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實用的音樂説課稿彙總六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8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音樂説課稿彙總六篇

音樂説課稿 篇1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唱歌綜合課《我給月兒唱個歌》,本課選自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第二冊、第四單元《月亮星星我來啦》,本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聆聽。演唱有關月亮、星星的歌曲,從而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空間的求知慾。本單元用第三課時完成,我今天説的是第一課時《我給月兒唱個歌》。

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是這樣安排的,能用X X X I X — X I的節奏型朗讀兒歌,通過唱歌曲《小小的船》初步感受三拍子的韻律。

教材分析

歌曲《小小的船》中的歌詞原是一首小詩,是葉聖陶專門為兒童寫的,整首歌曲優美抒情,富有兒童情趣,深受小朋友喜愛。

教學目標:

為這節課我擬定的目標有三點:首先情感目標,通過感受夜空的美麗,培養學生欣賞大自然美景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學生獨特的藝術想象力。知識目標:能用X X X I X —X I的節奏讀兒歌。能力目標:學生能用打擊樂器和身勢動作為兒歌伴奏,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並學會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小小的船》。

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和表現三拍子的韻律感,教學難點是讓孩子通過一系列的音樂藝術活動感受美,體現美、表現美。

教學思想

對於這節課我是這樣想的,學生在幼兒時對星星。月亮就充滿了好奇和神祕感,也唱過有關的童謠,聽過有關的故事,那麼我抓住孩子這一特點展開教學,所以在課堂上我準備結合本課的教學特點展開教學,採用生動的情景啟發。引導,自主的練習鞏固基礎,形象的演示。點撥。指導,自編的遊戲相結合,從而創設生動。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輕鬆的接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説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興趣與高年級不同,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音樂活動的培養,堅持以學生主動練習。主動模仿。自己創編的學習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展開學習。本課以音樂教學為主,同時結合了語文,科學、美術等多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

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學習,第一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第二步在朗讀中感知美。創造美,第三步在歌聲中感受美。表現美。 首先第一步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一開始老師提問,”孩子們,你們喜歡迷人的夜晚嗎?那麼老師和你們一同走進這迷人的夜晚。”這時我會播放課件,關上燈,讓孩子欣賞夜晚的畫面,並配上優美抒情的音樂,製造一個夜晚的氛圍,讓他們去感受,然後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的感受,夜晚美在哪些地方?從中引出要學習的兒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圍繞夜晚展開的,那麼為孩子們創設一個與課本主題相似的情景,讓美的畫面,美的音樂一下子抓住孩子們的心。孩子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激發對美好夜晚的嚮往,引起他們對夜晚的無限遐想。

第二步在朗讀中感知美,創造美,先讓孩子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讀兒歌,接着老師用X X X I X — X I節奏加上身勢動作朗讀兒歌,讓孩子體會並且進行模仿,模仿後我會請能力較強的三個孩子分別充當小老師這一任務分教授三組的學生,在分組學習的同時老師視各組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糾正和指點,然後分組展示學習成果,最後開展兒歌接龍遊。一年級下期的學生在以前接觸過三拍子的歌曲,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沒有真正的掌握,那麼我採用讓學生自己模仿。自己學習。自己教授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加上老師進行巡視及時的糾正和鼓勵,這樣就會使學生把學習變得輕鬆,掌握得更好。

第三步是在歌聲中感受美、表觀美。首先老師激趣引入“月亮仙子”看孩子們那麼能幹那麼棒,它説要給你們表演一個魔術,想看嗎?這時出示課件,並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的音樂,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欣賞;接着再次欣賞歌曲,並且隨着音樂輕輕擺動讓孩子想象我們就坐在月亮船裏了,幫助孩子們繼續感受和表現三拍子的韻律感,再經過多次的感受和欣賞,學生已經熟悉歌曲了,並且演唱歌曲,最後學生表演唱歌曲和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進行伴奏。在學習歌曲這一環節中,通過老師繪聲繪色地描述,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中,讓學生對歌曲充滿想象,並隨着悠揚的樂曲聲,去想像月亮的美,學生們邊聽邊想像,進入美妙的境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簡單設計,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音樂説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欣賞黃河大合唱》,課程選自人音版高中音樂鑑賞教材。講授內容為《黃河大合唱》其中的三個樂章。根據教材特點我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第一讓學生通過欣賞來學習大合唱這種聲樂體裁,第二讓學生參與到大合唱中,通過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黃河大合唱》中共有8個樂章,本節課只欣賞主要的三個樂章我以歌頌美、悲劇美、保衞美為線索,吸引學生在故事情節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

