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懺悔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89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懺悔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懺悔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1

盧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時又是幸運的,剛出生時,母親便因難產而逝,父親對他又憐又恨。他父親時常從他身上抓摸出母親的影子,給予他全部的愛。

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説,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説:“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在父親的鼓勵下,盧梭讀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的名人傳記。7歲的盧梭就將家裏的書籍遍覽無餘。讀完了自己家裏的藏書,他還外出借書閲讀,從外祖父那裏盧梭獲得了許多使他終生受益的經典著作,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曆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這廣泛的閲讀無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諧。

晚年盧梭寫成這本《懺悔錄》用以回擊給他的“敵人們”,其書最大特點便是真實、無與倫比的真實。不同於其他自傳,這本書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盧梭宣稱那般:“既沒有隱瞞絲毫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認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點小小快樂,拋棄了自己的保護人;承認自己在做學徒的時候,因偷了師傅的東西而捱打,並誣陷了無辜的女僕馬麗恩。

有人説,這本書看起來有點枯燥無聊,好像是一個老男人神經質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語,他無非是想把這一生所做的壞事暴露出來,以求別人給他一個高尚人格的評價。然,他們沒有想到盧梭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將要死去。也有人説,讀盧梭的《懺悔錄》,見證了心目中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復興的啟蒙者內心深處那麼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會產生一種厭惡感。所以,這是一本很難讀下去的書。

我認為沒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傳本身的價值並不在於讓我們瞭解一個人過往的歷史曾經多麼光榮,人們往往會用優美的辭藻以粉飾人性中的醜惡。《懺悔錄》展露出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具有個性特點的人,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他懺悔自己犯下的錯誤:嫁禍別人,拋棄孩子,一切是那麼真實而又赤誠。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所謂現實令人變得虛偽的現狀,所謂童心、初心也隨之改變。恰,盧梭讓我明白了真誠的可貴,沒有它只怕到了未來我便會迷茫,而陷入所謂現實的圈套,能夠讀到讀到此書,以盧梭的勇氣為成長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慶幸。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2

在這本簡短的懺悔錄中,列夫托爾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現在認為自己過去做過的無意義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圍人空虛的生活,一方面又試圖通過理性推斷獲得生命的真諦,結果卻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淵。用文中的話説,他就像一個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獸,下面是惡龍,而暫時支撐他的藤條,隨時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斷。

我在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不得不佩服托爾斯泰的勇氣。在他當時那種“功成名就”的狀態下,還能如此冷靜、理性地剖析自我,並且全盤托出,是需要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於托爾斯泰的邏輯思考能力。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的確應該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爾斯泰關於生命無意義的分析。我不認為人終究要死去是虛無生命的證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賦予它更大的價值。我同意喬布斯和錢穆的觀點,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在於增加後來人的選擇性。Makeadifference!

後來托爾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來很難理解。但是,旁觀一位智者嚴密地審視自己、艱難地做出改變,亦給人啟迪。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3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脱,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説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4

盧梭這本《懺悔錄》,真的無愧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本奇書,它確實配得上這樣的評價。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把真實的自己,不做任何的刪減,完全的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直面自己的內心,是對是非,任由讀者去評判。這是多麼偉大並且讓人敬佩的一個舉措,在盧梭之前以及之後,都沒有人再這麼做過,沒有人寫的再像他這麼真誠。因為一般人寫回憶錄,大都是懲惡揚善,文過飾非,只要是不好的地方,只是一筆帶過。唯有盧梭,做到了真誠。

這本書也算是一本回憶錄,盧梭通過回憶自己的生活以及種種不幸,把當時的社會的現狀描繪在公眾面前。閲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對當時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有一定的瞭解,也可以瞭解到盧梭之外其他歷史人物的一些事蹟,豐富一定的知識量。但是,如果你只是收穫到了這些,這説明你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書中更為讓我收穫的,是盧梭面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他特立獨行行事風格,我可以從盧梭身上學習到很多的能夠豐富自己的思想的內在東西,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

