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木蘭詩

論《木蘭詩》主題思想的多重性和深刻性

欄目: 木蘭詩 / 釋出於: / 人氣:2.38W

《木蘭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儲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論《木蘭詩》主題思想的多重性和深刻性。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木蘭詩》主題思想的多重性和深刻性

摘要:《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儲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樑鼓角橫吹曲》中。它是一首成功的敘事詩,在我國古代敘事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木蘭這一形象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是絕無僅有的,她的形象千古流傳,家喻戶曉。本文試圖從《木蘭詩》的主題思想,來具體闡述《木蘭詩》的成就。

關鍵詞:《木蘭詩》 主題思想 多重性深刻性

高爾基曾說:“最深刻、最明顯、在藝術上達到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民謠,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所創造的。”①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也說過:“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②民間文學的內容極其豐富生動,因為人民的生活和語言本身就是生動豐富的。這就是文人要模仿它的原因吧!北朝樂府民歌現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樑鼓角橫吹曲》中,另有幾篇收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北朝樂府民歌對後世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它慷慨悲涼、剛健豪壯的藝術風格很為文人所稱道。元好問有詩稱讚:“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七)而北朝民歌中影響最大的是《木蘭詩》。

《木蘭詩》是北朝唯一的長篇敘事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沙場征戰,凱旋而歸,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全詩敘事頭尾清楚,語言生動活潑,形象塑造鮮明。它與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本文擬就《木蘭詩》的主題、藝術表現、人物形象、深遠影響等幾個方面作一初步探討。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據大多數學者考證該詩產生在北朝北魏時期,北魏為遊牧部族,思想統治較為寬鬆,社會風氣強悍尚武,不僅男子,就是女子對騎射也有素養。

《木蘭詩》集中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經歷。當然,木蘭不一定確有其人,但北魏當時的那種情況,女扮男裝卻會出現的。木蘭或許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感人事蹟在群眾中一直廣為流傳。那麼,《木蘭詩》究竟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呢?

1一個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在木蘭的身上體現了一個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她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在國家面臨強敵、徵兵文書頻頻傳來的時候,在父老弟幼的情況下,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表現出了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禮法森嚴,無論是南朝或北朝,都有一整套用來束縛勞動人民,又特別是勞動婦女的封建禮教,當時有“男治乎外,女治乎內”的戒律。女扮男裝是極其反常的現象,木蘭違反戒律,祕密代父從軍,併發揮出她潛在的軍事才能。可以看出她膽略超凡,勇敢頑強,疼愛父母的婦女英雄形象。

木蘭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在經歷了十年的戰火考驗後,她由一個善良、能幹的閨中少女成為了一名戰功赫赫的“壯士”。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得到了天子的重賞,然而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會得到應有的榮譽而選擇了還鄉之路。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普通婦女作這樣的選擇也可以了卻她對父母、家人的深切思念。文中提到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寫出了她在漫漫征途中,思念父母,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心理,同時也可以看出她不願做官受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回來與家人團聚。她的希望之單純,以至於脫口而出“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她沒有一絲一毫的雜念,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本色。

由此可見,木蘭是一位既聰慧又能幹,同時又有孝心的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2對封建傳統思想的諷刺

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有地位的。木蘭是一個普通勞動婦女,在“可汗大點兵”時,她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並且成為了一個女英雄。在《木蘭詩》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還不曾創造出像木蘭這樣出色的勞動人民出身的女英雄形象,並把她和男人擺到同一個地位甚至超過男人的英雄人物上來歌頌。因此, 可以說木蘭形象的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是第一次顯示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的觀念。這在客觀上是對封建社會中以男性為中心的'一個抗議,這是難能可貴的,是了不起的。

從木蘭的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木蘭是一個女人,是一個具有崇高精神品質的女人,她沒有任何脆弱的一面。男人能做的,木蘭也能做;男人不能做的,木蘭還是能做。她能夠完成最艱鉅的工作——包括沙場征戰那樣攸關生死的工作。而且她是在更困難的情況下——女扮男裝去完成這頂工作的,並且完成得非常出色。正是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策勳十二轉”是說在確定木蘭戰功的勳級時,一下子就給她提升了很多級,這與“賞賜百千強”貫通一氣,“百千強”即百千有餘,是形容賞賜實物之多。在北朝確定戰功時,往往伴隨著實物的獎勵③,所以這裡提升了木蘭的勳級,接著就給她物質獎勵,然後又升遷她的職務,所以後面有 “木蘭不用尚書郎”之句。從這裡可以看出,木蘭在艱苦的十年征戰中,立下的功勞之大,令天子大為高興。因此木蘭這一英雄形象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思想的諷刺。

