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圍城》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2.46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圍城》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圍城》的讀後感1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一句簡單的法國諺語就說出了錢鍾書想要表達的主題。

在高中的時候我就看過《圍城》,可是當時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情節就放下不看了。記得那個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段《邊城》的選段,講邊城的時候教師說了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說:“在2000年左右的一年,《邊城》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說,《圍城》排行第二;而在亞洲,《圍城》被評為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說,《邊城》排行第二。”當時我一下子想到了這其中的簡單原因——《圍城》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要還是很值得肯定的!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很喜歡看錢鍾書的文章,尤其不喜歡長時間看。因為總覺得看看的書異常地耗費腦力!就像《圍城》,很多時候我得在他那巧妙的比喻中先停頓一下才能夠繼續前行。於是,斷斷續續地不明白花了多少時間才第二次把這本書給看完。

《圍城》的愛好者應當不止是一類人吧!我覺得從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有其愛好的理由。青年嘛,正值戀愛的時節,正好有著看這書中曲折的感情故事的心態。中年人嘛,自我的家庭剛剛運營沒有多麼長的時間,有時候看看這書中的家庭中曲折逗人又有點合乎情理的故事還是很值得他們深思一下,反思一下自我的生活的。至於老年人嘛,老夫老妻們似乎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就是這年輕一代的感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了,他們是資格最老的觀眾。

看書的時候有時候也能夠看得我有點糾結。為什麼糾結呢很簡單,一個圍城的故事似乎又讓我覺得感情與婚姻是一個不好接觸的區域。儘管,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以及國外那些童話傳達給我們很多令人嚮往的感情故事,可是,這些完美的故事比起那種《圍城》中的糾結故事來說的話又似乎是地稅之餘滄海了。有時候真害怕自我將來會成為那大海中悲催的一滴苦水。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衝出來,而我,暫時站在城門口觀看。

《圍城》的讀後感2

《圍城》這部作品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說,我高中的時候將這本小說看完了,只是當時對那種感情沒有辦法深刻理解。“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貫穿著《圍城》這部小說。圍城也是錢先生的代表作。

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回到家鄉,受到很多人的恭維,但他在留學期間遊手好閒,無心學習,並未學到真本事,只混到一個假的文憑,所以回鄉後並未得到高就,只在一個規模較小的銀行工作。

在工作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愛情糾葛,無果。後跟著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來到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為結婚後生活會很幸福美滿,但終究因雙方家庭的關係與壓力和兩人性格的差異太多經常吵架,最後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在睡夢中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當方鴻漸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對結婚自由,要早早的為兒子找一個媳婦。可見那種包辦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懼,而且方鴻漸的兩兄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阿醜,一個叫阿凶,說是為了避邪而取這種難聽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鴻漸命運裡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鴻漸沒有為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後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後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圍城》創作背景是民國時期,也是中國人抗戰時期,當時很多人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而有一群人,他們沒有上戰場,而是跟著部隊一起去西南聯大,錢鍾書的作品非常讓人感到一種緊張。我們今天沒有經過戰爭,但是我們依然要時刻保持警惕,做正確的事情,走出圍城。

《圍城》的讀後感3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群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髒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為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後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圍城》的讀後感4

雖早知《圍城》之名,卻一直也未曾讀過,但一直是楊絳先生的書迷,讀過《我們仨》後深深體味到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和美與堅守,看到伉儷情深,血濃親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對這家人的思想產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許這才是我走進《圍城》的原因。一入《圍城》卻再不想出來。圍城之大,圍住你我眾人;圍城之小,困住隻影孤身。

書以頂著博士之名、留學歸來的方鴻漸,一路的所歷之事為主線,將30年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百態圖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方鴻漸志大才疏、性格軟弱又好面子,有著諸多缺點,假裝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點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時候竟透著些可愛。這樣的人豐滿真實,招人喜歡。先生說:婚姻是圍城,有想進者,有想出者,相互豔羨。友誼亦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趙辛楣圍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撐、扶持;愛情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蘇文紈、孫柔嘉、唐曉芙圍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愛恨糾葛;社會是圍城,將整個時代圍在了裡面,身在其中受著社會的擺弄。

讀過《圍城》大有欲將之前的小說捨棄的感覺,錢先生的語言活潑幽默、犀利而又細膩,約是先生是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才將這人世間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樣的天氣,腫了臉一樣的月亮,如在水中靉靆的紅酒般的動心,如飯中沙魚中刺的惡毒,一邊印著過期作廢一邊不注日期的承諾…這層出不窮的比喻生動有貼切,字字珠璣,讓人拍著腿叫好。

先生的話幽默卻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現在仍十分合適。如今人越來越多,城越來越大,而圍城也越來越多,牆越來越高。人們總是處在這城內的困惑裡,回憶著那城外的美好,圍城的樣子大概就像是數學裡的集合,每每都圈著不同的事物,每個人都在無數個集合當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裡,找出各個集合的規律,從容的應對,不正是活著樂趣和意義嗎?

《圍城》的讀後感5

“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大都如此。” 懷著對這句話以及“圍城”的好奇,我讀了《圍城》這本書。

這本書豐富的文學色彩吸引著我。作者用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無論是真是假,對於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的描確實非常到位。作者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中可以淋漓盡致的體現出其筆墨的幽默性。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文筆方面,這本書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方鴻漸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圍城》看完,生活卻還是要繼續的,不要輕易的把自己困在圍城裡,選擇就在自己的手中,這樣才不會被束縛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