盧梭讓我深刻體會到的第一點,就是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要一直不停的學習,或許你學習的東西,現在並派不上用場,但是這並不等於這樣的學習就沒有益處。盧梭從小家庭困難,又十二歲的時候,年紀輕輕就離開父親自己出去闖蕩,從此開始居無定所的生活。即使是出名後,還是被人迫害。不得不逃離自己的祖國,真可謂一生都是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但是即使如此,盧梭從小就一直對書籍有着強大的好奇心,並且這種好奇心保持到老年。即使盧梭生活困難,它依舊想方設法的去買到或者借到各種書來看,什麼書都看,所以這才導致了他一直都有些小聰明和辯論知識,正是這些小聰明和辯論知識,讓他能夠得到貴人青睞,從而獲取貴人們的欣賞和幫助。可以説,盧梭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是他從來沒有停止閲讀,也正是閲讀,才讓他學富五車,最後寫出那篇論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厚積薄發,一舉成名。

其次,我們不但應該一直堅持讀書,我們更應該多學習幾門技能,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前面已經説過,盧梭對於學習,一直抱有非常大的熱情。但是,他並沒有就此限制住自己,比如只閲讀文學和哲學類書面知識。他還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能,比如音樂和話劇等。中年的他決定到巴黎去闖蕩的時候,也是由於在音樂方面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記譜方法,顧想申請專利,才想着去巴黎闖出一番天地的。雖然他這個發明,被當時那些自大的教授們否定,沒有取得認可和成功。但是最開始讓他開始真正憑藉自己的本事出現在上流社會中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最終寫出來了一部美妙的音樂劇,並且由此名聲大噪的。雖然盧梭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文學上,但是他在音樂方面,也是建樹頗深,他還花了十幾年斷斷續續的寫了《音樂辭典》這部著作。所以可見,人在沒有確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多學習幾門技能。並且不要毫無目的的浪費着自己的時間,沒有可能説學習什麼東西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些技能,總會在適合的時候,為了你人生助力一番。

然後就是我們永遠不要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盧梭在寫出那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歲了,我已經有些記不清了。但是再此之前,他一直是一位籍籍無名的小輩。可以説,盧梭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但是即使他早期一直寄人籬下,到處為了生活了奔波,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期望,並一直在堅持學習。也正是因為他這種不服輸、不苟且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恆的學習輸入,才會有最後厚積薄發、才華如同泉水一般奔湧而出的時候。所以,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請不要那麼悲觀。要相信,你不會是世界上最難的那個人,總有人比你難。即使那些你看起來過得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定也有着許多的煩惱,只是沒有在你的面前表現出來罷了。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生活總是會有未來的。樂觀的面對生活,活着才能翻盤,死了就一無所有。所以面對生活的困難,不要自暴自棄。並且即使生活不順,也要堅持一直學習輸入,豐富自己的羽翼,這樣才會有展翅飛翔的一天。

眾所周知,盧梭在文學上的成就最大。但是,也正是因為文學,才導致盧梭背背叛和迫害,讓他最終不得不逃離祖國,漂流異鄉。《愛彌兒》是盧梭在世時(《懺悔錄》因為涉及了很多人的隱私,所以是在盧梭死後才發表的)最優秀的作品,也是其僅此於《懺悔錄》的文學作品,但是,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出版,盧梭才被人設計迫害,導致這本書一出版就在巴黎被禁,然後盧梭成為了整個法國的罪人。法國雖大,最終卻沒有一處他的容身之地,最終逃亡他國。可以説,盧梭的名聲,其實是在他死後,才被人正視並敬仰的。生前的盧梭,在祖國人的眼裏,不過是個狂妄的罪人罷了。但是即使如此,盧梭還是一生都堅持自己心裏最純粹的東西,他永遠只寫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不受到他人以及權力等影響。他的作品的成功,源於他的心中的思想和日常冥想的結果。為了保護這份純粹,他甚至拒絕了法國皇帝給的年金,即使這筆年紀能讓他一輩子什麼都不幹就能過得奢侈。但是因為他不願意他的創作因此受到了桎梏,不能寫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所以,他拒絕了年金,拒絕了向權力逢迎。也正是因此,他才能保持內心的純粹,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我們應該也像路盧梭一樣,為了自己的內心去寫作,為了金錢而去寫作的作家,永遠寫不出好的作品的,即使那部作品很賺錢。

