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一年級教育教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5W

教育教學論文,顧名思義,“論文”是指專深有系統的學問,是指研究、討論問題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一年級教育教學的論文,歡迎大家的閲讀。

一年級教育教學論文

一年級教育教學論文一

摘 要:

隨着課改的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一些實質性效果,尤其是拓展閲讀,它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又活躍的學習的平台。但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拓展閲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教學質量降低。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學語文拓展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小學語文閲讀教學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拓展閲讀

拓展閲讀圍繞教材,以課堂為中心向外延伸,老師指導學生多讀、博讀,培養學生獨立感受文章深刻含義以及評價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小學生獨立思考、探究以及創造。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閲讀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究,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發揮拓展閲讀的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拓展閲讀存在的問題

1.學生興趣不足

很多小學生對於文章的感受能力還很欠缺,因此閲讀的興趣不足,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濃,除了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課文,他們很少主動去閲讀其他文章,閲讀面狹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提到拓展閲讀的內容時,他們一無所知,就更加迷茫困惑,對語文、對拓展閲讀的興趣就更低了,產生惡性循環。

2.拓展無度,迷失文本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拓展,從這個知識點跳轉到另一個知識點,往往容易偏離課程內容。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的背景都有無數的知識,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想拓展所有的知識點,那整個教學都是圍繞拓展閲讀進行,就違背了初衷,分散了學生對教材課文的注意力,反而不利於教學。

3.拓展單一,引導不足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閲讀,只是侷限於某些文章。例如,不管是哪個年級教授關於春天的文章時,老師往往都是引導學生閲讀或者背誦《春曉》等常見的古詩。拓展單一,重複引導,使得學生對閲讀失去興趣。很多老師在拓展閲讀教學中沒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去指導學生進行拓展閲讀,只是單純地推薦一些課本上的文章,也缺乏對學生進行個性拓展閲讀指導的意識,造成拓展單一,拓展閲讀流於形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拓展閲讀教學策略

雖然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拓展閲讀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盲目、隨意,使得拓展閲讀的作用得不到發揮,教學效果受到限制。合理、有效的拓展閲讀教學應當與教材有機結合,既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又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1.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拓展閲讀缺乏興趣,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興趣,循循善誘,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培養學生興趣首先要讓學生體會閲讀的樂趣,老師可以通過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閲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培養閲讀的好習慣。然後老師再結合教材,推薦課外書籍給學生閲讀。

培養學生閲讀興趣,關鍵一點是對閲讀書籍的選擇,閲讀書籍的難易程度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如果閲讀書籍太難,學生看不懂,就很難培養他們的閲讀興趣。如果太容易,又發揮不了作用,達不到教學效果。老師在閲讀書籍的選擇上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小學生的生活,適當選擇一些帶圖片的書籍。

2.結合教材,適度拓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閲讀拓展的需要,適度進行拓展閲讀教學。在課文教學中,提前給學生一些課文信息,給學生拓展閲讀提供方向,讓學生自己提前查閲資料,既預習了課文,又起到了積累知識的作用。

每篇課文都有教學重點與難點,而這些內容也是要求學生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圍繞這些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幫助學生感受、理解教學難點、重點。例如,課文《買木雕的少年》中,學生對文中中非人民的友誼很難理解,這也是課文的難點。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閲讀了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資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3.設置閲讀情境,創造閲讀氛圍

設置閲讀情境,讓學生置身於閲讀氛圍中,既能激發他們閲讀的興趣,又更好地體會文章,使得情感上產生共鳴。情境的設置應該結合課文內容,通過多媒體等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例如,教學《二泉映月》,在課文教學開始時播放《二泉映月》曲目,然後講述盲人阿炳的故事,通過音樂與故事來設置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感受《二泉映月》表達出來的情感。設置閲讀情境,可以讓學生明白文章的內容,氛圍更加和諧,真正發揮拓展閲讀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拓展閲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它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拓展閲讀,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學習能力。為了避免盲目、隨意地拓展閲讀教學,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踐,靈活運用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閲讀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學生選擇適合的閲讀書籍,提升拓展閲讀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田洪華.小學語文中的拓展閲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3).

[2]潘傳香.小學語文拓展閲讀教學的研究[J].科教創新,2014,(4).

一年級教育教學論文二

一、小學習作訓練的現狀分析

目前小學習作教學存在“脱節”現象,作文教學沒有單獨教材,沒有完整序列化訓練的計劃。當前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雖以單元主題的形式編排了讀寫內容分散於各單元,但有的單元習作的選題與單元主題聯繫不夠緊密,習作中的多項作文題目的選擇也容易讓師生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再有就是教師對教材理解不夠透徹,對小學階段作文教學序列未必瞭如指掌,加之個別教師只管一個學年,年段之間銜接往往沒處理好,這就容易導致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出現計劃不明,各行其道,無所遵循現象。

