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大學國際化校園文化分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7W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營造綜合型大學國際化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國際化校園文化分析論文

(一)堅持以學生利益為根本,以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高校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是為學生羣體提供服務、組織學習和實踐,承擔國家育人重任的機構。“從滿足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急需的角度,大學要注重兩類人才的培養:一是跟蹤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直接參與科技競爭的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材料學等高新技術專門人才;一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急需的高層次、國際化經貿、金融、保險、法律類專門人才。”[8]高校需要根據變化發展的社會實際,打破固有觀念束縛,合理配置學校資源,優化課程設置,加大國際化經費投入,推進通識性教育和專業化教育雙管齊下,建設各類開放性、共享性、創新性的活動平台,作為課程補充,多方面多渠道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二)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標準,發揮校園文化平台作用為學生髮展服務

以學生為本,體現在尊重、培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高校應在教育資源允許條件下,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發展選擇空間,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尊重學生選擇,鍛鍊實踐能力,發掘興趣潛在,為學生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統籌當代大學生的羣體特點與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綜合提升,促進每個學生現階段與未來職業不同階段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學生通識素質與個性特長的協調發展。高校的文化平台建設非一日之功,需要長遠目光。需要遵循科學建設規律,不求快,不盲從,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借鑑國外成熟校園活動經驗,再結合我國校園實際情況,消化融合進而實現二次創新,在各項文體活動中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具有優秀專業技能、良好外語水平和溝通技巧、跨文化思維、國際化視野、合作意識和開放心態的學生,適應國際化需求。

二、積極構建跨文化交流平台,開展多樣化校園品牌活動

形式創新、品味高雅、內容上進的品牌活動是營造積極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風、教風、校風建設有着正向的促進作用。學生是組織、參與、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高校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活動熱情,以專業教育平台為依託,發揮在校留學生資源,將多樣的跨文化元素與校園文化氛圍相融合,鼓勵中外學生共同參與,將活動影響力做大做強,提升知名度和參與度,共建優質國際化校園文化活動品牌。

(一)利用專業教育平台,結合專業特色,提升校園文化的國際化水平

脱離自身專業所長,空談國際化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要根據不同年級需求,結合學科定位,舉辦凸顯專業特點的各類國內外學科競賽和交流會,如國外著名學者專業教育專題報告會、科技英語寫作系列講座、各類專業競賽和具有一定高度與深度的論壇會議等。充分利用留學生資源,鼓勵中外學生開展多層面合作,通過跨專業、跨學科合作組隊等方式,參與各項活動,加強中外學生的學術交流,跨越語言障礙,培養學生溝通能力。

(二)舉辦具有國際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校園文化,一方面受制於社會文化,一方面又是社會文化中層次較高的文化,具有選擇和創造文化的功能。”通過舉行一些貼近世界發展實際,與當前國際趨勢接軌的活動,引導大學生思考現實,關注世界,努力求索,實踐創新,使學生在與五洲四海的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培養世界意識,積極、坦率、平等地互相學習,打破因缺乏交流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例如北京大學舉辦的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AIMUN),促進了國內外學生的交流,使大學師生對外國文化有了更廣泛的認識,看待國際問題有了更廣闊的角度,分析世界局勢有了更敏鋭的視野。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建設還應注意與留學生民族特色相結合,促進傳統文化現代化、大眾文化高雅化、西方文化民族化。校園文化活動可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引導廣大留學生參與到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來,例如在“中秋遊園會”“、春節團拜會”充分體現國際化的元素,特別融入一些具有異國風情的節目。同時作為綜合型大學,也可以圍繞外國節日舉行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非洲文化節、聖誕節、潑水節等等,使學生更深入地體驗外國文化。

三、紮根民族優秀文化,走本土國際化道路

以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為代表的各國文化通過文藝作品、流行時尚、觀念思潮等各種形式進入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互聯網的發展更推動了中外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激盪。高校在借鑑吸收國際優秀辦學理念、辦學方法、管理經驗的同時,也應對西方的文化滲透保持足夠的警惕,去偽存真,辯證地學習西方高校的經驗與理念。同時,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紮根民族文化,堅持走本土國際化的道路。

(一)堅決反對整體照搬,警惕全盤西化思潮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概念起源於西方社會,隨着全球化發展,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也隨着其經濟文化的擴展在全球普及。以美國高校為代表的眾多私立大學成為國際化大學建設的典範。其在教育理念、培養方式、組織制度等方面為其他地區大學提供寶貴的國際化實踐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大學的國際化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社會特徵。對於大學的組織職能、經濟屬性和社會地位,我國與歐美國家均有不同的認識,其本質上是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的體現。因此,在建設國際化綜合大學的道路上要警惕全盤西化的思潮,堅決反對不加區別地照搬照抄國外大學的制度措施。一味強調西方意義上的“國際化”,認為西方“原汁原味”的方式就是好的,在實踐中是與我國社會實際條件不相符的。同時,盲目地照搬國外經驗而不加以改造,會使我國大學失去創新的動力,和自我發展的主動權,放棄已經積累的有益經驗,存在着極大風險和危害。

(二)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構建本土國際化大學文化

多元化和包容性是國際化的核心內涵。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學校園文化並非是單一理念指導下的同化教育。而是基於各地文化背景,以國際共識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強調多樣化、兼收幷蓄、包容共存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國綜合型大學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需要發掘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取精華而去糟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借鑑國外大學的先進思想和成熟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創造性地吸取和利用國際理念和方式,依據我國社會實際需求,改革我國大學積弊。在借鑑中謀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營造本土國際化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綜合型大學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高校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化競爭,不斷提高綜合實力的必然選擇。通過對綜合型大學國際化校園文化的一些討論,有助於提高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校園文化氛圍的認識,深刻反思目前問題,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學生素質培養,積極尋求發展突破口,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