盧梭寫文章,從來都不是一整天坐在書桌前,一邊思考一邊下筆,這樣他反而會寫不下去。反而,他作品的思想和情節,都是在一個人在漫無目的的散步的時候,一邊走路一邊冥想,然後思考出來的。他的作品《新愛洛伊斯》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創作出來的。所以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用於思考、反思和冥想,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自己有思想深度的人,才不會成為一個思想極度膚淺的人。現在我們的社會,很多人永遠都停不下,要麼就忙於社交,與異性交往玩遊戲。要麼就一個人忙於手機短視頻、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看起來好像過得很充實,但這其實都是無效和沒有意義的充實。短暫的刺激和反饋創造的快感過後,留下的只是心靈的空虛,已經時間的浪費。這樣的人生,是永遠不會活出深度的。這樣的人,也是沒有追求的人。我們應該每天花一些時間,在工作和學習之後,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好好總結自己的生活。記下自己每天的收穫與過錯,並不斷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改善。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不斷地步步高昇,才會不留遺憾。

最後,記得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雖然説盧梭招到了一些無恥的朋友的迫害,但是,盧梭並沒有因此就對友誼失去信心。反而,在他落難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朋友,給他提供幫助,提供住所,以及保護他免受逮捕等。可見,有一些好朋友是多麼的重要。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社交。反而,對於盧梭來説,他其實是極度不喜歡社交的,他極度珍惜獨處的時間,用來進行思考和寫作。面對一些無聊的所謂朋友的來訪,他甚至説:“這些人不知道怎麼浪費自己的時間,於是肆無忌憚的浪費別人的時間。”可以説,盧梭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就註定了他是一個不合羣的人。他不喜歡去逢迎那些他不喜歡的上流社會的聚會,但是,他卻願意花很多時間,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談和思考。也正是這些好朋友,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了他很多幫助。而那些社交場上的所謂的朋友,卻是在他落魄的時候,落井下石。可見,提高朋友的數量不如提高朋友的質量。我們應該提高自己朋友圈的質量,並且不要隨意為了所謂的在別人心裏的好形象,就花時間去浪費在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活動和社交上。永遠記得,只去合自己適合的羣。

最後一點感受就是,盧梭之所以受到迫害,是因為某些所謂朋友對他成功的嫉妒,他們不喜歡盧梭在其他的方面比他們成功,所以就去迫害他,想讓他身敗名裂。正如盧梭自己所説的,在他籍籍無名,一無是處的時候,他沒有一個仇人。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永遠不要成為一個嫉妒朋友的人。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的人,嫉妒身邊的人的成功,總看不慣別人比他做得更好,比他成功。所以,就一邊對別人的成功表示着不屑,冷言嘲諷。並説這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過如此而已。然後,又一邊在背後抹黑別人,敗壞別人的名聲。以達到自己比別人優秀的虛榮心,這種人,真的是無恥的小人。為什麼,承認別人優秀就有那麼的困難?我覺得,這其實都是嫉妒心在作怪,我們總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人,所以才不能忍受別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優秀,比我們特別。所以,我們才會一邊裝着不屑,然後一邊進行抹黑。但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永遠不會有什麼進步的。我們應該,承認並接受別人比有我們優秀的事實,並且承認,其實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只是一個平常的人,保持這樣平常的心態去和人交往,然後看到別人的優點,並且向別人的優點學習。我們以友為鏡,端正自身,長善救失,才能進步。這看起來像是雞湯,是講大道理,是老生常談。但是,捫心自問,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5

認識讓。雅克。盧梭,源於“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句曠世名言,這句話是《社會契約論》的開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閲讀《社會契約論》,但又覺得牟然閲讀如此一部大著,總好像缺了一點什麼。最後,還是選擇先閲讀盧梭的自傳《懺悔錄》,看看他所處的時代,聽聽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懺悔為書名,可以感受到盧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態度真誠地回望自己的一生,書中毫無掩飾地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讀者,包括所有美好的、醜陋的。

