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論文

欄目: 論文 / 釋出於: / 人氣:1.38W

“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論文

研究方案

研 究 人: 劉錦萍

所在單位:朱劉中心國小

“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方案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作為21世紀的公民,應該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才能有機會、有能力去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國小數學是國小教育的重要學科,是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做好數學方面的準備。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服於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予以重視的。

長期以來,為什麼我們的一些學生對數學不感舉趣,感到數學枯燥乏味、抽象難學,有些學生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恐懼的心理。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數學離學生生活太遠。所以,我們必須改革數學教育觀,緊密聯絡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

二、課題界定

本課題主要針對我所教的五年級一班的全體學生進行的。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生活。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容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這樣的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相關課題的研究狀況

九十年代以來,一些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數學教育的改革上進行許多嘗試和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中,圍繞著21世紀數學改革問題,特別是大眾數學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都要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等數學教育改革的理念。認為數學課程改革要 “以反映未來社會對公民所必須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以與學生年齡特徵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

四、課題研究假說

為使數學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儘快在教學中有所體現。《數學課程新標準》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使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把數學的學習作為學生整體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

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課題研究,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數學資源,充分藉助兒童的生活背景開展生動有趣、直觀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逐步達到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的信心,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事實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

五、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

(1)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數學社會化,社會數學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會呼喚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以掌握好這一技術、工具、語言,成功地迎接未來生活。

(2)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好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生活。

(3)當代認知理論

六、研究目標

1、改革教學教育觀,緊密聯絡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3、使學生明確數學源於實踐又用於實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意識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5、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課題研究,構建生活化的實現課堂教學新模式。

6、通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七、研究內容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生活,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涵兩方面的內容,即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

1、尋找教材中與生活化有關的內容進行課題研究,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新頒發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生對有現實背景的數學更感興趣),教師必須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數學資源,充分藉助兒童的生活背景開展生動有趣、直觀的數學活動,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並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2、從生活情景中探索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也到處有數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例項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構建數學模型或通過例項體會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這些過程都是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具體表現。

1)生活問題數學化a、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b、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探究數學規律。c、從生活例項中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d、根據生活素材構建“數學模型”。

2)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可以作為人們交流資訊的手段,也可以作為一門技術,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描述資訊、建立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應努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絡,瞭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教學中可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意義。

a、數學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數學規律在生活中的例項。c、數學“語言”在生活中的.意義。人們可以用所學的數、符號或影象這些“語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嚴密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d、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數學問題生活化與生活問題數學化在實際教學中常常相互滲透

3、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建立“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數學活動是不斷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和經驗,使學生把自身經驗,感受與人類積累的數學知識相溝通的活動。因此,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它還是學生主動地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探索學習、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並解決問題,進而發展自身的探索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自己完善自己認知架構的目睥。

只有將數學融入到了生活、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的本身,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熟練地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4、課外延伸,拓展應用

獲取知識不是終結,應用知識才是更重要的任務,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系列現實生活的問題,處理由課程的其他領域、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的作用,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5、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機地統一起來。

八、研究方法、步驟及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方法

由於本專案研究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研究力量多樣,因而研究方法是多樣化,主要採用“小組研討”與“個體探索”相結合。

2、研究步驟

本專案我們擬進行為期一年三個階段的研究,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2006.3—2006.4)為專案研究的醞釀、準備、方案確立階段。

第二階段(2006.5—2006.10)研究階段。確立素質教育觀和創新學習觀。主要圍繞“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這個問題改革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教師駕馭課堂的藝術”和“挖掘教材內容”的探討。

第三階段(2006.11—2006.12)總結階段。全面反思、總結,整理研究資料,完成研究報告

3、預期研究成果:

(1)轉變了教師的觀念,老師們認識到數學教學要須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使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實際,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3)通過實驗,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對生活、生產的巨大作用,更加喜歡數學,喜歡用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2、從生活情景中探索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也到處有數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例項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構建數學模型或通過例項體會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這些過程都是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具體表現。

1)生活問題數學化a、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b、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探究數學規律。c、從生活例項中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d、根據生活素材構建“數學模型”。

2)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可以作為人們交流資訊的手段,也可以作為一門技術,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描述資訊、建立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應努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絡,瞭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教學中可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意義。

a、數學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b、數學規律在生活中的例項。c、數學“語言”在生活中的意義。人們可以用所學的數、符號或影象這些“語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嚴密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d、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數學問題生活化與生活問題數學化在實際教學中常常相互滲透

3、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建立“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數學活動是不斷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和經驗,使學生把自身經驗,感受與人類積累的數學知識相溝通的活動。因此,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它還是學生主動地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探索學習、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並解決問題,進而發展自身的探索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自己完善自己認知架構的目睥。

