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9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47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9篇)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1

【課題】

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

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説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為後面氣温的變化與分佈、降水的變化與分佈、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於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於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着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瞭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考慮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説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繫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衞星雲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麼?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説:“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瞭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麼形狀的?(看地球衞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後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裏?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註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於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麼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製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麼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並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後請幾位學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轉,並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裏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麼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並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並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麼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麼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麼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麼?(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麼地方?是90°。位於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麼不同?他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 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麼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 [多媒體展示] “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註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於什麼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 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徵。瞭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瞭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麼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週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於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麼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週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週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瞭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瞭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達國家。

3、瞭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學習重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區。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徵。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祕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達國家,南表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徵。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誌,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展的知識,重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準確説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和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

3、瞭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説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位置。

學習重點:

1、瞭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並能準確説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説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並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彙總。並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 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麼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迴歸線、北迴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線及緯線。

3、説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徵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範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瞭解圖例與註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瞭解圖例和註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範圍、內容詳略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繪製學校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製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並用符號畫在平面上,註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為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為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後者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佈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儘管地圖種類繁多,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後,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

互動2:閲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製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麼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閲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裏,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小學的收穫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釐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釐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 20 40

學生討論後彙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

表示範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後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範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範圍大,內容簡略。互動4:教師先指導學生閲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後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註記以後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製在30釐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為4.5釐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課主要採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説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麼,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樣的關係?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一、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遊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並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麼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麼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麼樣。從中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麼樣的天氣?為什麼?討厭什麼樣的天氣?為什麼?(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台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從實際出發,舉例説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1)天氣與交通。(2)天氣與農業。(3)天氣與戰爭。(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五、板書設計

板書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一、天氣及其影響

1、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影響

3、閲讀天氣預報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陸分佈特點。

(2)在世界地圖上説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

(3)培養學生閲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佈。

2、培養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現問題及積極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學難點

1、認識七大洲輪廓及位置的確定。

2、自我發現問題、積極探究問題的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方法

活動探索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麼名字呢?(地球),從海陸分佈的角度來看,這一稱呼是否正確呢?

活動一:

下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個半球,平分幾次之後,你能發現什麼問題?(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

過渡並提出問題:所以,從海陸分佈的角度來看,我們生活的星球應叫什麼?(水球),我們的先人為何叫地球呢?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後,小組內討論。

小結:

由於古人缺少對地球面貌的整體認識,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所以才稱作“地球”,既然已經叫了那麼長時間地球了,也沒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對於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這些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所把握,絕不能習慣成自然。

活動二:

通過上述活動,我們已經瞭解了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按自轉方向撥轉地球儀,閉上眼睛,用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咱們看看每次分別按住陸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複幾次取平均值)

小結並提出問題:

通過上圖,我們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的結論,它們是均勻分佈於地球表面的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地球儀,思考南北半球海陸分佈有何不同?(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5,在該圖上隨意找出幾組大陸、半島、島嶼、海洋、海峽。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分別概括上述地理名稱的概念應該是什麼?除了這些名稱以外,我們還經常聽説大洲一詞,它的含義是什麼?請同學們結合教材中,圖2.6及其閲讀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動。

活動三:

1、出示各大洲輪廓圖片,在黑板上掛出相應的世界海陸分佈圖。

2、請每小組同學選派代表逐一介紹其名稱、由來,面積排序,並用磁釘釘在底圖相應的位置上,同時説出相應位置的四大洋名稱及面積排序。

訓練:

通過觀察地球儀完成下列問題:

1、找出相連的大洲及其分界線(亞-非)

2、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極洲,北冰洋)

3、被三個大洋圍繞的大洲?(北美、亞洲)

4、被赤道穿過大陸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個洲圍繞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熱帶,又有温帶,還有寒帶的大洲是?(亞洲、北美洲)

7、練習一筆畫世界

8、在世界簡圖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稱

9、《同步訓練》練習題

總結: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它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請同學們舉例説明陸地和海洋對我們人類的生存有何意義?作為地球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你覺得應該怎樣去做呢?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並通過讀圖,説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3、通過閲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歸納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特點,並理解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瞭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並通過讀圖,説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迷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迷嗎?我們來猜個迷語吧: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裏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打一自然現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節課我們就探究降水。

講授新課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響

(一)降水的形式

1、聯繫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這兩種外,你還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

2、課件展示,認識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認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響

1、聯繫生活,分析影響

今年夏天,棲霞曾經連續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時,又曾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想一想,這兩種情況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2、學生聯繫生活感受,各抒己見。

3、課件展示:旱災和澇災

降水過少──旱災 短時間降水過多──澇災

(承轉)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測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測量和級別

(一)降水的測量

1、自學材料,降水測量

讀一下閲讀材料,瞭解降水的測量、降水的單位。

2、想一想,用簡單的材料,你能設計出簡易雨量計嗎?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個廢飲瓶,剪開後,倒插在另一截上,就製成一個簡易雨量計了。

3、比一比,測量氣温的工具是什麼?氣温的單位用什麼表示?

(二)降水的級別

想一想,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課件展示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變化的表示與判讀

(一)降水變化的表示

我們已經知道,棲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異很大,那麼,其他地區的降水差異也大嗎?

試比較一下以下兩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時間/月份

雖然可以知道兩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細分析,比較麻煩,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呢?

在小學數學裏,我們學過“條形統計圖”,為了形象直觀地表示各月降水的變化,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就是降水量柱狀圖。如果畫成下面的圖,降水的變化是不是就一目瞭然了?

(二)降水量柱狀圖的繪製

那麼,如何繪製某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呢?

課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的繪製。

練習:根據活動中的數據,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繪製完整。

(三)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

利用降水量柱狀圖,可以分析這兒降水的變化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可以認為較多,如7、8、9三個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於20毫米,可以認為較少,如12、1、2三個月)

3、該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4、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有什麼特點?(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屬於哪個季節)

(四)降水變化類型

根據降水變化,可以分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濕潤型,課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別屬於哪種類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 倫敦──全年濕潤型羅馬──冬季多雨型 開羅──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佈及原因探究

(承轉)從剛才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異很大,那麼,世界降水量的分佈有什麼規律呢?想一想,我們曾用什麼方法表示過世界氣温的分佈?與氣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線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佈特點

觀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圖,獨立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以上)兩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赤道地區多,兩極地區少)

2、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1000~2000毫米)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和內陸少)

3、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年降水量有什麼特點?(方法:以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為例來説明)(大陸東岸和西岸多,內陸地區少)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極和幹極,讀閲讀材料,瞭解雨極和幹極。

“雨極”──乞拉朋齊“幹極”──阿塔卡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佈的原因

(承轉)世界降水量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分佈特點呢?這要從降水的形成説起。

1、課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從降水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條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結。

2、運用降水的原理解釋一下:兩極地區和內陸地區為什麼少雨?

小組交流、討論。

(兩極地區氣温低,水蒸汽少,內陸地區離海洋遠,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區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邊,這裏水蒸汽沒有變冷的條件。