盧梭的前半生是窮苦的、無助的,但我卻在他潦倒的生活中聞到一絲絲“小確幸”的味道,雖然在物質上困苦,但愛情、友情卻是真摯而真實的。

後半生,盧梭功成名就,但光環的背後卻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騙,最終使他走向滅亡之路。

縱觀盧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後的苦難,可能有時代、觀念、宗教、利益、權勢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誠、坦白、善良,對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點。但我覺得,導致悲劇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質上依賴、依靠別人。少年和成年的盧梭一直依靠別人保護而生存,物質上的依靠和依賴使他失去了自主獨立選擇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斷髮出為己為人的吶喊—自由!

讀《懺悔錄》,就如觀賞一幅盧梭的畫像,每一個故事就像在盧梭身上扣一個枷鎖,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慶幸自己活在當代,相比盧梭的時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盧梭,也不能逃脱被別人扣上各式各樣枷鎖的命運。而當代,個人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大,現代人的枷鎖更多是自己給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檔,慾望減少一分,心靈強大一點,內心堅定一些,其實,追求個人的自由真的並不太難。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6

上一週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盧梭的《懺悔錄》和餘華的《活着》。

感覺到的不是某些情節的動人,而是那種隱藏在其後的幸福與自由。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匱乏,想突然間讀完所有的書,有人説讀書應該“少而精”,有人則認為該多而廣,我被這些相左的觀點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論怎樣還是先來個多而廣吧,因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説吧!

喜歡的是盧梭那種自由,他的自由不與金錢掛鈎,他追求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他喜歡閲讀,喜歡到處遊玩,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寫作,喜歡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儘管他做過壞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為無罪者復仇”,他終身為了良心的譴責而不安。他在那個時代,是個不與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下層人,卻有着超出時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給自己的自由也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誡自己不要過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約束自己,畢竟束縛不利於自己的發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對不對,只要堅持下去,相信能夠超越原來的自己。

《活着》給我的啟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錢或背景相聯繫,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彼此真心付出,相親相愛。有了那種維繫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許福貴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雖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給他的愛讓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但是我缺少這種家庭真正的'愛。不是説父母不愛我,而是發現他們總是為了錢而爭吵。我和妹妹在他們的爭吵中長大,一直認為錢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標賺好多好多的錢,以後不讓父母吵架。於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標不是自由與幸福,是束縛人使人異化的金錢。於是覺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錢的奴隸。拼命的家教掙錢,寧可為了掙錢而放棄一切娛樂和自由。這種想法讓我過的好累。好想讓自己離開這樣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對我抱有的期望,我都會投降。於是,我不是快樂的,也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是快樂的,難道別人的目標是輕鬆的嗎?

現在我找到了原因,彌補家庭裂痕的藥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錢,而是真情。雖然母親還在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幹,而我也沒有辦法勸説母親休息,那麼能給他們的只能是我對他們的愛。

我想未來的社會一定不會再有一個我,因為錢將在未來一文不值!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7

再一次迴歸假期生活,我從書架上取下了這本盧梭的《懺悔錄》,書籍是上個假期時購買的,當時的我忙於其他事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如今已經忘記了初始購買它的想法,但腦海中仍記得作者下在開篇的那段話“看他敢不敢説‘我比這個人好’”。

書中盧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儘可能客觀的回顧並且反思了自己從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論是犯錯或是驕傲。他將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有些執着、有些無畏,就像他書中説的那樣“沒有可憎缺點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蝸居在家的這些日子裏,我也反覆的思考着這個觀點,沒有人不會犯錯,沒有人不會懶惰,沒有人未曾出現過壞的想法,無論你是誰你都可能會出現過讓你悔恨,讓你痛苦,令你執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時候,我追完了前段時間大火的一部劇《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部劇按照此書的想法來看的話會很有意思,劇中的各大主人公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錯,但這個犯錯只是相對的,相對於事態發展而背的,因為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其實前段時候,我常常會感到痛苦,痛苦於知曉自己為展現出的潛能而卻無作為,仍舊一拖再拖的壞習慣,而實際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對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對此後的責任,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後來我開始尋找外界的幫助,但我性格或許是有些缺陷,或許是與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訴説這個行為,並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對我來説並不是什麼有效的舉措,只會讓我更加徒增負擔。

