冰心豐盛的生命果實時,不能不去默想埋藏於地下的、滋養冰心的靈魂,激勵她用“愛的哲學”去生活與寫作的力量的根源——基督教信仰。也許很少人知道,冰心是一名基督徒。

 茅盾在《冰心論》中說:“一個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經驗所決定,外來的思想沒有‘適宜的土壤’不會發芽。”這話是用來說明冰心之所以受到基督教等思想的影響,取決於她那充滿了愛的家庭生活經驗。在這種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冰心明確地說:“又因著基督教義的影響,潛隱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哲學。”

據冰心回憶,她的家庭與基督教會有一定聯絡,二伯父在一所教會學校(福州英華書院)教書,書院裡的男女教師都是傳教士,曾來家中做客。冰心出生時,父親請教會醫院裡的女醫生來接生,她記得美國女醫生來給她弟弟們接生並在他們滿月時來探望的情景,冰心說“父母對她們的印象很好”。家遷到北京後,冰心的舅舅常到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看書報、打球,與青年會幹事們交上了朋友,通過青年會幹事的介紹,冰心的大弟和舅舅的兒子在青年會夜校讀英文,冰心入美國衛理公會辦的貝滿女中讀書。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會是基督教會與社會之間的橋樑,它的會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即耶穌訓言:“我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作為這樣一個組織形式的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為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文化活動場所,曾與中國現代文學有過一段姻緣。“文學研究會”的幾個重要成員如鄭振鐸、瞿世英、耿濟之、許地山,以及瞿秋白等,在這裡讀到許多當時國內讀不到的外國書籍,還在青年會的資助下辦了《新社會》《人道》雜誌。後來,通過許地山和瞿世英的推薦,冰心列名於“文學研究會”。

冰心所在的貝滿女子中學,並不像人們想象中的教會學校那樣封閉和專制,從她後來的回憶來看,那裡有著相當濃厚的自由風氣。除了學習文理科課程外,還有每星期三舉辦的“文學會”,冰心受到演講辯論的'訓練。她還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和夏令營等活動,扮演過天使以及其他角色。甚至在校期間,還參加了抗議袁世凱賣國行為的遊行示威等等。正是在這裡,冰心繫統地學習了《聖經》,而且《聖經》課和英文的成績是最好的。

每天上午除上課外,最後半小時還有一個聚會,由本校中美教師或衛理公會的牧師來講道。星期天還有查經班,協和女子書院校長麥教士先講半小時《聖經》故事,然後去衛理公會教堂去做大禮拜。冰心回憶道:“我們的《聖經》課已從《舊約》讀到了《新約》,我從《福音》書裡瞭解了耶穌基督這個‘人’。我看到一個窮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麼多信從他的人,而且因為宣傳‘愛人如己’,而被殘酷地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形象是可敬的。”此時冰心並沒有信教,在她心目中,耶穌是一個人之子,而不是一個神之子。

貝滿女中畢業後,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會學校——協和女大(後併入燕京大學)。在燕大期間,冰心還寫有一篇散文:《畫——詩》,描述她在《聖經》課教授安女士房間裡看到一幅畫時的感受:

一片危峭的石壁,滿附著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著一個牧人,揹著臉,右手拿著竿子,左手卻伸下去撫摩崖下的一隻小羊,他的指尖剛及到小羊頭上。天空卻盤旋著幾隻鷹。……牧人的衣袖上掛著荊棘,他是攀崖逾嶺的去尋找他的小羊,可憐的小羊!它迷了路,地下是歧途百出,天上是飢鷹緊追著——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牧人來了!並不責備它,卻仍舊愛護它,它又悲痛,又慚愧,又喜歡,只溫柔羞怯的!仰著頭,挨著牧人手邊站著,動也不動。

這幅聖畫取材於《聖經》,把耶穌比喻為一個忠實的愛護小羊的牧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迷失道路的人。對此,飽受飄零之苦的郁達夫在作為懺悔錄而寫的《迷羊.後序》中,借一個傳教士的口表達了他自己的領悟:“我們的愁思,可以全部把出來,交給一個比我們更偉大的牧人的,因為我們都是迷了路的羊,在迷途上有危險,有恐懼,是免不了的,只有赤裸裸把我們所擔負不了的危險恐懼告訴這一牧人,使他為我們負擔了去,我們才能安身立命。”而尚未受到社會風霜雨雪侵蝕的冰心,在牧人尋找迷羊的畫中感受到的是其中飄溢位來的愛的情趣,她陶醉於那愛和美織成的審美境界之中。

