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精選九九重陽作文合集4篇

欄目: 重陽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九重陽作文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九九重陽作文合集4篇

九九重陽作文 篇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脱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九九重陽作文 篇2

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又是一年重陽節,但是對於昨天剛滿68歲的陳婆婆而言,今天的這個“老人節”因為一輛“卡通公交車”,變得得更加意味深長,因為這是她成為“老人”後第一次收到祝福。

親生兒不如駕駛員貼心 一件禮物引起的不孝故事

今天上午,有網友爆料,説一輛車牌號為川A3335的106路公交車上,有人在免費散發禮物。隨後,記者沿着106路公交車行駛線路,找到了這輛公交車,原來,這是為了迎接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 106路駕駛員鍾雪梅買了香包、祝福卡片等小禮品,免費贈與今天坐她車的老年人。

“哎呀,真的是太對了,這麼多年,我的兒子兒媳從來沒有給我説聲祝福,也沒買過禮物,這個閨女比我自己的娃娃都還要來的親。”在滿滿一車廂乘客中,家住人民北路的陳婆婆眼眶紅了,因為她對記者提起了那“不太孝順”的兒子。

據陳婆婆講述,他獨生兒子本來也算是乖巧懂事,但是3年前娶了媳婦後,便經常站在媳婦的立場和老人“對着幹”,也經常不回家看望目前獨居的陳婆婆,連生日都不捨得給她做頓好吃的,更不用提重陽節的慰問祝福,“我真的很感慨,天下的人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好人有好報,這姑娘真的很對!”

和陳婆婆一樣,今天收到鍾雪梅禮物的60多名老人都對這位“公交甜妹”豎起了大拇指。“禮物雖小,但是情誼太重了,這個駕駛員太孝順了,感謝感謝!”從安靖鎮乘坐95路,轉車上到106路的鄧春秀也是今天眾多收到重陽節禮物的乘客之一,除了感激,她還表示要大力宣傳鍾雪梅敬老的這種精神。

“公交甜妹”好心腸 為扮車廂買了幾箱紙貼

“是的,我從2年前就開始往自己的公交車上貼圖案了,因為荷花池批發市場快搬遷了,所以我就提前多買了幾箱小玩意放在家裏,以備替換老的玩偶。”看來記者猜測的沒錯,這就是那輛最卡哇伊公交車,在車廂內,從頂部到扶手,從駕駛室到最後一排的窗户,都被七彩的卡通貼紙粘得滿滿當當,乘客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心情頓時也愉悦不少。

今天鍾雪梅本來輪休,但是幾天前得知今天是重陽節後,便趕到荷花池買了許多香包、禮品袋、彩紙回家,商量着讓搭檔開車,她在旁邊派發禮物。“我給家裏的老人都買了些小禮物,考慮到今天會有許多老人也要坐我的車,就買了些小禮物,讓每位上車的老人感受到温暖。”

 不求有功但求無愧 甜妹開出一輛“明星公交”

據瞭解,這輛“卡通”公交車在全搜索網站“曝光”後,不僅帶動了其他紙質、電視媒體的跟蹤報道,也吸引了中央電視台、鳳凰衞士記者前來一探究竟,漸漸的,鍾雪梅的這輛“卡哇伊公交”成了明星公交車。

“不僅是重陽節,她在六一兒童節、三八婦女節都會為他們買小禮品,表達她的祝福之情,我們最開始都不知道這回事,後來看到媒體的報道,才知道我們公司有這麼一位熱心腸的‘甜妹’。”據成都公交集團北星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32歲的鐘雪梅從20xx年10月開始,正式走上公交駕駛員崗位,擔任駕駛工作10年以來,安全行駛37萬多公里,單是今年就收到乘客表揚信20封,留言表揚42條。

“也許我不能成為李素麗那樣優秀的公交兒女,但是我可以做好我自己,站崗1分鐘,服務60秒,不求有功,但求無愧。”面對記者的採訪,鍾雪梅露出了她特有的甜美微笑。

在車廂內,除了卡通貼紙、卡通玩具掛件以外,心細如髮的她還在車內有限的空間設置了便民箱,箱內放置了供乘客使用的針線包、消暑藥品以及精心挑選的雜誌、小笑話等;在車廂靠前的`位置,兩盆由她親手養殖的鮮花綻開笑臉,看的出來她對這輛車子是費盡心思,十米多長的車廂在她的裝扮下,變得美輪美奐,生機盎然。

九九重陽作文 篇3

在這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代表天長地久,也代表着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少先隊員應盡的責任。

去年重陽節,我親手做了麪條給爺爺、奶奶、姥姥和姥爺吃。先把菠菜榨成汁,用紗布把汁和菜渣過濾一下,分開,一杯墨綠的菠菜汁猶如翡翠般美麗、鮮亮,然後把麪粉和菠菜汁拌好,就可以去麪條機裏做麪條了,做好的麪條長長的、細細的。我端着麪條來到廚房,開始往鍋裏舀水。水開後,我就把麪條放入鍋裏,攪一攪,再煮一會兒就出鍋了,根據家人們的口味放入調味品,就好了!我把麪條分成了四份,端到了爺爺、奶奶、姥姥和姥爺的桌上,他們直説:“好吃,好吃!”

最後,祝願我家的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開開心心地度過這個美好的節日。

九九重陽作文 篇4

在民間,在重九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等習俗。習俗由來已久,由此也產生了泳重陽節的詩篇,許多名篇傳誦至今。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重陽席上賦白菊》中寫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如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歌抒發詩人的情感,記載了古代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有的詩篇至今流傳不衰,成為千古佳作。

關於“重陽節”習俗的來歷,有多種傳説。據傳,漢初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後,侍候戚夫的宮女環環也被趕出宮,嫁樵夫為妻,居住在鄉間。日久,她與姐妹們敍述宮內之事時傳出:“每年九月九日,上至皇后、妃子、宰相太臣,下至侍眾輦夫、宮女都要佩戴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九九重陽”求長壽。鄉親們聽了信以為真,紛紛效仿去做,漸漸傳遍全國城鄉,稱謂“重陽節”。

又傳,東漢年間,汝南有個人叫桓景,醉心仙道。後來,聽説終南山有位仙人叫黃長房,可降妖除魔。於是便棄家,背上行裝朝終南山走去,歷盡千辛萬苦,矢志不移,終於拜在黃長房名下演習法信,歷時三年之久。一天,黃長房對桓景説:“九月九日,你家將有大災大難,你得趕回去。”同時囑咐道:“先讓你們全家老少,肩膀上都披戴茱萸,然後走到附近最高外,飲菊花酒,大難可除。”桓景聽後火速跑回家中,於九月九日那天按黃長房所説的去做。天黑一家人平平安安回到家中,一看雞狗牛羊都死了。次日,桓景回到終南山向黃長房訴説情況。黃長房説:今後每年九月九日,必登高處,披戴茱萸、飲菊花酒。

舊時,重陽節食俗,興用發麪卷棗、粟子或肥肉蒸糕一説,糕諧音高,有的人家蒸九層糕,象座寶塔,上邊用麪食捏只羊,寓意重陽(羊)。飲菊花酒、插茱萸,這些習俗早已不復存在。民諺説:九月九陰,一冬温:九月九晴,一冬凌。九九可預測氣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