而後偶然的聽到了兩個觀點,其中一個是説,人的每一個情感都是真實存在的,無論它是否被我壓抑了,或是被我厭棄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實存在的,他都是會正常化在每一個個體身上會可能出現的,無論什麼情緒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接下來怎麼看待它,解決它。

第二個觀點就更為重要,無論多麼努力的一個人,感到疲憊都是真實的,沒有人是永動機,在休息的時候。理應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為我知道、我堅信、並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後會更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創造更多的價值。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遠超過了書本本身的價值,讓我開始重新看待真誠,我可以開始放下一些過去不知名不所謂的倔強與堅持,讓我的未來,可以更加鬆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獨立的活着。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8

合上盧梭的《懺悔錄》,我不禁掩卷歎息。從日內瓦到聖彼得島,盧梭一生彷彿都在進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結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靈、里昂、尚貝里……他在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幾乎可以與平常人的一生相當。

肉體的流浪往往來源於精神的躁動,盧梭更是如此,這顆温柔、善良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幾乎無時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許讓他流浪,也有命運的安排,但真正最後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卻是因為他的精神對現實的叛逆〔畢竟,他的許多同伴在同樣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忍受〕,為了擺脱師傅的折磨,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逃跑,為了與巴克勒的友情,他拋棄了就在眼前的富貴前程,選擇了與好友一起流浪,直到與巴克勒告別,再次回到華倫夫人身邊,他才真正安定下來,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顆與自己同樣高貴的心,然而,在歷經波折之後,他發現自己在華倫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經被取代,在失望、憂慮和幻想的同時作用下,盧梭再一次地選擇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為了尋覓一個歸宿?我只能説:“不知道,但盧梭的流浪——在我看來——是的。”他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甚至沉溺幻想。他説:“我始終是一個愛好孤獨的人,乍看起來,這種性格顯然是極端恨世的,十分陰鬱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一顆充滿熱情的心、善良、温和親切的心產生出來的,而這顆心,由於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於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滿苦難,他把自己的出生視為苦難的開端,他享受過的短暫幸福只給他留下了會令他淚流滿面的回憶。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越大,苦難越是刻骨銘心,正如《新愛洛伊絲》中聖普樂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賜予的危險的禮物,誰接受了這件禮物,誰就註定要在這世上遭受苦難和折磨。”

不如歸去,可是,歸去何方?華倫夫人拋棄了他,半個歐洲放逐了他,曾並肩作戰的百科全書派與他決裂。盧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純的美,為此,他不願做任何妥協,這注定了他不斷地追尋,又不斷地被放逐。這種絕對純真的美,大概就是盧梭夢中的歸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信息社會不僅杜絕了肉體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盧梭,卻以他驚人的坦誠和細膩感性的筆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讓處在紛繁忙碌中的人彷彿在燈火闌珊處遇見了靜靜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講述着那些“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故事。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份“流浪情結”,即使在緊張忙碌的白天裏,疲倦讓我們暫時忘卻了它,但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那偶爾失眠的心靈難道不會泛起一絲一毫的惆悵與焦慮嗎?

可能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想起讓—雅克·盧梭,與他一起開始一段心靈深處的流浪……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9

今天我勉勉強強把盧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書叫《懺悔錄》看完了,不過也是虎頭蛇尾的看的,因為我後來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經讓我那麼神往的一本書現在竟讓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的對盧梭的感覺就是感情太氾濫,這讓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愛過很多女人,並且就我觀察,都是些有夫之婦,有好多對他有好感的年輕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為母親死的早而對比他年長的女性有戀母情節還是因為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都是如此多情,這讓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個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據為己有。至少在我看來,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處的時代隱性的告訴我們這種‘愛’讓人們鄙視還是怎麼的,也許是我的成長經歷和文化的氛圍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説到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書的上章帶給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時代卻更為重要,周圍家人、親戚的對他的關愛,他不懂犯錯誤後大人對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還是損友等等都可以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標準。比如説,他知道偷東西不對,但他也知道偷後沒被逮到當然好,逮到了也沒關係,不就是打一頓嘛,“我偷,你打”也是一個不錯的交易,於是就放縱自己的行為,或許也就會導致我們將來不願看到的情景,