為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模仿法、對比法、合作法等教學方法來豐富教學,讓學生用體驗、探究、實踐、合作來學習。下面是我的教學流程:

在播放《保衞黃河》的合唱曲中出示課題,帶領學生認識瞭解詞曲作者、創作背景,讓學生感受《黃河大合唱》的背後是冼星海和光未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學生共同完成《黃河頌》的歌詞配樂朗誦,(先把學生分成兩組,以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朗誦,最後以老師朗誦達到活動的高潮)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歌詞所描繪的壯麗情景,並欣賞男聲獨唱視頻使學生感受到黃河的壯美,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引出主題——歌頌美。

創設悲劇情境,播放《黃河怨》視頻,引發學生對主人公的同情,感受到民族災難的深重,讓學生體驗悲劇的音樂表現形式,感受悲劇美。從而激發學生團結一致,保衞祖國的戰鬥激情。

本節課重點講述《保衞黃河》這一樂章,播放視頻讓學生感受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區分齊唱,二聲部輪唱,三聲部輪唱的不同演唱效果,以及所要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再次聆聽歌曲,學生分組按照老師的指揮手勢參與輪唱、齊唱,激發學生演唱熱情,培養學生初步的合唱能力。使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身臨其境感受到抗日戰爭時期萬眾一心、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感受保衞之美。

在這節音樂課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通過多媒體的使用,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增添了學生樂趣,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音樂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小烏鴉愛媽媽》選自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音樂教科書二年級上冊。

2、教學內容:學唱歌曲《小烏鴉愛媽媽》

3、教材簡析:(a)這是一首以動物為題材的`兒童歌曲。敍事性的歌詞,講述了小烏鴉對媽媽的熱愛,教育學生要尊敬,熱愛自己的母親,從小就要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b)歌曲為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大調式,2/4拍。歌曲曲調簡練,同音進行較多,具有敍事的特點。

4、教學目標:(1)學習歌曲《小烏鴉愛媽媽》,並有感情地進行演唱。(2)創編歌表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3)通過本課學習,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5、教學重難點:歌曲的學唱和歌詞的創編。

二、説教法

1、緊緊圍繞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快樂的因素。

2、遊戲與音樂緊密結合。始終把音樂放在重要位置,遊戲、音樂、動作、情節都是為了加深兒童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3、創設情境。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與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加深了孩子們對歌曲情境的體會。方法生動,簡潔。

4、激勵創新。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音樂,這種學習方式不但使知識掌握得更牢固,還使他們獲得快樂,並享受了成功的歡愉。

三、説學法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好奇、好勝的特點。在學習中,我注意去引導和激勵學生通過音樂遊戲,律動,歌表演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充分體現了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地位。

四、教學過程

1、聽音樂進教室伴隨《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進教室。學生根據音樂力度的變化,走出強、弱(重步,輕步走)。

2、新課導入

(1)、出示圖片及播放歌曲《小烏鴉愛媽媽》。(依據歌曲中出現的事物,我運用多媒體創設圖片與歌曲相配合的情境。圖片一:在美麗的樹林裏,有一隻小烏鴉在野菊花周圍飛來飛去,它不是在玩耍,而是在尋找食物。圖片二:樹林裏有一隻老烏鴉躺在樹杈上的鳥窩裏,小烏鴉坐在烏鴉媽媽身邊,嘴裏叼着蟲子,一口一口喂着媽媽。)當學生觀看圖片,聆聽音樂之後,師問:這首歌曲的主人公是誰?講了一個什麼的故事?聽了這首歌后有什麼感想?

(2)出示課題及歌詞,集體有感情的朗讀。

(3)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小烏鴉愛媽媽》。

(4)教師範唱。教師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學生傾聽感受歌曲情感。

(5)學生學唱歌曲。(教師啟發學生用親切,優美的聲音演唱。根據不同情況,教師應有提示或示範,可以逐步加入拍手演唱)。

(6)、組織學生以“愛媽媽”為題,談談對媽媽的感情。如:幫媽媽做家務,愛惜媽媽的勞動成果,體諒媽媽的辛苦。

(7)、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看圖自編動作,進行歌表演

3、課堂小結

五、看圖自編動作,進行歌表演。

提示:一人演圈內的烏鴉媽媽,一人演小烏鴉,它在圈外自由地飛來飛去,尋找食物。五至八人組成圓圈似鳥窩,集體伴唱。讓學生自編動作,進行歌表演,可以提供學生感受、表現、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在歌表演中,教師給每個學生表演的機會,這樣可以使每個學生親身去感受去體驗,使他們獲得快樂!