只有將數學融入到了生活、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的本身,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熟練地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4、課外延伸,拓展應用

獲取知識不是終結,應用知識才是更重要的任務,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系列現實生活的問題,處理由課程的其他領域、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的作用,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5、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機地統一起來。

九、研究實施策略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生活,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過程包含兩方面的內涵,即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

1、生活問題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也到處有數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例項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構建數學模型或通過例項體會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這些過程都是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具體表現。

1)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許多數學問題本身就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的。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發現前人已經發現的數學問題,對學生來說,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學中,對於需要研究的問題,教師不必急於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例項,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提出。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表示出周圍一些物體的長度。當學生量到橡皮長度是3釐米多一些時,自然感覺到這樣一個問題:測量某些物體的長度用釐米作單位也不夠精確。當量橡皮厚度時,更會發現其厚度1釐米都不到,這時,需要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這一單位就是毫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和探究數學規律。數學規律往往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後提出猜測,並通過科學實驗加以驗證的。如果我們的學生能經歷同樣的實踐活動,或許也能發現並提出大膽猜測和假設。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加以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得到培養,實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經歷如下這一過程,讓學生從測量中體會、發現並提出猜測,再進行較為科學的實驗(測量、計算),整個過程完全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從這一探索過程中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

3)從生活例項中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中轉化、代換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體現。國小數學中一些具體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補少、多加要減、多減要加、按順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處可見。如在教學加減法簡便運算時,可以舉例如下:“小明帶了253元錢,到商店買一臺收錄機,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臺標價98元的收錄機,就從口袋中拿出( )張一百元,營業員找回小明( )元,這時小明口袋裡還剩( )元”。要求學生填空並列式表示出還剩多少元。結果學生列出的算式有:①253-98 ②153+2 ③100-2+153 ④253-100+2。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自然能體會到了為什麼多減要加的道理。

4)根據生活素材構建 “數學模型”。生活中學生接觸到的數學問題不少,為了解決這些數學問題,學生需要對接觸到的資料、資訊進行整理、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裡數學建模是很關鍵的一步,它也是生活問題數學化的一個過程。如可在一次體育達標抽測後,教師公佈達標情況,要求學生製成統計表,並從中求出達標率、優秀率等問題,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必須思考根據哪些資料可以求、怎樣求,從而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2、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可以作為人們交流資訊的手段,也可以作為一門技術,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描述資訊、建立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教學中可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理解數學知識的真正意義。

1)數學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數學概念十分抽象,對於國小生來說,從生活中尋找概念原型的過程,既是建立正確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義的需要。如面積單位教學時,可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從而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概念的表象在頭腦中也更加清晰了。

2)數學規律在生活中的例項。如在研究兩個數量成正比例關係後,教師可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哪些數量在怎樣的條件下成正比例關係。

3)數學“語言”在生活中的意義。人們可以用所學的數、符號或影象這些“語言”去描述世界,也可用嚴密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可讓學生動手把12個圓片平均分,並要求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怎樣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從而讓學生不但可以體會數學語言的功能,還可以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真正意義。

4)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瞭解知識的價值、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

數學中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慾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如:可在教學平均數後,要求學生用步測方法測量學校到家的路程等。

3、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將“小組研討”與“個體探索”相結合,實現兩種形式的優勢互補。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採取不同教學形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夠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個體探索,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對於獨立研究有困難的內容,可將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分成2——6人的學習小組,通過必要的組織、引導、探討、交流和歸納,以彌補學生個體探索的不足,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學生在討論中,不僅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還學會了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更學會了關心、寬容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4、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

數學活動是不斷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和經驗,使學生把自身經驗,感受與人類積累的數學知識相溝通的活動。因此,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它還是學生主動地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探索學習、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並解決問題,進而發展自身的探索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自己完善自己認知架構的目地。

只有將數學融入到了生活、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的本身,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熟練地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如在教學“測量”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親身體會,又反過來使學生也更瞭解生活。只有把數學教學生活化,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5、數學問題生活化與生活問題數學化在實際教學中常常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大數學”的教學觀念,把數學與生活有機聯絡起來。增加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十、課題研究的條件和優勢:

1、我校有著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科研工作,廣大教師科研意識較強,有條件完成該課題。

2、個人方面:本人謙虛好學,經常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教研經驗,曾參與我校申報的“中央教科所‘十五’課題—子課題的研究,並獲得課題專家鑑定組的鑑定。曾有多篇論文在縣市以上獲獎:《利用學具發展學生思維》在中央教科所組織的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山東教育社組織的百家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

3、學生方面: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掘教材內容,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非常高。

4、我申報了本課題,將嚴格按照實驗研究的要求,依據實驗方案作好實驗工作,在實驗中大膽探索,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業務素質,確保實驗課題取得圓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