看這本書我還有個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出去見見世面是非常有益的。盧梭17歲離家出走,然後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認識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釘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窮困潦倒中掙扎。加上本身的體弱多病,讓他在老早時就擔心自己活不過25歲。不過早的涉世讓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這一點比學書本只是更重要。事實上,命運對他也不薄,他結識了華倫夫人——一個大他十二歲的一個貴族夫人,因為結婚後沒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為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豐厚,她有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於是盧梭便與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愛那個婦人,我想帶有種對母親的眷戀吧,事實上他也的確叫她“媽媽”,只是後來,按書上寫的是他22歲時成了華倫夫人的情人,這就是我不懂盧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後他又在社會的輾轉反側裏認識了特蕾沙,與她結婚了,然而就他説的他並不愛她,她卻非常的愛他,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們的5個孩子都被盧梭送到孤兒院了,真是不顧責任,大學者的思想也許就是這樣,讓人摸不着頭腦。

以上説了那麼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書中,我的卻是看到了他作為一個大學者的閃光點,那就是對學習的獨到見解(雖然這我也知道,但當我看到心裏所想的東西與別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時候心裏就特別高興)。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過《懺悔錄》的人都會注意那段,因為我準備在那頁書做記號時發現那頁已經有了個折橫。這裏我把它打下來,希望看過的人頁能從中得到些啟迪。

‘我們無論學什麼,首先一定要找出與其學問相關學問相關聯的地方,從這裏可以發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妙用。雖然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明瞭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但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門學問作為專門細緻的研究,來求得觸類旁通。我們的方法就是分類別的研讀百科全書,然後再進行整理歸納,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無論我師傅能繼續活下來,絕不能讓大好的時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25歲,但總要活的充實而有意義,因此,我決定要盡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學問。

懺悔錄讀後感600字10

無論如何,書中的這種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卻: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青年,獨自走在歐洲哪條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後空無一人,只有風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歡喜。

我敢説,我從來沒像一個人走路旅行的時候想得那麼多,生活得那麼豐富多彩,那麼有趣,那麼全面地表現了自己。步行的時候,有一種東西在啟發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風光、連綿的美麗景色、新鮮的空氣、步行增進了的食慾與健壯、小酒館的無拘無束、離開我所依靠的一切愜意、離開讓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樂,都在解放我的心靈,給予我大膽的想象。

我熱愛自由,我憎恨壓迫、煩惱和受制於人。只要我錢袋裏的錢足以保證我的獨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錢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錢而沒有錢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計不要把自己弄得身無分文。我們手中的錢,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貪婪得來的錢,則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錢攥得很緊,而不去追逐多餘的錢。而是由於今天我去尋找好人的社會階層已不是當年遇到好人的社會階層了。

離開博賽以後,我還是頭一次窗前呈現出一片綠色。我始終被牆壁遮擋着,面前不是房頂就是灰濛濛的大街。這清新的景色讓我感動、感到舒暢!它讓我深深地傾心於柔情。

從那以後,我就始終孤獨一人。大家隨後會多次看見它奇特的後果,也正是這種表面上極為憤世嫉俗、極為憂鬱的天性,事實上源於一顆太強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為沒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親的温柔與品質,他這樣做讓我對自己進行反省,對我保持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我從中知道了一個特別大的道德準則,或許是可以用在現實中的唯一準則。那就是,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利益發生衝突,避免從別人的災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確信,一個人處於這樣情況的時候,不設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麼善良和公正,遲早會不知不覺地衰頹下去,事實上會變成邪惡的和不公正的。

我堅決地這樣做了,可是我並不否認,不禁有所哀歎。不過內心卻懷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嚐到的滿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將責任看得重於歡樂。”這是我由書本中獲得的頭一個真真正正的恩惠。是書本教給我怎樣思索,怎樣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