同時,這種感受又與她的生活經驗融成一團,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品鑑玩賞”。她說:“它是暗示我,教訓我,安慰我。它不容我說出一句話,只讓我靜穆沉肅的立在爐臺旁邊。——我注目不動,心中的感想,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湧。一會忽然要下淚,這淚,是感激呢?是信仰呢?是得了安慰呢?這不容我說,我也說不出——”她只能用《聖經》中的話語來表達她那不可言說的感覺:“上帝是我的牧者……使我心裡甦醒……”“諸天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手所創造的……無言無語……聲音卻流通地極。”也正是燕大期間,冰心在一個牧師家裡受洗。

冰心受到的是雙重教育,一是充滿了儒家色彩的家庭薰陶;一是在教會學校獲得的正式教育。在家庭環境裡,她閱讀了一系列中國古典書籍;在教會學校裡,她系統學習了西方文化典籍《聖經》,這給她提供了文學上的可借之鑑。冰心在後來接受採訪時談到了她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我是不注重宗教儀式的,只以為人的行事不違背教條好了。”她反對“在基督教傳入以前,中國沒有文化”的沙文主義觀點。認為受洗,進教會學校,不一定就要當牧師,過穿道袍上講壇的生活。”“要表現萬全的愛,造化的神功,美術的引導,又何嘗不是一條光明的大路”,冰心選擇的是文藝的道路。

在教會學校上的《聖經》課,使她得以瞭解這部博大精深、包羅永珍的基督教經典,對她的創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如在《信誓》一詩中,冰心借鑑《聖經.詩篇》二十三篇“上帝是我的牧者”,寫道:“文藝好像遊牧的仙子,我是溫善的羔羊,甘泉潺潺的流著,青草遍地的長著,她慈憐的眼光俯著,我恬靜無聲地俯伏在她的杖竿之下。”

冰心不僅在文學風格上表現出她的獨特之處,在思想上也唱出一支與眾不同的歌,那就是她的“愛的哲學”。正如同她的文學主張,她在思想上也是求中西融會貫通,因著在家庭環境中所耳聞目睹的父親身上那傳統的愛國思想,她找到了基督教義中入世救世的精神;因著她所體驗到的母親那深厚的天性之愛和浸透了“溫良恭儉讓”的德化人格,她找到了耶穌那愛和犧牲的典範人格。這又給她帶來了深沉的感化和啟發,為她建立“愛的哲學”提供了一個人格精神上的參照。

 

冰心簡介

冰心,原名謝婉瑩,祖籍福建省長樂縣。從小喜歡讀書識字,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小說,這為她以後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1918年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協和女子大學。“五四”運動爆發後,積極參加這一反帝反封建愛國民主運動,開始了以社會、家庭、婦女為主題的“問題小說”創作。1919年9月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第一次用“冰心”筆名。1923年,第一本詩集《繁星》出版,它是中國小詩最初之作,也是影響最大之作。同年又出版第一個散文小說集《超人》,第二個詩集《春水》。在美國留學期間,寫了二十九篇通訊集《寄小讀者》。 1926年回國,先後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抗日戰爭期間,以“男士”為筆名,寫了一組以婦女為題材的散文,結集為《關於女人》。1946年赴日,1951年回國後,一面熱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一面繼續從事創作。先後出版了《歸來以後》、《我們把春天吵醒了》、《再寄小讀者》、《小桔燈》等,除創作外,還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

早期的冰心受出身和家庭的教養及基督教義和泰戈爾哲學的影響,把“愛”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在“愛”的思想指導下,其作品歌頌母愛、童真、自然、人類愛。文筆清新秀麗,委婉柔美,但題材較狹隘,時代氣息不夠強烈。建國後,冰心散文創作呈現了新的思想風貌,歌頌勞動人民,歌頌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祖國,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印度之行》、《櫻花頌》等。在風格上既保持了過去委婉含蓄,清新優美的特點又充滿了戰鬥的激情,呈現出明朗歡快的基調。

1999年冰心在北京逝世,度過了99個美麗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