音樂説課稿 篇4

説教材分析:

《小船》這首歌曲,歌詞用了比喻的手法"爸爸是船,媽媽是帆,小船搖着我的童年",抒發了對美滿温馨的家庭生活的渴望、讚美。歌詞為F宮調式,一段體結構,4/4拍。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均為4小節,第三樂句擴充為8小節。全曲為五聲音階的級進為主,曲調委婉流暢,十分適合兒童演唱。第一、二、三樂句中巧妙地運用了休止符和弱起拍,使音樂避免了拖沓充滿了情趣,從而使演唱氣息更易讓孩子們掌握。

説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目標的實現體現三個層面,在音樂課堂上都要依託學生的親身的體驗,在體驗中模仿,在模仿中探究。

1、情感目標:

⑴、體會歌曲優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

⑵、教育學生懂得人世間最偉大的愛——父母之愛,喚醒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愛父母,回報父母的愛。

2 、知識目標:

認識 4/4 拍,感受它的強弱規律。

3 、能力目標:

⑴、引導學生能用親切深情的聲音和情趣演唱歌曲。

⑵、掌握聲斷氣連的歌唱方法,並準確的唱好弱起拍。

説教學重點:

1、認識全音符、瞭解4/4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

2、學唱歌曲《小船》,能用親切深情的聲音和情趣演唱歌曲。

説教學難點:聲斷氣連的歌唱並準確地唱好弱起拍。

説教學教法:

《小船》是首讓人感到親切,温暖的歌曲,樸實無華的旋律中洋溢出對父母深深的感激,使人眷戀那份濃濃的、難以割捨的親情。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充分挖掘歌曲中透露出的濃濃情意,以培養學生音樂聽覺為目標,充分運用教學中的各種環節,通過"情"來撥動學生的心絃。學生在這首輕柔音樂的伴奏下感受四四拍的音樂,讓全體學生引起共鳴,體會到家的温暖。

教具準備:電子琴、口風琴、錄音機、船(圖片)、歌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

教師以猜謎語"船"字的形式和交談中瞭解學生們對船的認識,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慾望。

二、運用已有的知識體驗牽引新授知識的理解,學習4/4拍的含義和強弱規律(10分)

已有經驗的遷移有利於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我為讓學生了解4/4拍的含義及強弱規律,在教學設計上,首先選用進教室時的歌曲《小小的船》,請學生唱一唱,説説它是幾拍子的歌曲?3/4 的含義及強弱規律,並伴隨着音樂用動作來感受、表現。當學習《小船》讓學生説出拍號時,孩子自然會用以有的經驗去分析、去思考,這其實就是學生探究學習的一個過程。前面情景的創設,為後面的探究與發現作了更好的鋪墊。

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在情感體驗中學習歌曲《小船》(25分)

這節課的情感目標是體會歌曲優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小船》是首讓人感到親切,温暖的歌曲,樸實無華的旋律中洋溢出對父母深深的感激,使人眷戀那份濃濃的、難以割捨的親情。

體驗、模仿、探究、合作、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音樂是審美的藝術,是傾聽的藝術,在進教室、發聲、感受音樂的情緒、節拍、強弱規律等音樂要素時,無一例外都通過傾聽體驗音樂作品來完成,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投入到學習中。如初聽《小船》,這是一種完全放鬆和無意識的聽賞方法,以此來渲染一種柔美、恬靜的氛圍。接着是學生通過語言交流所體會到的對歌曲的點滴感受,這是一種聯想想象式聽賞,是學生自身感受與音樂情感的交融。

我在設計學唱歌曲教學時,充分挖掘歌曲中透露出的濃濃情意,充分運用教學中的各種環節——如:有感情地讀歌詞;隨音樂哼唱歌曲;通過教師的指導演唱、變換演唱形式以及相關音樂知識的傳授,不斷地突出並掌握歌曲的重點與難點。

當教師説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為了養育我們花費了大量心血。誰能説説你的爸爸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你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用"情"來撥動學生的心絃,學生們暢所欲言。在這首輕柔音樂的伴奏下,充分的感受四四拍的音樂,讓全體學生引起共鳴,體會到家的温暖。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3分)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讓學生充分的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在結束語中,教師用"感恩"樹立起學生愛父母、回報父母的鑑定信念。同學們"有一個詞語最親切,有一聲呼喚最動聽,有一個人最要感謝,有一種人最要感恩,她就是——母親,他就是——父親",讓我們從小就以一顆"感恩的心"去愛我們的父母,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來回報父母的愛,能做到嗎?最後讓我們的父母乘坐我們愛的小船,在碧波盪漾中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在我們的汗水中去感受我們對父母的愛吧!(師生表演"划船歌")

