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古籍

《六國論》原文賞析及譯文

欄目: 古籍 / 釋出於: / 人氣:3.15W

六 國 論

蘇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3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韓、魏塞秦之衝()

(2)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4)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32.對下面語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

A. 把韓、魏兩國拋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後方休養生息,並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B. 讓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後方休養生息,並暗中協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C. 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國內休養生息,再讓韓、魏用陰謀手段協助解決四國的急難。

D. 把韓、魏兩國拋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國內休養生息,四國有了急難,就讓韓、魏背地裡幫助解決。

33.文中舉范雎收韓、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麼?選出分析正確的一項()

A.為說明昭王出兵攻齊的做法不妥。

B.為證明範雎、商鞅有遠見卓識。

C.為說明韓、魏戰略地位重要,為天下所重。

D.為證明秦之所忌非韓即魏。

34.對本文和蘇洵的《六國論》的內容和寫法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並稱贊其中的一類,抨擊其中的另一類。

B.都分析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但一文認為弊在賂秦,一文認為未厚韓親魏以擯秦。

C.都從六國滅亡立論,都採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臨北方和西夏威脅的`形勢下發表議論的,都要求積極抗敵。

35.翻譯下列語句(2分

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參考答案

31.(1)阻礙 (2)挺身而出 (3)看重(4)抵禦

32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託而與秦作戰”;“休息”即休養生息;“陰”是指暗地裡。 選B

33. 提示:這兩個例子是對上文一個觀點的論證,這個觀點即前面一句“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應該是論證“天下所重者”。 選C

34. 提示:本題考查對文章文意和寫法的整體把握,而且是對兩篇文章的對比分析,有一定的難度。兩篇文章都對六國作了分類,但並沒有讚揚一類,抨擊另一類。作者只是對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類都沒有正確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讚揚。 選A

35. 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二:

1.下列加點詞的正確義項依次是

①竊怪天下之諸侯 ②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

③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④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A.私下 責備 排斥 睏乏 B.私下 責怪 排斥 困窘

C.偷偷的 過失 排除 困惑 D.謙詞不譯 責怪 擯棄 睏乏

2.下列加點詞的意思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A.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B.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自安之計

C.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D.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是

A.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韓、魏親魏以擯奉”

B.蘇轍所說的“天下之勢”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C.蘇轍認為六國的“自安之計”是“厚韓親魏以擯秦”。

D.蘇轍認為“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的條件是“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與現代漢語。

(1)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

(2)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

參考答案

1.B

2.C

3.A(其原因是不知“厚韓親魏以擯秦”,而“貧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販約,以自相屠滅”。

4.(1)(秦人)越過韓國魏國進攻別國的團都,燕固、趙固往前面抵抗,韓國、魏國在後面追擊,這是危險的方法。

(2)韓、魏是其它諸侯國的屏障,使得秦國能夠在它們中間進出,這哪裡楚懂得天下的形勢呢?

參考譯文

我曾經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裡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藉五倍於秦國的土地,十倍於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餚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後竟然不能免於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於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箍的限光太短淺了,而目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

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既是危險的事。越過韓國魏國進攻別國的國都,燕國、趙國在前面抵抗,韓國、魏國在後面追擊,這是危險的方法。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時,不曾擔心韓、魏會從後面襲擊,這是因為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魏是其它諸侯固的屏障,卻使得秦國能夠在它們中間進出,這哪裡(難道)是懂得(明瞭)天下的形勢呢?放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去抵擋如狼似虎的秦國,它們怎能不屈服並投入秦國的懷抱呢 ,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後秦國的軍隊就能夠無所阻擋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藉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從而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藉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爭的國家,來支援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禦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後方休養生息,並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象這樣就可以用來應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麼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於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鑽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