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文言文

初中語文文言文複習精選參考

欄目: 文言文 / 發佈於: / 人氣:2.27W

中考文言文試題,一般取材於課內,尤其是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內容主要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語句理解與翻譯、文言文內容分析與名句默寫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為單項考查和綜合考查兩種。

初中語文文言文複習精選參考

一、文言實詞辨析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兩種形式,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中的説通悦。

【例題】下列語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應

C.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這道題考查辨析通假字。A項中的惠通慧,B項中的亡通無,C項中的畔通叛,只有D項沒有通假字。

【複習方法】通假字數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釋,複習時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練習】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②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⑤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東

⑦百廢具興

⑧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⑨將軍身被堅執鋭

⑩為天下唱

2.古今詞義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詞語古今意義差別很大,複習時應該特別注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絕境都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兩個詞,指妻子和兒女,現代漢語中則是一個詞,僅指丈夫的配偶;絕境文中指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沒有出路的境地。

【例題】下面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C.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臣不勝受恩感激

這道題考查區別古今詞義。A項中的犧牲,B項中的走,C項中的無論,都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詞義,只有D項中的感激古今詞義相同。

【複習方法】教材中,古今異義的詞語大部分有註釋,整理課文中出現的即可。

【練習】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⑤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詞多義辨析。在古今語言中,一詞多義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多義現象更為明顯。掌握詞語的不同意義並能根據語言環境確定詞語的意義,是閲讀文言文的基礎。如桓侯故使人問之和兩狼之並驅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後者的意思是原來、原先。

【例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這道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複習方法】①注意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做好筆記,見到一種新的解釋就記錄下來。②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比較分析,掌握一詞多義的基本規律,並能在閲讀中加以運用。

【練習】解釋下面各組中加點的詞語,體會它們在意義和用法上的區別。

①若為傭耕/若聽茶聲然

②既克,公問其故/廣故數言欲亡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④廣故數言欲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蔣氏觀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詞類活用辨析。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常常是藉助一定的語言環境,將通常某種用法的詞臨時作另一種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詞,這裏活用作動詞,意思是打洞。

【例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將哀而生之乎

③將軍身被堅執鋭

這道題考查對詞類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鞭打、驅使;②句中的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堅、鋭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堅指堅固的鎧甲,鋭指鋭利的兵器。

【複習方法】辨析詞類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語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文言詞語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確定其活用的方式。詞類活用是文言文學習中的難點,複習時要注意積累典型例句並認真分析、體會。

【練習】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並説明其活用情況。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於前

③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④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⑤此皆良實

⑥親賢臣,遠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⑧公將鼓之

⑨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⑩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二、文言虛詞辨析

文言虛詞數量少,但使用頻率高,用法也比較複雜。在古代漢語中,虛詞一般包括代詞、連詞、介詞、副詞、助詞、歎詞等。在中考試題中,文言虛詞一般不作為測試重點,只要求考生對常見的文言虛詞用法進行區別,以有助於理解文言語句。

【例題】下面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明顯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A.雖我之死

B.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C.而鄉鄰之生日蹙

D.殫其地之出

這道題要求將之的用法區別開來。之有時做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有時做語氣助詞,無實在意義,只補充音節,A句中的之就是語氣助詞。

【複習方法】①掌握常用虛詞之、其、而、然、則、乃、以、於、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為常用虛詞的每一種用法列舉二三個典型例句。③通過比較分析,體會文言虛詞的作用。

【練習】區別下列各組中加點文言虛詞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數刀斃之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②其一犬坐於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無馬邪

③不以千里稱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④學而不思則罔

學而時習之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⑤苛政猛於虎也

戰而長勺

積而今六十歲矣

三、文言語句理解與翻譯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與現代漢語表達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於對文言語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等。

【例題】選出屬於被動句的一項。

A.菊,花之隱逸者也

B.士卒多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這道題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項是判斷句,C項是謂語前置句,D項是定語後置句,只有B項是被動句(為表被動)。

【複習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點,特別是其標誌性詞語。②選擇部分典型的例句認真分析、體會,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譯方法。

【練習】從下面的語句中找出判斷句和被動句。

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為予羣從所得

④屠懼,投以骨

⑤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⑥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⑦苛政猛於虎也

⑧見漁人,乃大驚

⑨劌曰:何以戰?

⑩君將哀而生之乎

2.文言語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準確、得體。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例題】翻譯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譯文:

這道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詞語需要用從前、我、現在、家等詞語替換,祖、居等詞語需要補充為雙音詞,後半句語序上也應作調整。正確的譯文是:從前與我祖父住在這裏的,現在他們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複習方法】①選擇部分文言語段,運用上面講到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練習,特別要注意那些需要補充和調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譯之後,要與原文認真核對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準確,語言是否通順、規範,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練習】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②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語句默寫

閲讀文言文,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還應該能夠對文意進行簡單的分析,以便於正確把握文章的內容、觀點和表達方式。另外,教材裏的文言文大多是傳統名篇,內涵豐富,語言精練,應該熟讀背誦並能夠默寫。這也是提高文言文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

【例題】根據《岳陽樓記》中嗟夫!吾誰與歸一段,回答以下問題:

①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是指 ,退是指 。

②寫出這段文字中被千古傳誦的名句: , 。

這道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誦默寫。因為是要求背誦的課文,所以題目中只指出了語段的起止文字,這就要求考生根據記憶回答問題。其中第①題要求分析進和退的指代內容,只要對原文熟悉並能正確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語句回答,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第②題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複習方法】①注意從整體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內容和觀點。②注意上下文之間的聯繫和前後句之間的聯繫。③認真分析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

【練習】根據《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應一段,回答以下問題:

①選出對這段文字分析錯誤的一項。

A.這段文字寫的是愚公對智叟錯誤觀點的駁斥。

B.開頭一句中的笑,寫出了智叟自作聰明的神態。

C.北山愚公長息曰中的長息,寫出了愚公因移山艱難而愁苦的樣子。

D.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存在着兩種對立的觀點。

②根據原文填空。

雖我之死,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 ,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中考試題中對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幾個方面外,有時還涉及一部分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在此就不作詳細分析了。根據中考改革的精神,對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單項考查向綜合考查過渡。也就是説,單項知識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減少(特別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的單項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綜合閲讀試題(考查的知識能力點沒有大的變化)。如山東省1999年的中考試題,除文學常識和名句默寫外,選擇了兩段文言文,設計了文言文閲讀共七道題,佔全卷的10%,考查了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語句翻譯和文意理解等內容。其他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試題,大部分也採用了這樣的命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