音樂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音樂第六冊第四課<音樂會>裏的一首歌《我是小音樂家》。

2、教材分析

《我是小音樂家》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歌詞簡練、富有童趣的美國兒童歌曲。

歌詞生動地表達了孩子們美好的願望和共同心聲“我是小音樂家”。歌曲為2/4拍,一段體結構,弱起節拍貫穿全曲、

3、教學目標

①通過聽,唱《我是小音樂家》感受音樂的表現力,瞭解“吉他、提琴、法國號”幾種樂器的音色,及幾個地區所在的國家。

②引導學生唱準歌詞的弱位起唱;掌握八分休止符。

③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發揮想象,自編歌詞。

4、教學重點

準確完整地演唱歌曲《我是小音樂家》。

5、教學難點

發揮想象,自編歌詞。

二、説學法

1、綜合運用示範法、講解法、聽唱法等教法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主動性。

3、以正確的範唱和伴奏,用藝術形象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音樂的美,使之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説學法

本課主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瞭解"吉他、提琴、法國號”幾種樂器的形狀,音色和倫敦、柏林、巴黎及歌地區所在的國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並在教學中領會到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從小就必須好好學習文化課,長大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服務於社會。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討論"説説自己的理想”>

這個環節使學生通過實現自己的理想,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從小好好學習長大有真本領,有了真本領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了理想才能服務於社會。

第二環節:聆聽範唱

教師放錄音範唱,請同學們注意聽,然後告訴老師歌詞唱了些什麼?教師課再用手風琴伴奏範唱一次。

採用聆聽範唱可使學生熟悉旋律,瞭解歌詞的內容與情感,為後面的學唱和表演打下基礎。

第三環節:學習歌曲《我是小音樂家》

1、瞭解相關文化知識

板書:英國→倫敦;德國→柏林;法國→法國號;

吉他→彈奏;提琴→拉奏;法國號→吹奏;

2、歌曲歡快、活潑、速度較快,弱起節拍貫穿全曲,演唱時尤其注意弱起節怕(每句開頭)

3、用聽唱法,分段學唱,在學習中插入八分休止符,讓學生能在歌曲中感受其效果。

4、跟着老師的琴聲完整演唱多遍。

5、自編歌詞、

老師指導學生,模仿歌曲中的歌詞,發揮想象編寫新的歌詞,並唱出、

第四環節:小結、

採用這一環節,可概括本節的主要內容、總結一節的情況,表揚表現較好的同學,要求學生以後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服務於社會、

音樂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六單元第歐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音樂中的第一課,也就是整本書的第十二節-歐洲民間音樂-風笛,排蕭.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包括多聲重唱-鳥兒在歌唱和風笛演奏-優雅,還有的就是排蕭演奏-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舞蹈,還包括音樂知識歐洲音樂.蘇格蘭風笛音樂原屬於戰爭音樂,用於行軍、召集高地人、哀悼亡靈。風笛音樂也屬於和平的音樂,用來跳斯特拉斯佩舞、與小提琴、手風琴和奏,用來慶祝、也用來表達愛意。愛爾蘭的風笛演奏方法與蘇格蘭有所不同;

羅馬尼亞一直保持用排簫奏樂的悠久歷史,並將排簫的演奏藝術提升到高超的水平,整個排簫有點向外拱彎,一般定成D或G大調音階。排簫音色圓潤柔美,抒情,略帶氣息。

排簫音樂:空靈、優美,舒展,使人放鬆心情,常在茶室、咖啡廳等休閒場所作為背景音樂使用。

保加利亞女聲重唱:採用自然、直接、開放的唱法,音色清沏、透明,在多聲部的重唱中常出現不諧和音程(如二度),旋律音域不寬,卻富有表現力,各種各樣的裝飾音、滑音層出不窮,十分豐富,給音樂增加了特殊的色彩;

約德爾唱法:用真假聲迅速地交替演唱,並採用一些無意義的字音來演唱。如“依”、“哦”、“萊” 、“咿呀”等。音域寬,旋律起伏較大。因為學生普遍對音樂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所以我在講音樂知識的同時會盡量結合作品,讓學生輕鬆的接受.這節課我會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手段,貫徹思考,體驗,探究,實踐的原則,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二、教學目標:

1、通過鑑賞歐洲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瞭解風笛、排簫的音色特點及演奏方式;

2、通過比較聆聽、組合演唱等多樣的實踐活動,認識並體會歐洲典型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徵;

3、通過文化與音樂結合講述的方式,使學生開闊視野,感受到歐洲民間音樂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明白歐洲藝術音樂和歐洲民間音樂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欣賞幾首具有代表性的歐洲民間音樂,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歐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徵.