木蘭立下了汗馬功勞,天子要賞賜她時,她卻並不在乎爵位和賞賜,當然在那個時代,客觀上她也無法接受爵位。但另一方面,在天子賞賜她時,她連想也沒有想, 就一口提出“要回家”,即“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她只是想盡快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她不要官,也不要賞,只要一匹千里馬騎回家去。說明她想要的是親情,是家鄉,由此顯示了這位勞動婦女出身的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佔統治地位的傳統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在南北朝那種分裂戰亂的時代,戰爭、武力是獲取權力和財富的重要手段,戰功便成了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的重要條件,因此追求功名利祿的思想尤為突出。而木蘭經過捨身入死的戰鬥之後,卻拒絕封官,拒絕厚賞,願意重新回到勞動人民的普通的生活中去。這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崇高品質。因此木蘭的拒官辭賞實際上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傳統思想的有力諷刺。

同時,詩以比喻句作結,這個比喻句表達出了木蘭以一女子的身份而能與男子“傍地走”感到無比的自豪。這是一位體現了中華民族廣大婦女鬥爭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理想化身,展示了婦女要求平等、要求獨立解放的光明前途,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的譏諷。

3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

北魏經開國三代皇帝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近七十年的努力,結束了十六國混亂的局面,統一了北方,然而給人民的和平生活卻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北魏統一北方後,為擴疆拓土,仍然連年用兵,特別是對其北部的勁敵柔然的用兵,更是在北魏整個歷史時期,從未間斷過。歷史上記載從公元407年至493年約80多年之中,雙方大的戰役就有15次之多。平均5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戰爭。戰爭如此頻仍,在沙場戰死的,在戰亂中被屠殺、被折磨死的,都是人民!那些苟且活著的“老弱病殘”又要承擔繁重的賦稅、徭役,特別是“猛於虎也”的軍事徭役,能活著者,幾人?由此可以推想,長期處在戰火連綿中的人民對於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程度是多麼深啊!在同《木蘭詩》一起收錄於《樂府詩集·樑鼓角橫吹曲》中的六十多曲北朝民歌中,有很多作品都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如《企喻歌》中有:“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屍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④再如另一首民歌《琅琊王歌辭》中有: “東山看西水,水流盤石間。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⑤從這些民歌中,可以看出作品強烈表達了人民對和平安定生活的熱切向往。

北魏長年用兵,實行“軍戶”制度,徵兵以軍戶為主要物件,作為“在籍軍人”,雖老弱也不能免。⑥從《木蘭詩》的內容看,木蘭的父親已經是一個失去作戰能力的老人,而家中其餘男丁年齡尚小,他仍然是被徵之列,可以肯定木蘭家為在籍軍人,屬於軍戶,儘管父老弟幼,也不得不應徵。詩的開篇即寫木蘭一家籠罩在憂愁之中,而這憂愁正源於“可汗大點兵”,一家人和平寧靜的生活就此打破。接著木蘭踏上征途,詩中敘寫了她思念父母親人,可以想到,她的父母姊弟又何嘗不一日思念牽掛著她呢?因此,在十年征戰之後,木蘭有幸生還,首先想到的便是回家,回到父母身邊,回到親人身邊,回到家鄉,回到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去。只不過,這一切生離死別的悲痛場面,該詩不是用那種愁苦的基調、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這或許也是受北方人的心胸寬廣、堅毅勇敢的性格和北朝民歌質樸粗獷、豪邁雄壯的特點影響吧,使該詩具有男兒氣,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形式表達出來。

綜上所述,《木蘭詩》憑藉著深刻的主題思想,高超的藝術技巧,鮮明的人物形象,成為北方民歌中不朽的傑作,成為中國詩壇上的一朵奇葩。《木蘭詩》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彪炳千古,而木蘭形象則以其優秀的品格光耀千秋。

註釋:

①高爾基.蘇聯的文學(曹葆華譯).見:羅竹風.論木蘭詩.語文教學,1957(2).

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③司馬光.資治通鑑(卷173).見:陳宜民.關於《木蘭辭》的“勳”、“轉”辨疑.山東師範學院學報,1979(3).

④張亞新.六朝樂府詩選,1986.83.

⑤張亞新.六朝樂府詩選,1986.84.

⑥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1302頁.見: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5).

參考文獻:

[1]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442-448.

[2]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冊)[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