這也就不難理解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困境了: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以識字教學為主,忽視了作文訓練與提高,而三年級一開始就教學命題作文,這就造成了習作訓練難度大、坡度大,使得不少學生非常害怕寫作文,這也導致了教三年級的語文老師處於甚為無奈的境地。許多有教學經驗的老師都反對到了三年級才開始抓作文教學,這起步肯定是晚了。大量事實數據證明:真正的作文啟蒙不在三年級,而是在孩子學習説話時開始的,媽媽對孩子的啟蒙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不言而喻,小學生作文訓練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就予以重視與把關,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從低年級起就建立作文概念,養成愛説話,並能圍繞一箇中心把話説完整的習慣和能力。

二、從熟悉的生活內容開始進行階梯性的訓練

平時我們看到小學生有着很強的表達慾望,學生們在一起總是話題多多,繪聲繪色。但與之矛盾的是,習作課上他們卻常常眉頭緊鎖,搜腸刮肚也難以下筆,最後不得不應付作業,以湊夠字數了事。一線的教師都碰到過的疑惑是:學生缺乏的不是生活素材,遣詞造句也不是主要的問題,但是習作訓練方法的單一、訓練內容的枯燥乏味已經讓學生望而生畏了。這就告訴我們,訓練內容缺乏階梯性與系列性,從而大大限制住了學生的寫作慾望及表情達意的準確性,使他們失去了對作文的興趣。

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階梯性習作訓練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人、事、景、物開始,讓學生有話可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熟悉的人可寫父母,寫身邊的小夥伴;熟悉的事可寫同學的情誼,寫父母的關愛;熟悉的景可寫學校的景,居住街道、小區、城市及公園的景;熟悉的物可寫身邊的動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根據小學階段主要習作內容為寫人、寫事、寫景、寫物的特點,進行階段性訓練的統籌設計。如同樣是寫父母,一年級學生寫父母時,寫出對父母的整體印象即可(如工作,愛與不愛自己等);二年級學生寫父母,寫出他們不同方面對自己的關愛的句子即可;三年級學生寫父母,則要通過一件具體的事例來寫……

因此,小學作文訓練可遵循序列化訓練的原則,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步步為營,穩步提高,在階梯化訓練的設計中考慮到學段、學年、學期的教學要求,使學生能夠在有序的訓練下漸次提高作文素質。

作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熟悉的生活內容也不是完全封閉的,如出現“5·12四川大地震”,出現“小月月”事件,就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流暢的、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學生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引導學生學會為生活感動,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點滴用文字表達出來,激發學生以日記等多種方式積累寫作的素材,幫助學生從“無話可説,無題材可寫”的困惑中走出來。學生只有提煉更具價值的寫作內容,才能寫出情感真摯、文質兼美的習作。

三、從課外閲讀延伸中進行階梯性訓練的引導

在語文課堂中我們花在閲讀教學上的時間絕對不算少,可是學生們習作質量仍舊不盡如人意。仔細分析原因,在於我們把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分割開來,結合得還不夠緊密,沒有處理好閲讀和作文的關係。 “記得舊文章,便是新舉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先哲總結如斯。寫作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積累也就需要大量的閲讀與背誦,課外閲讀的質與量直接關係到閲讀水平與習作水平能否提高,這已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新教材編寫只考慮閲讀教學,不兼顧寫作教學;只考慮人文主題,不兼顧寫作範例。學生寫作難以仿效,作文對於大多數學生是為難的事,按照學生自己的思路寫作,結果是文體感不強,寫出的是“四不像”作文。如果學生沒有典型的例文,寫作沒入門,基礎沒打好,創新當然也無從談起。

大家都明白的是,同樣是寫梅花,宋代王安石這樣寫:“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唐代詩人盧照鄰吟出了:“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大詩人陸游在《卜算子·詠梅》裏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而毛澤東卻在《卜算子·詠梅》中高唱:“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顯而易見,尋找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主題閲讀活動、比較閲讀活動,可以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謀篇佈局的範式。這個範式除了閲讀那些經典作品,這裏更傾向於閲讀同齡人的習作。經典作品大多是成年人寫的,很多文章就像廟堂之上的“大成至聖先師”,對於初入寫作之門的小學生來説,還缺少一種共鳴,要把經典化為家常作文還很困難。

作為教學引導者,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方式,引領學生進入廣闊的語文視野,把廟堂之上的“大成至聖先師”變成一位親切、達觀的鄰居老伯,而同齡人的習作例文可以搭建經典與家常之間的平台。作文書大多收集了很多同齡人的佳作,與學生們的生活際遇相仿,所發生的事情是看得見的、摸得着的,而遣詞造句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這樣的文章與學生沒有距離,讓學生知道 “經典原來可以這樣寫”。

教師精選一些好文章,推薦給學生也可以避免學生閲讀的盲目性,節省時間,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視野。在班中,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將各人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更多的信息量,為寫作引來源頭活水。在閲讀指導中還要注意,要求學生不只是讀,還要做到多種形式的積累,並要注意在閲讀中思考,並就思考到的問題樂於與同學討論、交流。

作文教學不僅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認識水平的訓練,作文教學絕不是簡單地、按圖索驥地一個單元完成一類作文的訓練便可。只要我們立足於階梯性的訓練、點點滴滴的紮實訓練、有系統的訓練,我們的習作教學就會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