2,初步知道歐洲民間音樂的餓概況,瞭解風笛.排蕭的音樂特點.本課的重點是;從音樂中瞭解到歐洲民間音樂的特點,並讓學生結合作品瞭解歐洲民間音樂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是:

能從不同的聲音中分辨出風笛與排蕭的不同之處,並説出主奏樂器.

五,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高二段的學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斷了,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教學重點。在講授音樂理論知識的時候,我會盡量的結合作品,通過運用圖畫、聽音樂等讓學生聽,看,等形式來實現我教學的目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講授.兩節課我會充分做好跟學生的互動,在第一課時的導入中,我用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起討論,最後總結,從而達成與學生的互動.總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感到學習音樂的樂趣,也能從樂趣中學習到一些音樂知識.

六,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主要包括三首歐洲民間樂曲,本課以談話法導入,引發學生探索歐洲民間音樂的興趣:通過感受、體驗富有民族特色的器樂作品和民歌,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不同於我國的各種音樂文化,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同時又拓寬視野,認識到人類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我在整節課中會應用講授法,體驗法,談話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1)導入:我用鐵達尼號的音樂來導入,特別讓學生來注意前奏的音樂是用那種樂器主奏,在學生的回答中引出今天的主題歐洲音樂.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從熟悉的餓音樂入手,引起學生對本課的親近與興趣.在這裏我主要應用欣賞法與談話法.

2)我請同學們來讀一讀寫在本課開頭的李斯特的名言,並指出今天的教學任務:欣賞幾首歐洲民間音樂,並瞭解民間音樂的餓美妙與特點.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能從李斯特的名言中更加加深學生對民間音樂的餓印象,使學生了解到民間音樂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都是極具特色的,從而昇華了今天的餓主題.在這裏我應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

3)完整播放<鳥兒在歌唱>,並請幾位學生來説説這首曲子的特點.他與美聲唱法有什麼不同?回答完畢,請班級上學過美聲的餓同學來演唱,讓同學們能現場對比聆聽兩種唱法的不同.完了之後,教師指出這是一種歐洲唱法-歐亞唱法,並結合作品來解釋什麼是歐亞唱法.在這裏我應用的餓是談話法與參與實踐法,這樣的餓設計意圖是能讓學生近距離的餓體會兩種唱法的不同,並能通過請學生演唱,加深學生對本課的印象.

4)完整播放<優雅>並提問:這首曲子用了那種樂器啊?學生回答;風笛.下面多媒體顯示風笛的形狀,教師簡要講解有關風笛的知識.完了之後,多媒體再彈出一個畫面,是中國的竹笛.通過對竹笛的餓介紹讓學生能分辨竹笛與風笛形狀上的餓區別.最後教師指出不管是風笛還是竹笛他們都是民間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這裏主要應用講授法,通過對比介紹,讓學生能事先體會到民間音樂的美妙.

5)小插花,播放兩段音樂,請學生來分辨主奏樂器.(一段是中國的餓竹笛,一段是風笛).教師鼓勵學生回答準確,這時侯教師拿出兩個樂器,對,就是竹笛與風笛,教師師範演奏,並請學生來學.當燃教師輝控制住場面,不會讓學生太鬧騰.在這裏我應用了實踐法,這樣能讓學生從親自參與演奏中體會到民族樂器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6)完整播放<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餓舞蹈>,教師順着音樂跳幾個羅馬尼亞民間舞蹈.完了之後,提問,主要由那種樂器演奏並出示排蕭圖示,簡要介紹排蕭並請學生來説明與風笛的區別.完了之後,再播放一遍音樂,請學生來體會這首曲子的餓情緒如何,並請音樂科代表來回答聽後的感受.完了之後教師鼓勵學生並指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對與音樂的餓聽後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他沒有固定的回答,並鼓勵學生今後多積極發言.再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應用談話法,設計意圖是通過對樂曲的欣賞,來教育學生今後音樂課上該如何表現.

7)最後請幾位學生來讀一讀上了這節課之後對後面的餓音樂知識最有感觸的一段,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來講歐洲音樂的特點,完了之後教師做補充.這裏我主要應用的是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